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视域下的蕊春物型课程建构

2021-07-01王笑梅

江苏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建构

编者按:物型课程指的是以物为载体、以型为着力点、以学习者能力素质提升为核心意义的综合化课程体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在“构建生命化校园”的愿景下,进行蕊春物型课程建构,以“明德、求真、尚美”为三维目标,形成“参与—关联—创生—合一”“亲物—话物—融物—明物”“审美—怡情—明德—生智”的三维模型,铺展出具有“创美”风格的“实景课程群”,建设成具有“丰美”体征的“复合资源带”,打造为具有“灵美”特质的“彩色工作坊”。在众多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正式出版了《蕊春物语:物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本刊编发两篇相关稿件,以期增加广大读者对蕊春物型课程的关注、研究和实践。

【摘 要】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以百年园林——蕊春园为载体,通过开发物型生态园林、创设物型文化意象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立体的学习场和项目式学习的物型课程体系,依托物境形成以美育德资源库,让学生能在“物我合一”的学习过程中成长为全面完整的人。

【关键词】物型课程;蕊春文化;课程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6-0035-03

【作者简介】王笑梅,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000)校长,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通州实小”)对学校的百年园林——蕊春园进行整体改造,建构蕊春物型课程。学校以“构建生命化校园”为愿景,确立“明德、求真、尚美”的三维目标,将传统的“格物致知”与未来的实景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有机融通参与美学与诗化哲学,探索出融物创美、以美育德的主体范式,推动深度参与的创美生成,实现儿童学习意义的真实重构,让童年与“物”相遇,与“境”相遇,与“美”相遇。

一、开发物境:建设天然的生态园,呈现丰富多彩的物象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州实小以“原型生发”为策略,着力开发指向儿童美育的物型课程,发展生命化学园的实景创生,将学校变成审美教育场,力求让“美”氤氲全员、全科、全域、全程。

1.打造植物主题物态园林。

通州实小着力打造富于教育意义的物质文化资源,追求“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文化。学校在园子里种上能够在南通地区生长的近一百种植物,使整个园林就像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此外,学校又着力打造了香樟林、海棠园、梅园、菊圃和水生植物园等近20个主题园。儿童置身林间,可以认识、观赏、熟悉多种植物的名称和生活习性。整座园子不仅自然而然地成为一本立体的自然读本,更是一册“唯美”的自然诗集。

2.创设植物园林文化意象。

学校建设这座天然的生态园林不仅是为了美化校园景色、营造独特的校园物型文化,更是希望能够为这些丰富多彩的物象赋予精神文化意象,凸显其以物化人的价值,彰显其育人作用。例如,园子里的楹联对仗工整,经典耐读。正门的楹联“赏蕊观园知物理,寻春踏院悟天真”,科学与人文并重,是儿童学习对联的珍贵范本。

二、体悟物道:开放立体的学习场,发展多元认知的心象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认为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物型既有“物”,也有“型”。物型课程倡导依物真学、格物致学、赏物悟学,儿童在多维交互的物境空间中手脑并用,与真实世界产生联结,激发学习的热情,发展多元认知素养,使知识不是驻留,而是镶嵌在儿童的生命中。

1.亲物尚美。

蕊春物型课程通过多样态的物型布排,形成开放的、关联的学习空间,方便儿童进行自由提取与主题重组,从而为儿童提供多焦距视野;同时,这种全语言的學习空间,有形色,也有声景,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召唤性、深刻的启迪性。儿童将蕊春园作为审美对象,调动多样感官感受环境之美,酿造浪漫诗情,释放灵动诗想。自然风物、建筑美学、人文底蕴交融汇聚,为欣赏者带来丰富的审美感受。萌发诗情,构成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富有意味的观赏体验。

2.融物赏美。

蕊春物型课程唤醒儿童的好奇心,将目光投注于物型世界,重新回到“格物致知”的绿色道路上来,倡导实景学习、依物探究的新方式,形成理解生活、创美未来的审美化学习。当实景与知识相逢,唤醒学生的具身体验,真正的学习就此发生。儿童在蕊春园中用五官之能去体味四季,享受“优哉游哉”的烂漫时光,在园中踏雪寻梅、捡拾春光、观水赏影、看云戏虫,时光流过,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习得经验。

