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战略下高校图书馆专利智库建设研究

2021-07-12丁玉东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智库建设

摘要:[目的/意义]国家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建设,为高校图书馆深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升服务能力提供了机会。[方法/过程]本文分析了图书馆在建设普通智库时存在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渠道不畅、职能不匹配和特定情报收集能力有限等劣势,以及建设专利智库时在馆员能力、服务实践、专利资源、政策支持、服务定位等方面的优势。[结果/结论]建议高校图书馆采取找准自身定位、培养专利人才、深化协同合作、加强特色资源建设、注重读者教育等措施,在建设专利智库过程中把智库建设和专利服务相结合,为高校的科学治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关键词:图书馆智库   专利智库   智库建设   智库服务

分类号:G25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3.07

1  引言

国家在推动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一方面鼓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2014年和2015年先后出台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期为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推进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战略部署,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创造、保护和利用,以提升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

专利是知识产权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技术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来源。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办法》,指出“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一般设立在高校图书馆”,并于2018年首次审批了23所高校图书馆成立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极大地激励了高校图书馆开展专利服务的热情。2020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科技部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加强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建设和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高校专利质量,强化高价值专利的创造、运用和管理。

随着智库的发展,同一学术领域的学者逐渐把研究目标聚焦于某一行业或特定产业,谋求建设特色智库,如知识产权智库[1]、水利行业智库[2]、陶瓷行业智库[3]等。创新驱动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专利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创新驱动的进程与效果[4]。国家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是高校图书馆深化专利服务的重大机遇,同时也对其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应该借此机会深化对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服务,谋求专利服务与高校智库相结合,建设聚焦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的专利智库,即通过情报分析、数据挖掘等手段,围绕专利政策制定、专利分析与布局、专利申请与维护、专利转化运用等内容开展研究,成为职能部门或科研人员提供决策参考的“智囊团”,以期为高校的科学治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思路、发声音、出对策。

2  高校图书馆智库建设和专利服务现状

2.1  高校图书馆智库建设现状

早在2009年,张燕蕾就首先意识到借助丰富的馆藏资源建设智库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机遇[5],后续几年也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就此问题展开思考。直到2014年、2015年国家颁布相关政策后,学术研究成果才呈现爆发式增长[6],研究主题包括图书馆参与智库建设的意义、定位、机制、能力和策略等[7]。对现有文献进行审视可以发现,学者论述图书馆开展智库建设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鼓励图书馆基于自身优势并借助各学科专家的力量建设智库,其建设机制包括全馆统一协调进行机构转型、依托图书馆的人力优势筹建新的机构、依托馆内某一部门行使智库职能等3种形式[8];另一种则认为图书馆目前的条件尚不足以独立建设智库,但可以通过提供智库型服务,辅助学校乃至区域其他智库的运行、创新和成果产出[4],其服务内容包括嵌入式学科服务和知识服务、提供数据收集和分析报告、提供智库专家需要的竞争情报、收集智库成果建设特色数据库、辅助智库成果的宣传推广等。

2.2  高校图书馆专利服务现状

专利文献是图书馆服务过程中重点收藏和利用的特种文献之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专利强制公开的制度要求为图书馆开展服务提供了便利。随着国家政策对高校知识产权建设的鼓励和指导,一些高校图书馆逐步向高水平的专利服务探索,服务层次涵盖了从传统的资源建设、文献服务、读者培训,到专利检索、专利查新,再到嵌入科研全过程的研究热点识别、新颖性判断、专利技术借鉴、成果转化等[9],以及新兴的专利导航、专利全景分析、技术竞争态势分析、专利价值评估、专利分析与预警等高水平的决策支持服务[10]。

总体而言,图书馆人在智库建设和专利服务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并且有少量高水平图书馆已经承担了事实上的智库任务,提供了辅助政府和学校发展的高水平决策支持服务[11-12]。但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服务能力有差异,更多的图书馆难以直接建设服务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的智库;另一方面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和民间智库一般倾向于为政府部门、社会发展出谋划策,较少顾及某一所高校或其二级单位。鉴于新兴智库多数定位于某一特色专业领域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13],那么借助知识产权政策的推动,以专利服务为突破口向专利智库转型,无疑是图书馆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参与智库建设、辅助学校及区域科技创新的新渠道。

