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2021-07-11程小培

新课程·上旬 2021年14期
关键词:言教身教

程小培

摘 要:办好道德与法治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于人的培养,教师起关键的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关键词:言教;身教;教育情怀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高度统一的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既要给学生传递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与精神,更是给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它承载着鲜明的价值观,具有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的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独立认识、自我见解的重要时期,更是立德树人培养安全接班人的奠基期。在新课程理念下,新的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把握政治方向,做学生思想把舵人的能力

初中孩子处于意识懵懂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见解,但不客观全面,甚至不理性,容易被环境影响并受其牵制,吸收的思想良莠不齐。社会群体中时而展现的错误言论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耳朵,植入他们的思想,长久形成固定思维,难以改变。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及时做正向引导,为学生的思想守好门、把好舵。

1.道德与法治教师“言教”要准确,要凝铸共产主义信仰

这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政治意识,树立政治理想,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保持政治定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如果教师没有准确的理论理解和方向,很容易空谈误谈,给学生传递错误理解,贻害无穷;如果教师没有坚定的政治定力,很容易形成从众心理,人云亦云,没有独立的观点,不利于课堂的创新,形成活力,甚至在錯误言论上随波逐流,胡乱表态,不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价值认识;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就会带出没有正确信仰的学生,就不可能培养出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2.道德与法治教师“身教”要端正,要有模范效应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涉及面广,有处乱不惊的情绪培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恪守规则、服务社会的公德教育,还有家庭美德,更有国家意识报效祖国的民族使命感的引导。如此广的内容,几乎涉及了一个合格公民必备的所有品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行动就是学生的模范,就是有说服力的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站在道德的高处,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让学生投向教师的目光有敬仰、认同、赞许,才能动之以情。

二、坚定教育情怀,助燃学生青春激情的能力

我们的一些教育存在功利性现象,一些学生多年苦读,学业成绩越来越优秀,却唯个人利益至上。

北大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有过这样一段文字描述,我做过一个统计,有一些大一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这些孩子疑惑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们这种疑惑从初中的时候就产生了。”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北大校长林建华在新上任演讲时说,“北大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国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么?这是北大的使命”。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有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之情怀,奉献自己的激情,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才能让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更加强大。青少年有国之志向,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国家和民族需要教师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使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怀揣坚定的教育情怀,用教育者爱国爱民的热情去激励学生的青春激情,让他们的生命更有温度、更有价值。

三、提升素养,不囿教材,捕捉生活中的教育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深刻认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我们不能错误地理解为教教材,为教材而教,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教育精神。一个人立世的必备品格绝不会囿于几本教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应是灵活多变的。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珍惜新时代学科建设和教学事业的大好发展机遇,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发挥好道德与法治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作用。

猜你喜欢

言教身教
什么样的身教会留下印记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言教“三要”
论思想政治工作中言教与身教的有效结合
言传不如身教——漫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
身教重言传 最美孝为先
身教重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