3.话物创美。

园林中充满美的自然节律,儿童投身其中,产生自我的审美体验,又在与自然的对望中激发言语智慧,释放诗性。园林中一个个小小的物型,成为多维认知的触发点,激发儿童以全景式眼光认识世界。在园林中,儿童以物为学,在繁复的物型中探索,独立实践,建立联系,解决问题。蕊春物型课程“用劳动阅读儿童”,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体味一种新的成长内涵;“用嬉乐解放儿童”,让学生在自然中游戏,在自然中探究与创造;“用审美发展儿童”,鼓励儿童在物型空间中学会欣赏与表达,学会设计与生成;“用实景启迪儿童”,让儿童在自己的生长过程中探寻摸索,寻找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过程性经验。

三、创设课程:开发创美课程体系,感受内蕴丰厚的意象

物型课程是以儿童能力素质发展为目标,以见识的物化造型为载体,以人与物的在场互动、实践生成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综合课程,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倡导学生进行具身化学习,注重多种感官参与的“手脑合一”,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通州实小创设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蕊春物型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衍生“蕊春非遗研习所”和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

1.建构项目式学习的物型课程。

从物型课程的内在意蕴出发,“做中学”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知识、人与经验的最佳路径。因此,通州实小以建设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为目标,在物态园林中打造60个景点,聚焦60个主题,设计了60个学习项目,创设出一个个立体综合、富有审美意蕴的问题情境,涵盖了小学各个学科、各个学段、各类学习形式,让所有的学习都通过任务和项目的方式呈现,使课程成为一种愉快的邀约,学习过程成为一次次美的探索。

学校建构以儿童生命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依托蕊春园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带领儿童多维度发现学校的美,形成与自然世界、人文世界相关联的主题项目。学校从文學、艺术、历史、建筑美学、植物学、数学、统计学和生态学等多方面,寻找可供学生研究的小课题,形成立体、丰富的“格物致知”课程群。蕊春物型课程从全人发展与未来教育的视角出发,探寻儿童化学习路径 ,创造“天人合一、物我会通”的学习境界,倡导实景学习、依物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

2.依托物型课程衍生教学资源。

学校把握优势,依托学校已有的物型生态与课程体系,积极衍生相关课程与教学资源。例如,学校建设“蕊春非遗研习所”,从南通地区的非遗文化中,重点筛选出蓝印花布、板鹞、木刻年画和剪纸等多个历史类非遗项目,用江海文化来滋养儿童的心灵;开设多个蕊春艺术工坊,推行适才适性的艺术教育。另外,学校还开发了《蕊春物语》《园林手绘》《蕊春儿童诗》等物型课程校本教材。

四、提升物格:建构以美育德资源库,展示立德树人的气象

《周易》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浩瀚,承载万物,为君子者,应像大地一样,用深厚的品德承载万物。一个有深厚品德的人,才能成为栋梁!物型课程“天人合一”的内蕴,更强调以物化人,给儿童以心灵的观照。不仅要造物境,更要观物道,还要品物格。物型课程外在的物象,是感性的、形式化的。它以审美为引领,把校园打造成儿童喜欢的样子,让儿童感受到温暖与呵护,提供给儿童爱与美的滋养。物型课程的终极意义在于引导儿童懂得物我交融,学会超脱于物,获得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真挚的感悟。当物型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可能性时,课程就拥有了育人的大格局。

蕊春物境是以美育德的资源宝库。例如,蕊春物境之中,儿童穿“菊径”而停留,遇“菊圃”而驻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菊花的超然洒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读菊花的坚贞高洁;“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读菊花勇者的豪情壮志。在赏菊、品菊、画菊、诵菊中感悟华夏文明赋予菊的高洁品质,心灵悄悄被菊之力量浸润,品行默默被菊之气节涵养。儿童学习、生活在这致力于天人共在、心意相通的境界里,有助于其形成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优秀品质。

通州实小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遵循“以美育人”的育人范式,立足百年蕊春古园,探寻儿童生命美育新路径。蕊春物型课程“重回生活世界”,打造童年美学空间,重启 “格物致知”,在“物我合一”过程中,时时处处给儿童以智的启迪、美的陶冶、德的熏陶,使儿童达到会通物我、赏物养心的境界,让每个儿童心中有大格、高格、美格。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55.

[2]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63.

猜你喜欢

课程建构
儿童致远 创意世界
以翻译职业化为导向的翻译项目管理课程建构探析
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看幼儿园课程建构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探索与课程建构
农村幼儿园课程建构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艺术设计应用本科课程建构
前置性学习:学生参与数学课程建构的尝试
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
课程之外无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