3  圖书馆对两种智库建设的支撑优势迥异

3.1  高校图书馆建设普通智库优势不足

部分学者对建设图书馆智库表达了乐观的态度,论述了图书馆所拥有或可协调的文献资源、专家学者、服务经验、宣传渠道等优势,并且已有部分优秀高校图书馆以智库服务的形式开展了有益尝试,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图书馆均以决策支持服务的形式向职能机构提供了学科态势分析报告或科研实力分析报告[14],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也明确提出建立图书馆信息智库[10],但在笔者看来,对于多数非世界一流大学和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及行业特色不明显的普通高校来说,图书馆在建设普通智库方面仍然困难重重。

3.1.1  缺乏专业人才    一方面,决定智库水平和成果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智库专家的水平。智库因为专业和专注,除了需要数量丰富、质量可靠、来源权威的信息资源作为支撑外,提供的智库产品还包含了领域专家大量的隐性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独立性和预见性,而这种隐性知识又是学者在其自身领域长期积累的结果。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不平衡,馆员的服务能力与所在高校的科研水平相关度较大[15],普通高校图书馆员经过短期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可以得出计量学层面的结论,但难以深入某一特定领域并给出专业的解决方案和预判。另一方面,智库成果的产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者更倾向于自己筹建或加入本领域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地位的智库,而不是加入由图书馆主导建设的智库。另外,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在经费额度、支配方式上自主权较低,校拨经费主要用于资源建设,长期聘请高水平学者参与智库建设的灵活度不足。

3.1.2  难以直接服务于党政团体    智库的重要职责是开展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讨论和回应社会热点问题。要想发挥这一职能,就要积极争取与政府各部门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渠道,从而实现政府问题下达和智库成果呈报的机制[16]。但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二级单位,难以就政策或热点问题与政府部门建立直接关系,日常服务过程中也较少收到政府部門的直接需求,在信息获取和成果递送方面与官方智库相比存在明显劣势,对决策影响力有限[17]。甚至在非图书情报领域,除少数典型的优秀高校外,图书馆在支撑学校决策方面与校内其他职能部门相比也缺乏沟通优势。

3.1.3  与职能定位不相符    一个机构该不该转型为智库及如何转型,关键要看该机构的使命、职能定位,以及与政策研究需求的契合度[4]。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图书馆被定位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主要任务包括文献信息保障、文献信息服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而智库被定位为学者在特定领域开展政策研究以及在文献资源和情报的支持下为社会问题提供策略、思想、方案的机构。因此,图书馆与普通智库之间更像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它只具有“智库功能”,即为各层次、各机构的智库与智库建设提供定向的专题“服务”的功能[18]。

3.1.4   支持特定领域情报收集的能力有限    由于知识服务的升级,智库的情报源也已经延伸至一切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数据库资源、人力资源[19],在专业性、技术性、实时性较强的领域,如金融、交通、舆情、工业4.0等与大数据、行业数据、实时数据结合非常紧密的行业,其信息流动有特定的渠道,专家学者往往拥有比图书馆员更广泛、更私密的信息来源,如行业会议、私人交流、企业合作,以及不被搜索引擎索引的微信公众号等特定网络渠道,而图书馆员难以接触和深入这些信息来源。同时,智库成果的产出需要对学术文献或情报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进而产生新的知识和建议,因此,相较于目前图书馆同质化严重的商业数据库采购,智库更倾向于根据自身研究领域的需要抓取数据、自建专业数据库,或在已有的数据库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20],以便在后续使用时更加方便、快捷。

