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设劳动技术课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2021-07-13梁芳
梁芳
【摘要】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开设培养的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生活技能,使其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种植课程、手工课程、学科整合等劳动技术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人人拥有一门劳动技能,在传承农垦技术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品质。
【关键词】小学劳动技术 劳动技能 课程资源
“一勤天下无难事”,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也要求我们更能多的围绕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劳动者素质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如何改变饭来张口,衣来张手的“小公主”“小少爷”?如何拯救那些啃老的“米虫”?如何引导“眼高手低”的待业青年?这与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密不可分。为此,学校开设劳动技术课势在必行。西洞庭管理区金凤完小以此为研究课题,开始了对劳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目的就是為了树立小学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使其成为一名积极向上的劳动者。
一、“因龄施教”,培养其“基本”技能
课题组依据学生年龄的不同,设定的不同要求的劳动技术达标能力。如生活自理方面,低学段的学生以叠被子、洗鞋袜、穿戴整齐、会洗碗为目标;而中年级的学生则要求洗衣务、拖地、最简单的饭菜为目的;高年级的学生就要求做饭、照顾他人、主动承担家务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题组以实践作业的形式,利用周末和寒假、暑假,开始了打卡、争章活动。孩子们在参与活动中,将劳动形成习惯,熟能生巧,转化为自己的生存技能,为今后走进社会奠基。家长们对此项活动也大力支持,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孩子们在活动中变得懂事了,长大了!将力所能及的“小事”坚持做成了一项出色的技能,形成了高尚的劳动品质,我们发现这种阶梯式的劳动能力培养,使孩子的劳动能力的培养有层次、有坡度,更适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不“拔苗助长”,不“放任自流”,因龄施教,待小学毕业时,终会发现,那些“花儿”惊艳了时光。
二、“因趣施教”,培养其“专业”技能
1.种植课传承农垦精神。
课题组通过对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70几名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了让孩子们实地感受西洞庭的农垦文化,在劳作中真切地了解植物的生命孕育过程,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节劳动技术课程,利用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授课时,劳技老师把课堂搬到了劳动实践基地上,搬到了校外的农田、果园里。让孩子们放开手脚,在劳动中体味劳动的苦与乐。如西瓜、葡萄、辣椒的种植,老师或者是校外辅导员会从松土施肥、间苗除草及采收等各环节进行了实地讲授,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通过种植实践,引导学生从小了解西洞庭的农耕历史与文化,在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美好品德,并促进他们树立合作意识。
2.手工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学校还利用每周的少年宫活动时间,开设了手工技艺班,内容包括:剪纸、折纸、编织等内容。尊重孩子们的自主选择,他们在玩中学,玩中培养技能。学校郭杰老师的棕编吸引了无数的“小粉丝”,郭老师亲自演示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思路和热情,孩子们跟着老师将一片片叶子变成活灵活现的蚂蚱、蜻蜓、龙、孔雀......孩子们感受了动手创作的喜悦,更掌握了棕编技术,还了解了棕编文化。同学们认识到,小小的棕叶,虽然普通,但是它的历史却不平凡,它有文化,有温度。
3.家校联动教授学生传统技艺。
家庭是培养小学生劳动技能的练兵场,也是课题组开发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好家庭这一个阵地,会让学生的劳动技能的训练有延续性,持久性。课题组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技艺,如包粽子、包饺子等让家长进入学校一对一传授技能。每年的端午节,学校都开展亲子包粽子比赛活动,元宵节开展亲子包饺子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掌握技能,将其永久的传承下去。
4.社会合力引导学生崇尚劳动。
西洞庭管理区是一个工业园,曾经以纸厂、糖厂享誉湖南省。如今,以罐头厂的朝鲜蓟茶叶、桔子罐头等远近闻名。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带学生多次走进工厂,让学生参观桔子罐头的制作过程,感受劳动的魅力,从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形成用劳动改变生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5.以课为媒激发学生创新劳动。
学校为了让学生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其创新精神,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融合到各个科目中,如美术课,通过“设计蔬菜名片”的任务驱动,帮助学生整合各学科知识,并运用到劳动创造中,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对各种蔬菜进行了解与观察,既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观察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审美的能力,与语言表达的能力,知识面也得到拓展,可谓是“五育并举”,一举多得。开发多学科的融合这一劳动资源,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展现自己的风采、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做一个幸福的劳动者。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我们开始劳动技术课的目的就是在于让学生明白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下,用劳动技术教育来培育时代新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李东栩,赖明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J].劳动教育评论,2021(02):119-138.
[2]卞文霞.劳动与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27):84-85.
[3]付曙光.劳动技术课开展的意义和作用探究[J].中华少年,2017(13):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