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血管三维成像对上腹部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研究

2021-07-13范磊

当代医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螺旋腹部准确率

范磊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医学科,湖北 仙桃 433000)

上腹部肿瘤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类型,一旦发病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科学的诊断和后续积极的介入治疗是治愈上腹部肿瘤疾病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上腹部肿瘤的位置比较特殊,涉及的器官、血管、解剖组织十分复杂,治疗难度较大。想要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就需选择更准确、详细的诊断方法[1]。CT作为临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肿瘤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常规的CT平扫在部分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限制,难以清晰展示上腹部肿瘤血供特点,不利于疾病的进一步细化诊断。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是一种无创影像学检查手段,能清晰、准确的重建肿瘤病灶、周围组织、血管,从而明确肿瘤的具体位置、限定腹部肿瘤的具体范围,可辅助临床外科手术的开展[2]。本研究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80例上腹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并分析CT血管三维成像对上腹部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80例上腹部肿瘤患者作研究对象,其中,肝癌20例,脂肪瘤14例,胰腺癌15例,淋巴瘤9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10例,间质瘤6例,肾癌2例,肠癌4例,按照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61.23±1.54)岁;病程2~13个月,平均病程(3.45±2.21)个月。实验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61.18±1.63)岁;病程1~13个月,平均病程(3.47±2.05)个月。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腹部肿瘤的病理学样本结果;符合介入手术的条件;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沟通正常、意识清晰。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中途退出、转院、死亡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检查前口服500~800 mL清水,达到充盈内部肠胃的作用。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平扫腹部检查,进行CT扫描图像的横断面重建,重建的层厚、层距均为3~5 mm。扫描过程中分别重建患者上腹部肿瘤位置的矢状面、冠状面或任意平面。实验组给予CT血管三维成像检查,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16层螺旋CT机,扫描的参数为电压10 kV、转速0.5 s、管电流160 mA(增强扫描设定350 mA)、螺距1.75、准直器宽度0.75~1.5 mm。Pitch值0.75~1。造影剂选用总量为80~100 mL、注射速率为3.5 mL/s的优维显(370 mgL/mL)。全面扫描和检查患者上腹部肿瘤的具体病变部位,扫描范围从T10至双肾下极水平。扫描结束后进行腹腔动脉三维血管重建,重建完毕后,安排两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阅片医师对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盲阅处理。

1.3 观察指标 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需结合病理学样本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上腹部肿瘤定位的准确率和肿瘤侵袭范围确定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对上腹部肿瘤定位的准确率比较 实验组准确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对上腹部肿瘤定位的准确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ccuracy rates of the two inspection methods for the location of upper abdominal tumors

2.2 两种检查方式对肿瘤侵袭范围确定的准确率比较 采用CT血管三维成像检查后,实验组准确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对肿瘤侵袭范围确定的准确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accuracy of the two inspection methods in determining the extent of tumor invasion

3 讨论

多层螺旋CT检查的扫描速度较快,且检查结果成像处理相对简单,血管三维成像的图像结果十分清晰、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较高的直观性[3]。该检查手段费用较高,因此,大多用于病情较重的血管性病变的诊断过程中,并为该类疾病的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想要在多层螺旋CT检查的过程中获得满意的血管三维成像,需根据造影剂的特性和患者的自身情况[4],准确把握好扫描的具体时间,如果扫描时间太早,患者的靶动脉内部的对比剂浓度达不到标准,可能会造成动脉血管的密度不够,显示不清晰;如扫描的时间太迟,则门脉或静脉血管内部的对比剂浓度较高[5],动脉血管内部的对比剂浓度达不到标准,易造成动静脉血管造影相互重叠,显得杂乱,降低血管三维图像的成像效果。多层螺旋CT检查血管三维成像的成功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患者靶动脉内部的对比剂浓度达到高峰值时,静脉血管内部的对比剂浓度较低时进行扫描成像。有研究显示,多层螺旋CT检查血管三维成像的具体扫描时间应短于常规CT平扫的时间,并根据患者的个体血液循环时间,将扫描的时间相比常规的增强扫描提前8~10 s[6]。从注射造影剂开始至扫描的延迟时间分别为:门脉45 s左右、动脉15~18 s。每次扫描时间持续5~8 s。本研究中,实验组上腹部肿瘤患者的血管结果显示均符合预期结果,CT扫描血管三维成像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除扫描时间会影响多层螺旋CT检查血管三维成像的成功外,对比剂的性质、剂量、浓度、注射时间、注射速率也是影响成功的关键,因此,需高度重视各个环节的操作,保障成片的清晰、有效[7]。

在上腹部肿瘤疾病介入治疗前的诊疗过程中,准确寻找肿瘤的位置并积极确定肿瘤的供血动脉对药物灌注治疗、药物栓塞治疗的开展十分重要,将直接决定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但受个体差异的影响,患者的肿瘤病变情况均有所不同,这一因素可能会导致机体解剖结构出现变化,使许多肿瘤附近的血管的起源、走向发生变异,导致临床医师无法确定患者的靶血管,进而导致发生血管遗漏,延误治疗或治疗失败[8]。例如本研究所选择的上腹部肿瘤患者,即出现肝部固有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额变异,也出现肝部固有动脉起自肾动脉或自发性腹主动脉变异等。多层螺旋CT检查血管三维成像对患者开展手术前的介入治疗具有指导性的科学意义,同时受到肿瘤疾病的影响,介入治疗通常需反复进行,药物及导管的双重刺激会损伤患者的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比如靶血管闭塞、血栓等。这虽可能会促进新生血管的进一步发育,但新生血管的寻找难度大,起源、走向均具有隐蔽性,大大增加临床治疗难度,不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健康。因此,能否快速找到患者靶血管闭塞后的新生血管位置也是上腹部肿瘤疾病介入治疗的重中之重[9-10]。本研究所选择的上腹部肿瘤患者中既有肝动脉靶血管闭塞膈下动脉和胃左动脉出现新生血管的情况,也有肾上腺肿瘤患者开展多次介入治疗后肝动脉出现新生血管的情况,这些患者的新生血管均可依赖多层螺旋CT检查血管三维成像进行寻找,对肿瘤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在经过靶血管进行辅助肿瘤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多层螺旋CT检查血管三维成像虽能寻找并判断肿瘤的靶血管,但盲目使用可能会因辐射和操作对患者造成损伤,延长后续手术的时间,同时对比剂的使用对于患者的肾脏功能损伤不可逆,因此,需引起充分的重视。因此,多层螺旋CT检查血管三维成像的合理应用能促进介入治疗开展的同时降低手术风险、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意义重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上腹部肿瘤定位的准确率(97.5%)和肿瘤侵袭范围确定的准确率(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CT血管三维成像检查方法能清晰、直观、准确的展示患者腹部肿瘤位置和病情发展情况,对临床医师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螺旋腹部准确率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旋风“螺旋丸”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