3.2  高校图书馆建设专利智库优势明显

3.2.1  人才优势和服务基础凸显    图书馆员在长期的学科服务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信息搜集、分析和利用经验。随着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展从专利检索、专利查新到学科竞争力分析、科研态势分析等多层次以专利文献为基础的决策支持服务[11],以及为科研团队或实验室收集特定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提供专业前沿的简报等服务[6],图书馆员已经扮演了专利智库馆员的角色。即使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相同,馆员对专利文献及其分析工具的熟悉程度、使用熟练度也要显著高于普通学者。因此,学科馆员的学科背景、服务实践经验是图书馆建设专利智库的巨大优势,为图书馆拓展专利智库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2  专利资源较易获取    专利智库要想形成高质量的智库成果,数量庞大的专利文献是重要支撑。《专利法》赋予专利文献免费、公开的属性,使普通高校也能获取丰富的专利文献,格式化的撰写要求也使馆员能较为快速地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的专利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随着专利服务的深化,一些图书馆还采购了由国家机构或商业公司开发的专利统计分析工具,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信息分析系统(patent information analysis system,PIAS)、Derwent Analytics、Thomson Data Analyze、Innography等,提高了专利智库开展专利检索、挖掘、分析的效率。

3.2.3  国家政策鼓励    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领导在2014年5月曾呼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智库”[21]“发展高校知识产权智库”[1]。2016年,国家正式颁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建设包括专利信息服务在内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又联合印发《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办法》,引导和鼓励高校图书馆成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在2020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中,又明确提到高校要成立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领导小组,统筹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多个部门,形成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多个文件的发布,表明国家对于提高高校专利质量、提升专利转化应用能力的决心,同时也说明开展专利信息服务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需求,为图书馆深化专利服务内涵、创新和拓展专利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专利服务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建立专利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机会,赋予了重要使命。

3.2.4  与服务育人的职能定位契合    图书馆的职责包括培养和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并在服务实践中长期开展信息检索课程和培训讲座,以提高读者在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方面获取和利用包括专利在内的不同文献资源的能力;在嵌入式学科服务中更是提供了从专利基础知识、专利检索到撰写专利申请书等一系列内容[6],并掌握有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渠道。這与智库向公众“发声”、解读政策、引导舆论的职能是一致的,也应该是专利智库所具备的能力之一。

综上所述,在国内各类型智库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多数高校图书馆建设普通智库的竞争力孱弱,即使成立智库,其研究能力、成果水平和服务渠道也难以与专业智库竞争。相对应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信息人才、职能定位等优势均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与专利智库辅助学校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目标更加契合。

4  高校图书馆建设专利智库的策略和思考

虽然有上述优势,但相较于科技查新、学科服务等现有业务,图书馆提供专利服务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专利知识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为普通馆员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不少馆员尚未转变观念,专利知识学习意识和专利服务意识尚未培养起来。同时,服务的开展还面临校外知识产权商业公司、校内知识产权办公室和专利转化办公室等机构的竞争压力,甚至深层次的专利服务还需要购买分析工具做支持,这对捉襟见肘的资源建设经费也形成了压力。

科技类智库任务的重点包括科技发展前沿趋势预判、区域与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与竞争力评估[22]。依托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专利智库,应首先定位于为学校的科学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出谋划策,在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通过思考发展路径、培养专利人才、深化协同合作、加强资源建设、开展专利素养教育等方式逐步化解劣势,进而把图书馆的专利智库建设和服务融入学校整体的知识产权体系中去。包括为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以及科研团队提供前述的专利导航、专利布局、专利全景分析、竞争态势分析、技术发展路线描绘、专利价值评估、专利热点预测、专利预警、成果转化等服务,待条件成熟后再谋求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重大科技问题、产业政策制定、新产品开发、专利价值评估等提供智力服务,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4.1  分析现状,明确定位

不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可支配资源不尽相同,建设专利智库也应根据图书馆和学校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方式方法[23]。高校图书馆应首先分析学校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包括管理层和职能部门在找准发展定位、推动科研进步、思考学科发展方向、制定奖励或激励政策时的决策需求,科研团队在科研立项、研发、结题等不同阶段的专利信息需求,以及针对读者开展智库成果宣传、知识产权教育和舆论引导方面的职责需求,再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文献资源、人力资源和服务能力,在图书馆发展愿景和目标中融入专利智库建设规划,积极调整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明确服务路径,规划配套经费、服务内容、标准和目标,进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计划。即通过探访需求,明确职责、目标和定位,以服务学校决策、科研创新和学生培养为出发点,从擅长的工作做起,可先谋求具有专利服务的“智库功能”,进而追求向“专利智库”机构发展和转型。

