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万物 课泽童心
2021-07-01孙建兵
【摘 要】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依托吴江“千年水天堂”的独特地理优势,充分发掘水的文化内容和教育意蕴,创立“水文化”校本课程。课程以水的高尚品质为育人目标,以水科学、水文学、水精神和水审美为课程内容,通过以水资源优化教学、用实践活动活化学习、借课题强化实验和凭案例研讨深化研究等路径与方式进行系统的课程实施。
【关键词】校本课程建设;“水文化”校本课程;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6-0015-04
【作者简介】孙建兵,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江苏苏州,215200)校长,高级教师。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品牌的主要标识。为此,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秉持“育诚朴之德,启灵慧之智”的办学理念,依托吴江这个“千年水天堂”的独特地理优势,努力构建“水文化”校本课程,旨在从“水文化”入手,将水的特质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开启学校课程建设新思路。
一、“水文化”的基本内涵
水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是一种文化库存。我国古代儒家崇尚“智者乐水”、道家倡导“上善若水”、佛家坚守“善心如水”,都是从水中获得至高至深的生命智慧。一般而言,“水文化”主要指人们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在与自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将水事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则产生物质形态的“水文化”;作用于人本身则产生精神形态的“水文化”。二者交融互汇,彼此依存,各有侧重。
二、“水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缘由
基于“水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既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地域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可为之路。水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命要素,贯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始终,并将其内在蕴含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类的思想意识中,锤炼民族性格,呼唤情感共鸣,凝聚共同记忆,形成一个观照全人类的“水文化”图腾。因此,“水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来源之一,开发与之相关的课程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发展与水相关的文化精神和品格,丰富学生的知识,完善学生的人格。
总之,基于“水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是撬动学校发展的杠杆。它不仅能够体现学校课程建设“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还能引领学校教育从校内走向校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知识技能走向能力素养的价值转型。
三、“水文化”校本课程的育人目标
学校充分挖掘“水文化”精髓,将水的高尚品质转化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构建若水育人目标体系。
1.善:上善若水。
在笔者看来,“上善若水”中的“善”应有两层含义:一是人性、品质之“善”;二是态度、方法之“善”。为此,学校坚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开发晶晖课程,组织“十好少年”评选活动;把“做老师就做好老师”作为全体教师的座右铭,引导教师争做“有爱心、有恒心、有耐心和有责任心”的好老师。
2.融:水乳交融。
水乳交融中的“融”不仅具有海纳百川之“容”的意思,更有冰消雪融、融会贯通的意思。海纳百川之“容”主要指学生的胸襟、思想和格局等。融会贯通之“融”主要指学生在为人处世、社会行动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素养做出相对周全的考虑,尽可能做最好的自己。为此,学校充分利用班队课,积极开展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培养学生包容、谦逊的品质和与人合作共赢、和谐相处的能力。
3.智:智者乐水。
智者乐水中的“智者”,其智慧当如水之灵动。为此,学校通过组建社团、举行竞赛、开展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努力做一名既沉稳又灵动的智慧好少年。学校“仁智”教育品牌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就是“智”。因此,在研究儿童的基础上,学校实施智慧管理,构建智慧课堂,培养智慧教师,创建智慧校园。
4.恒: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一方面体现了“以弱胜强”的内涵,另一方面还表现为“不舍昼夜”的精神。学校通过学科教学、德育活动、专题宣传和学生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始终如一、持之以恒的积极态度和顽强精神。
四、“水文化”校本课程内容
学校“水文化”校本课程具体从水科学、水文学、水精神和水审美四个维度进行开发的。
1.认知水科学,理解水之奥妙。
有关水的科学知识既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文化”校本课程的知识性和过程性学习内容,学校水科学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校本教材、研讨专题和学生媒体平台。
一是从水科学的维度编撰“水文化”校本教材。目前专门针对“水文化”的教材不是很多,针对小学生的活动教材就更少了。学校加强这类教材的编撰,鼓励教师研究有关“水文化”的小学生创新课题,通过课题项目的带动和引领,激励教师关注和开发课程的热情,带动小学生认识并弘扬“水文化”。
二是开设“水文化”研讨专题。学校开设“水文化”系列专题,使课程教学常态化,专题内容主要包括中华“水文化”、江南“水文化”、名人论水、人水和谐发展等。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亲近水、学习水、感悟水。
三是打造特色“水文化”的学生媒体平台。学校开设兴趣社团,引导学生创办相关主题的校刊校报、编排校园广播与电视节目,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扩大学生的参与数量。学校既可以借助校园媒体,也可以鼓励学生建立简单的自媒体网站并在专业技术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推广、维护。例如,专门建设“水文化”网站,开发特色“水文化”教学平台;搭建“水文化”教育的微信公共平台,不定时推送与传播有趣的“水文化”知识;播放关于“水文化”的影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创新;让学生自己创办“水文化”电子杂志、微视频、公众号等,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2.浸润水文学,提升文学素养。
