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2021-07-13陈礼彬尹秋华范志勇

当代医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林氏骶髂正骨

陈礼彬,尹秋华,范志勇

(1.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佛山 528231;2.广东省中医院推拿科,广东 广州 510120)

骶髂关节紊乱也称骶髂关节错缝症[1],临床多表现为一侧下腰部疼痛,可放射至患侧臀部及大腿,压痛点在多骶髂关节处,且有双下肢不等长,前错位患肢长、后错位患肢短[2]。有学者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出骶髂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的不稳定,以及骶髂关节退变可能是引发骶髂关节疼痛的原因。骶髂关节致腰痛占比为13%~30%[3],骶髂关节紊乱同腰椎间盘突出表现出相互影响且互为因果关系[3],故在临床中该病极易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迁延日久还会使脊柱发生侧弯,从而引发椎体滑脱等其他脊柱病变。该病于中医角度进行分析,主要体现为筋出槽、骨错缝方面[4]。林氏正骨手法推拿在于以运用爆发力为特色,在治疗骨错缝、筋出槽等筋伤疾病方面能达到无需手术、见效快、费用低的良好效果。本研究观察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中医院及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骶髂关节紊乱患者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呈慢性劳损时及急性腰部扭伤史的现象;表现双侧或一侧骶部疼痛的现象;无法弯腰,或呈行走抬腿困难及下肢站立负重的现象;症状严重患者于腹股沟及臀部抬腿表现放射的现象;患者骶髂部表现的压痛感明显,两侧髂后呈上棘不等高的现象,对患者实施“4”字实验最终获得阳性结果,对患者实施床边实验最终获得阳性结果,对患者实施下肢后伸实验及髋膝屈曲实验,最终获得阳性结果,更严重发现患者腰骶部呈脊柱侧弯的现象;对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获得充分证实,对患者骶髂关节双斜位X线片检查,发现患者患侧骶髂关节呈间隙增宽的现象,或未表现任何异常。

1.2 方法 两组均为每3天治疗1次,疗程共2周,疗程内痊愈者不再继续治疗。

1.2.1 治疗组 采用林氏正骨手法中的下肢后伸定点按压法: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分开45°,双手自然置于治疗床两侧。助手立患侧并抬高患肢45°,医生立于健侧,双手重叠,身体前倾,以下面手之小鱼际或豌豆骨吸定患侧骶髂关节,协调自身呼吸,突然发力按压,重复3~7次,直至患侧骶髂关节复位。

1.2.2 对照组 采用骶髂关节整复法(参照《推拿治疗学》[5]):患者取俯卧位,医生在患侧骶髂关节周围施以掌揉法、滚法,以放松紧张的竖脊肌、臀大肌。骶髂关节前脱位采用屈髋屈膝冲压整复法,骶髂关节后脱位可采用髋关节过伸骶髂关节整复法(后伸扳腿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M-JOA(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评价表)评分:分值在0~29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采用M-JOA评分评价治疗前后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等。依据综合疗效指数进行疗效判定,痊愈:患者最终改善率>75%;显效:患者最终改善率为50%~75%;有效:患者最终改善率为25%~49%;无效:患者改善率<2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治疗前后均采用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0~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采用第1次及最后1次治疗后VAS评分进行评价,痊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VAS评分为0;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3分,大于0分,且≤7分;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3分,且评分>7分。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M-JOA评分高于对照组(t=6.546,P=0.000),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3.121,P=0.002);两组治疗前后M-JOA评分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4,P=0.000),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2,P=0.002),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骶髂关节紊乱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骶髂关节紊乱评分比较(±s,分)

注:M-JOA,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评价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

?

2.3 两组M-JOA评分改善率和VAS评分改善率比较 治疗组M-JOA评分改善率和VAS评分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4。

表3 两组M-JOA评分改善率比较[n(%)]

表4 两组病例VAS评分改善率比较[n(%)]

2.4 两组平均治疗次数比较 治疗组平均治疗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次数比较

3 讨论

骶髂关节紊乱的发病原因有两方面,内因为骶髂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外因为多为急性腰扭伤、产后、搬抬重物等,二者最终引起骶髂关节的前后错位[7]。于现代医学角度进行分析,骨错缝患者会呈现筋出槽的现象,但筋出槽患者不一定表现骨错缝的现象[8]。于脊柱稳定性进行分析,不论骨错缝患者或筋出槽患者,均会使得脊柱稳定性呈一定程度降低,即表现出筋骨力学失衡的现象,在治疗期间,主要为获得骨正筋柔效果,因此,在该病治疗过程中中医正骨手法获得充分运用[9]。

在实施林氏正骨推拿治疗期间,下肢后伸定点按压法效果显著,其可有效整合生物力学、解剖学、武术跌打理伤及推拿学等[10]。具体操作期间,在无痛状态下直至紧张未表现出骶髂关节被动运动的现象,之后在无抵抗条件下增加力度,利用短促、突发、可控及轻巧等系列方法将病变关节运动幅度保持3°~5°有效增加,有效恢复病变关节功能,或合理分离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情况。在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患者期间,需有效分辨患者骶髂关节前后脱位情况,之后确定选择屈曲性及伸展性调整理筋手法进行治疗,属于长杠杆调整手法之一,于操作方面呈现相对省力的特点,但因具体操作期间想要到达病变中心需通过诸多应力链接,且针对不同患者,在病理及解剖方面表现出差异性特点,且在操作期间无法避免关节运动,从而导致在传导期间呈现手法力量能量损耗的现象,最终使病变关节获得的有效力度不足,无法保证临床疗效[1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M-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M-JOA评分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JOA评分改善率和VAS评分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平均治疗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林氏正骨手法在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准确性、成功率、疗程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推拿整复手法。但因骶髂关节承担功能及解剖位置较特殊,从而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常表现出病情反复的现象,本研究未对患者后期康复、日常护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如何能保证疗效的长期与稳定,将是下一步研究所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林氏骶髂正骨
《天台山道家功夫正骨真传》读评
王老五破案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骶髂关节疼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骶髂关节疼痛治疗进展
螺旋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腰椎/腰骶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痛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