4.2  注重自主培养专利人才

专利实务涉及政策、法律、商业等不同领域,虽然图书馆员在长期的服务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专利知识,但真正既有学科背景又熟悉专利从申请到运维工作的馆员依然不多,另外,图书馆在人员招聘上受学校政策制约,招聘对象主要为应届毕业生,难以直接聘请有知识产权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全职工作。因此,高校图书馆仍然要注重自主培养专利人才,提高普通学科馆员的专利意识和专利服务能力,包括调整机构设置实行专人专岗、到有专利服务经验的图书馆或社会专利服务机构交流学习、参加知识产权相关的会议和培训、与商业专利服务机构合作、邀请相关专家开展知识产权政策解读和业务能力培训讲座、对报考专利代理人考试的馆员给予激励、形成团队以“老”带“新”等,实现从学科馆员到专利人才的蜕变,使馆员既是信息的提供者或传播者,又是专利智库建设的实际参与者和贡献者。

4.3  深化协同合作

智库研究与学者科研不同,智库具有协同性、应用性的特点,其成果的产出往往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集体智慧而非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协同合作包括校内的协同和校外的协同。校内协同是指图书馆与科研团队以及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处等职能部门的协同。智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工作目标,科研团队存在现实的科研情报支撑需求;职能部门为校领导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并且对学校科研、人事、发展的整体布局和规划更清楚,他们既是图书馆开展专利服务的对象,又是智库工作的合作伙伴。在国家推动政府、企业和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同时,图书馆在不善于直接向政府提供服务的情况下,可通过与政府下属的情报所、知识产权部门开展多维度、多层面的合作,或利用科技查新业务拓展企业合作渠道,了解政府和企业对专利服务的需求,促进专利资源的转化和利用,提高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能力。

4.4  加强特色资源建设

专利文献易于获取,但数量庞大,结构复杂;除专利文献外,还有一部分科研创新会以会议报告、学术论文、科技报道等方式呈现。因此,图书馆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外,还要做好如下工作。①要重视开展专利服务所需的资源、平台、工具建设,以提高信息来源的全面性、准确性、权威性和针对性,提升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效率。②要注重自身成果的建设,在每项服务或智库成果产出过程中都会产生与服务主题相关的大量资料、数据和中间成果,包括某一专题或科研领域的专利、文献、引用数据、转化信息、科研动态等,应建立专题数据库用于整理、保存及后续的利用和传播,成为智库信息和智库成果的存储保存机构。③要建设专门针对智库的特色馆藏,包括与专利和知识产权相关的公文、新闻、政策、报道、年鉴、统计数据,以及政府网站公布的领导人发言稿或访谈、研究报告等非学术文献,经过技术手段抓取、加工、整理后形成特色资源库。

4.5  开展读者教育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图书馆还应注重专利政策和知识的传播、解读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嵌入式服务过程中对科研团队中的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利用专利文献开展科学研究、申请专利,以保护知识产权。②开展普适性的教学和培训,培养学生的专利意识、知识产权意识、检索和利用专利文献的能力以及利用专利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积极发声,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以漫画、信息图、短视频等形式对专利知识进行科普和解读,对智库成果进行宣传。

5  结语

相关政策发布后,图书馆经历了从积极研究、热情探索到冷静思考的过程。目前,部分优秀图书馆已向学校领导层乃至社会机构提供了有重要影响力的分析报告,承担了事实上智库机构的职责,其他图书馆也积极以数据收集和分析、嵌入式服务等不同方式主动尝试提供更高层次的智库型服务。开发智库功能的前提是图书馆对自身条件有充分的估量,并有能力依据这些条件明确具体开展智库工作的方式[16]。图书馆建设专利智库是和自身的定位、职责以及长期的工作实践一脉相承、殊途同归的,学科服务、知识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是建设专利智库的基础,而以专利服务为依托,以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向有情报特色的专利智库转型,为学校和区域的科学决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既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响应和支持,也是广大普通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提高自身价值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赵勇. 建设知识产权智库的思考[J]. 知识产权, 2015(4): 129-133.