一是实践创作体验“水文化”韵味。学校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充分利用广播等媒介,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自己创作、制作通俗易懂的水情标语、标志牌,同时开展以“水文化”为主题的课本剧比赛等。
二是社团活动展示“水文化”魅力。学校组织“水文化”协会,以“思水之源、惜水之贵、展水之情、走水之路”为宗旨,宣传“水文化”的相关思想观念,与传统人文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以“水文化”引领学生达到更高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学校社团开设相关活动。例如,以“饮水思源”为宗旨,举办“水文化”朗诵会、知识竞赛、“水系你我他”短信、为长辈送祝福微信创作等活动;以“惜水之贵”为宗旨,举办“创建节水型学校”广告语创作比赛、“生命曙光”水知识讲座等;以“展水之情”为宗旨,举办“人水和谐发展”演讲比赛、“水文化、水精神”征文比赛、“生命之水”书法绘画作品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加深学生对“水文化”的情感认同;以“走水之路”为宗旨,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等形式,让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学会感恩、懂得付出、自觉回报、奉献社会。
3.学习水精神,升华思想品格。
一是以水育德。“水文化”具有教化人、指导人的功能。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这是孔子以水比德的道理。孔子以水比喻君子道德:只知付出,不取回报;刚正不阿,勇往直前;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因此,学校应该把握“水魂”和“水德”的育人作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柔性渗透。
二是以水悟道。老子“以水论道”的哲学观是“水文化”重要的哲学意蕴。川流不息,不舍昼夜,滋润万物却不与相争,正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用“水”的品质作为衡量人的道德标准。因此,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把一切水资源、水工程都视为有生命、有活力的载体,促进学生在“水文化”课程中领悟深刻的水精神。
三是以水启智。无论是“以水为善”,还是“以水育人”,都以体现“水文化”为最终目标,即“以水为师”。《淮南子·原道训》中曰:“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教。”这里说的“以水为师”主要是指大禹治水时遵循水流的运动规律,采取疏导的办法,在不损害水利益的情况下,取得治水的成功。因此,水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教导学生待人处事的原则。
四是以水传情。水的精神还体现在友情上。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来表达知音难觅,用“君子之交淡如水”来表达友情的真挚。借水抒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创造反映水精神的作品,组织“水文化”作品展等活动,既可以借此升华学生的情感,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4.促发水审美,提高审美能力。
水之美既表现为它的自然形态美,也表现在它作为文学、艺术创作对象的意象美,更表现为人类利用水资源、改善保护水环境的智慧美。充分发掘这些美的因素,既是对“水文化”理解的深化和趣味化,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苏州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为“水文化”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从水科学、水文学、水精神和水审美四个维度解构“水文化”课程内容,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水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路径与方式
1.让水资源优化“水文化”教学。
学校依据“水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挖掘国家课程中的“水文化”内容进行校本化实施。比如,苏教版小学三至六年级的科学教材中有一些课程与“水”高度相关,学校要求科学组的教师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同时,能系统地引导学生在科学课中探究水的自然特性和水的功能等。同时,学校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运用“水文化”探究活动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此外,学校也要求其他学科课程执教者挖掘“水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以水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如语文教师可将与水有关的诗歌搜集起来,按照不同内容分类,编订“水文化”诗集,促进学生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多方面能力。
2.用实践活动活化“水文化”学习。
学校依托天然的水乡环境,成立水资源环境调查小组,充分了解家乡的水质情况,尤其是了解周边水污染的现状,结合“中国水周”“世界水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此外还有每年一届的“水文化”研究节。目前,这些活动已成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中的亮点。区水利局连续多年和学校联合开展“水法宣传进校园”活动。学生在经历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走进丰富多彩的水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水知识,切实增强爱水、节水、护水的意识。
3.借相关课题强化“水文化”实践。
学校以课题为引领,强化“水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目前有3个相关课题已结题,分别是“基于整合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借鉴陶行知思想,开发‘水文化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和“生活教育进科学课程——以‘水文化滋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校建立“水文化”校本课程研究组织网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的“水文化”课程领导小组,组建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在课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水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分年级开展各项研究性学习活动。
4.凭案例研讨深化“水文化”研究。
为了提升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学校重点在科学和综合实践两个学科中开展“水文化”进课堂的主题沙龙和案例研讨活动,督促教师结合与水相关的内容展开教学,交流学生思维力的培養策略。在案例研讨中,学校组织教师围绕教学案例中的目标设定、活动设计、评价任务等方面进行重点研讨和审议,为校本课程的改善和推广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