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1-07-14吴树生苏增锋
吴树生 苏增锋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处于较高水平[1]。AMI通常为短时间内发病,情况紧急,病程凶险,可能会诱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及心脏破裂等严重不良结局,因此如何改善AMI的预后变得尤为重要[1]。相关统计资料发现,AMI是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中,可能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早期、快速以及精准的诊断并发现相关并发症,进而能够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对AMI患者后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都具有重大意义[2]。有研究发现,不同地区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也不尽相同[3],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急诊科近3年的AMI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影响我院AMI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能为其临床上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20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预后不良为患者出现心源性死亡、心脏骤停、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心肌梗死复发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如无上述情况发生则为预后良好。根据预后的不同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①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的患者[4];初次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的AMI患者。②排除标准:合并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急性肺动脉栓塞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冠状动脉的血流阻断是由外周栓子脱落、多发大动脉炎、川崎病等其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引起的。
1.2 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通过直接查找患者病例信息形式收集并整理相关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患者的详细情况:①一般情况及疾病特征: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病变范围、Killip分级、发病至就诊时间、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史及饮酒史等。②实验室检查:胱抑素C、尿酸、尿素、肌酐、血糖、高敏肌钙蛋白、血脂、N端脑钠肽前体等。③临床诊断类型:ST段抬高型(STEMI)、非ST段抬高型(NSTEMI)。④手术和用药: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情况、用药情况等。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t检验方法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χ2检验方法,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资料进行多因素的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337例AMI患者被纳入本研究中,其中预后良好者296例(87.83%),预后不良者41例(12.17%),其中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有9例(21.95%),心脏骤停的有5例(12.20%),急性心力衰竭发作的有14例(34.15%),心肌梗死复发的有13例(31.71%)。337例患者的详细情况见表1。
2.2 影响AMI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影响AMI患者预后的因素有年龄、病变范围、发病至就诊时间、冠心病病史、临床诊断类型、高敏肌钙蛋白、甘油三酯、N端脑钠肽前体以及是否手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性别、BMI、Killip分级、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胱抑素C、尿酸、尿素、肌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用药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表1 AMI患者一般情况、疾病特征及临床诊断的单因素分析
表2 AMI患者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2.3 影响AMI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AMI患者预后情况(0=预后良好,1=预后不良)为因变量,纳入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建立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分析发现影响A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病变范围、发病至就诊时间、临床诊断类型和高敏肌钙蛋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年龄偏大、病变范围多支、发病至就诊时间≥30 min、临床诊断为STEMI和高敏肌钙蛋白较高提示预后不良(见表3)。
表3 影响AMI 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AMI致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最终引起心肌坏死。故早期对相关危险影响因素实施干预,对改善AMI预后至关重要。相关报道称仅有极少数AMI患者没有相关危险因素,由此得知控制危险因素对降低的发病率以及改善预后的重要作用[5]。
本研究纳入的337例AMI患者中,预后不良者41例,发生率为12.17%。统计结果分析发现,年龄是AMI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结果的一个危险因素,年龄越大,AMI的预后越差,这一结论与其他研究者报道一致[6]。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机体应对疾病的能力降低,容易诱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导致预后不良结果的出现。分析结果还发现AMI患者的病变范围为多支与单支相比,预后较差。病变范围为多支可能会引起更大面积的心肌梗死,进而使疾病难以控制,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医护人员要借助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等相关检测手段, 准确快速地判断心肌梗死的病变范围, 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避免心肌梗死的病变范围进一步扩大。
本次研究还发现发病至就诊时间、临床诊断类型和高敏肌钙蛋白亦是影响A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548、4.201和1.001。AMI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30 min,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是<30 min的2.548倍,表明就诊及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研究报道AMI患者预后较差与就诊的较高延误率存在一定相关性[7],在本次研究中又一次得到了证实。因此,提高群众对疾病的认知,能够快速识别AMI发病的典型症状从而及时将患者送医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诊断类型为STEMI的AMI患者预后较NSTEMI差,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有所不同[8],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少,且为回顾性研究,也有可能与本地的人群特点有关。本研究还发现,高敏肌钙蛋白也是影响AMI患者预后的又一独立风险指标,较高的高敏肌钙蛋白水平预示预后较差,有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预后结果的判断,因此在AMI的诊疗中, 要全程及时监测患者的高敏肌钙蛋白。
综上所述,AMI的预后结果与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有极大关系。年龄、病变范围、发病至就诊时间、临床诊断类型和高敏肌钙蛋白等指标是AMI患者预后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因而,我院要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实施有针对性干预,减少或消除不良因素造成的影响,改善AMI患者的不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