[2] 姜斌, 邵天一, 李晓晓. 关于加强水利行业智库建设的思考[J]. 水利发展研究, 2016, 16(1): 30-32.

[3] 吴玉灵. 行业智库建设及其社会服务研究:以陶瓷行业智库为例[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 3(4): 52-58.

[4] 刘婉晴, 沈伯平.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中国专利困境[J]. 经济论坛, 2019(6): 48-54.

[5] 张燕蕾. 智库: 图书馆发展的新机遇[J]. 图书馆学研究, 2009(11): 5-7.

[6] 林志华. 我国图书馆智库建设服务研究综述[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7(6): 46-51.

[7] 张惠梅. 图书馆参与新型智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图书馆论坛, 2017, 37(9): 109-115.

[8] 马捷, 王思, 胡漠, 等. “信息-知识-智能”框架下图书馆智库职能构建与能力提升[J]. 图书情报工作, 2017, 61(17): 43-52.

[9] 王玲, 王丽丹, 李文兰. 面向科研全过程的高校图书馆专利情报服务初探[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5(5): 82-85.

[10] 王丽萍, 杨波, 秦霞, 等. 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内容、模式与趋势[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6): 113-119.

[11] 李峰. 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工作探索与实践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16(7): 78-81, 84.

[12] 高彦静, 刘晶晶, 张杰. 论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职能定位[J]. 图书馆建设, 2019(S1): 20-24.

[13] 吕长红, 陈伟炯, 梁伟波, 等. 高校图书馆信息智库构建研究: 以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为例[J]. 新世纪图书馆, 2014(2): 39-42.

[14] 李峰, 马芳珍, 张春红, 等. 我国高校图书馆决策支持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7, 35(2): 56-61.

[15] 鄂丽君, 王启云.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认识与需求调查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16(5): 97-104.

[16] 梁宵萌. 图书馆智库功能探析[J]. 图书馆, 2018(1): 48-53.

[17] 詹映. 国外智库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知识产权智库建设的启示[J]. 科技与法律, 2015(4): 718-731.

[18] 田燕妮, 姚星惠. 关于发挥我国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功能的几个问题[J]. 图书馆, 2016(12): 93-97.

[19] 李纲, 李阳. 情报视角下的智库建设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11): 36-41, 61.

[20] 張家年. 情报视角下我国智库能力体系建设的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16(1): 92-98.

[21] 国家知识产权局. 申长雨: 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国家智库[EB/OL]. [2020-03-02]. http://www.sipo.gov.cn/zscqgz/1100163.htm.

[22] 吴集, 杨筱, 刘书雷. 推进区域高端科技智库建设的若干思考[J]. 科技中国, 2019(11): 31-33.

[23] 鹿遥, 张旭. 我国高校图书馆智库职能调查与分析[J]. 图书馆, 2017(7): 27-3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atent Think Tanks of College Libraries under the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Ding Yudong

Yanshan University Library, Qinhuangdao 066004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state has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ew Think Tank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presented by patents, which has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college libraries to deepen thei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pport and improve service capabilities.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library in the general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poor service channels, the inconsistent function and the limited ability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in the patent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librarian ability, service practice, patent resources, policy support and service positioning. [Result/conclusion] It suggests that the libraries should find out their own positioning, cultivate patent talents, deepen collaboration, strengthen th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construction, focus on the reader education, and combine the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and patent services to build patent think tank for the scientific governance,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library think tank    patent think tank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think tank service

收稿日期:2020-11-11     修回日期:2020-12-05

本文系2020年秦皇島市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研究课题“高校‘双一流建设中高价值专利的创造、运用和管理研究”(课题编号: 2020-030)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丁玉东(ORCID: 0000-0002-2842-8119),燕山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学士,E-mail: dyd@ysu.edu.cn。

猜你喜欢

智库建设
高校智库建设定位与发展路径浅析
高校智库:学术立场与社会关切
农产品质量安全智库建设的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统一战线智库建设
新形势下基层党校智库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
哈尔滨市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党校智库建设:思路与对策
信息情报在我国智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探究国家开放大学新型智库建设运行模式
我国行政决策模式转型与新型智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