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2016-11-28岳宜阳

商情 2016年40期
关键词:水文化移民

岳宜阳

【摘要】重庆通过历史上不同时期移民而来的人民的劳动得到不断地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贯穿整个巴蜀之地的长江,不论作为母亲河灌溉了这片土地,还是作为不可忽略的水道,在移民过程以及移民的生活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重庆地区的水利也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兴旺息息相关:不论是农业,还是近代兴起的工业,水利设施占有重要地位。水利移民正是由于水利设施的建设而进行的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本文对重庆水利移民史进行纵向阐述,呈现较为清晰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水文化 重庆水利 移民

一、水利移民

葛剑雄在其主编的《中国移民史》一书中对“移民”一词如是定义:“具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在中国古代秦朝开始,根据巴和蜀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特点,巴蜀地区一般被看作是相对独立而又一体的区域,独立是因为,虽然现重庆地区在古代被划作四川盆地的一部分,但起地势险峻,与平坦的四川盆地有所不同;一体是因为随着秦帝国的统一,巴蜀内部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特别是成都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加强了巴和蜀的联系交流,因此又被视为一体。本文旨在研究重庆地区的水利移民,但由于历史上巴蜀一家,所以未免有交叉现象。

无论是远古时代还是近现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总离不开水。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不仅坐拥横贯中国的长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涪江和大宁河也在重庆汇入长江。水利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人类利用水生存发展,并利用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使用,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利移民便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更好地为人服务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

二、重庆地区历史上的水利移民开发

我们从考古中发现,重庆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有水稻种植,先秦时代,古人在巫山大宁河河边就修建过拦河饮水的水利设施①,而商周时期也在重庆境内发现了水田耕作的痕迹。从古人的诗歌或文字中,也可知道在唐朝前,重庆已经开始使用一些水利设施和机械设备进行耕作,而到了唐朝,重庆种植水稻的面积较大,杜甫在诗中这样写道:烟霞栖野日,粳稻熟天风。据记载,明清时期,重庆地区兴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塘堰、水车和水坝。在今涪陵和永川修筑了许多大堰用于灌溉农田。由于重庆平地很少,几乎都是山地,引水困难,人们就用本地的大竹子,将其内部打通并相互头尾相连,做成“连筒”。也就是说,自古代以来,生活在重庆地区的人们就开始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掌握了先进的水利技术。

从原始社会,在长江两岸的山谷发现农耕迹象,在重庆地区的多条河流出口之处所冲积而成的台地上也发现了古人类耕作的痕迹,还发现了诸如斧、锄之类的农耕工具。不仅如此,在重庆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遗址中,还发现了用于捕鱼的石网坠、石制的鱼钩、渔叉等。说明此地的先民们已经开始利用当地的水资源了。

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在三峡地区及周边地区诞育的巴人住在长江沿岸的今湖北、湖南、重庆等地区,倚靠长江这个得天独厚的水产资源库,巴族人不仅在长江上捕鱼虾,且将鱼虾用盐腌制以便保存,因此对盐的需求很大,由此发展了利用长江水路运输并贩卖盐的业务。在种族扩张的过程中,巴人向江汉平原的汉水沿岸地区迁徙,实现了巴族人的东迁。

春秋及秦汉时期,由于与中原地区文化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秦灭六国以后,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迁入巴蜀,其中一部分就是沿水路进入的。

在此后的一段中国历史上,巴蜀地区在移民借道长江及其各支流,在秦朝到隋唐五国十代时期,移民类型从罪犯流徙到巴蜀地区以及经商的商人,到五代十国时由于战乱避祸的移民,被贬到巴蜀地区的官员、被派驻的士兵、以及皇帝下令沿长江东迁的移民。这时的移民促进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人口流动、文化技术交流以及经济贸易的发展。

两宋时期,蜀地的一些民众迁入中原,尤其是当时的都城开封,他们主要由“峡江而下”,经过三峡,必经重庆,其中一部分在重庆留了下来,另一部分到了开封。这个时期与其他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此期间南下和驻扎的军队构成了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宋金对峙期间,北方民众大量入川,当然并非所有移民经秦岭后都留在了四川北部,也有一部分向四川及重庆方向迁移。在宋朝局势不稳时,一些北方居民经陕西到四川借道嘉陵江到达重庆。防御区的南宋军队在蒙古军队大举进攻四川的时候,宋军意识到重庆可以作为整个四川的后盾和基地,于是将重庆修建为了西南重镇,在此期间,大量宋军迁徙到重庆驻扎。由于战乱,大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众由长江溯流而上,进入三峡地区,到达今天的重庆。

明清时期,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中,战乱后的四川重庆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经济萧条,因为政府政令、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量湖北湖南的民众进入四川重庆地区。除了湖南、广东、江西和福建的移民主要借道湘黔和川黔线路外,湖广等地的移民则街道长江三峡,还有从黔江水道、大竹河道走的水路。

在重庆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便是抗战时期作为西南要塞和陪都的历史角色,在此期间,国民党政府官员、军队和大量中国其他处于战火之下地区的民众迁徙而来,甚至高校、工厂也内迁于此。而利用得最多的运输方式便是长江上的轮船,由于水路运输较为紧张,也有大部分的避乱的民众步行到重庆。

而在当代,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则让百万民众搬出了自己曾经的家园。从毛主席到现如今新一代领导人,都强调指出要妥善安置百万民众,这是千年大计,关系到国家稳定和发展,因为涉及人数之大,省份众多,不仅从中央,各省各市县的各级政府也需要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除此之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规,以保证三峡移民有法可依,有据可考;并设立了移民局等机构。

三、结语

重庆移民开发史的研究能够促进我们了解重庆历史上早已存在的移民,移民及政府对长江的流域管理研究有积极意义,对如今的流域管理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傅秀堂.三峡工程移民研究[J].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水文化移民
关于兰州新区水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策划研究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
云南的稻作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