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教“三要”

2017-09-30甘彦章

甘肃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言教三要目的

甘彦章

【关键词】 言教;目的;感情;科学;先贬后褒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6—0093—01

“身教重于言教”,这是针对道德行为而言的。在日常生活和平时教学中,言教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言教,就是教育者借助语言这种人类特有的工具,将思想、文化、经验及规则传授给受教育者。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就明确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传道,还是授业、解惑,都离不开言教这种方式。如何让言教有效甚至高效?笔者认为在言教中务必重视“三要”。

一、要有目的

一个人说话必须有目的性,这在说话之前就应该想好。没有目的性的言教是无效的,并且是有害的。教师的言教只有“知其心”,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明确目的,才能“长善而救其失”。切不可千人一律,漫无目的。

教育者的言教要“言之有物”,切不能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通大道理,从价值观到人生观、世界观都全面说了一遍,自己说什么自己都不知道,如何“使人昭昭”?只有真正做到有目的,并一以贯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言教才是有效的。在言教时要设想好语言和方法,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有备而谈,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做到“言必有中”;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想到什么说到什么,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不仔细考虑问题,仅仅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事物和现象就张口,就会言不及意,不知所云。

二、要科学

一则心理测试可以启示我们。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实验者分为四组,对第一组从始至终无论对错都采取褒奖表扬的方式,对第二组从始至终无论对错都采取批评贬损的方式,对第三组开始时直接指出错误,采取批评贬损的方式,之后采取褒奖表扬的方式,对第四组开始时采取批评贬损的方式,之后采取褒奖表扬的方式,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测试后得出结论,发现我们平时常提的“赏识教育”是有缺陷的。实验证明绝大多数人对第三组最喜好。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阿隆森效应”,即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不断减少的人或物。因此,教师在言教时,必须掌握好科学的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学生爱之愈切,对学生的错误就怨之愈深。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通高谈阔论,一盘理想信念价值观。批评加指责,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但学生一句也听不进去,反而引起更多的抵触和不满,这样师生之间的隔阂就产生了,而教师不知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这样,学生逐渐否定自己,谈话非但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带来三大危害:一是影响师生关系和感情;二是学生自我否定,自暴自弃;三是影响教师的心态和教学。其实,这位教师只要再向前走一步就完美了。采取“先贬后褒”的方式在指出学生错误,进行批评教育后,指出该生的优点和长处,袒护效果就大不相同。当教师指出学生缺点和错误时,学生开始反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之后的褒扬则为他点燃了一盏希望之灯。倘若没有它,学生可能会自暴自弃,迷失方向,被黑暗吞没,被自己迷失。正是教师的及时鼓励、褒扬,让学生克服困难,自我反省,自我珍视。

三、要有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言教本身就包含有教育、感化之意。在言教中要让受教育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受教育者参与到言教的过程中。如果教育者一味采取压制的方式说教,就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现象,受教育者迫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而接受,但情感上很难接受,行动上大打折扣。

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只有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引起感情共鸣,成为受教育者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才会真正影响到受教育者的行动。一则故事挺能说明这一点:一位少妇投河自尽,被一过路人救起。路人问少妇为何投河,少妇哭诉道:“我刚刚结婚,我的丈夫就有了外遇,你让我怎么活?”路人问:“你结婚前怎么活?”“如花似玉,无忧无虑。”路人又问:“那时你有丈夫吗?” 少妇一愣,心窗洞开,豁然明亮。

青少年一般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他们进行言教时,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摆事实,就很可能产生抵触心理,效果不如人意。只有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良好互动,才能真正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达到精神上的交融,也才能真正唤醒情感。

“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了,所谓人情世故,一半是在说话里。”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和充盈。言语在这其中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溝通与理解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内心的精神钥匙。教师只有巧用言教、善于言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言教三要目的
论思想政治工作中言教与身教的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三要”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身教重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