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2019-03-18张欣
张欣
通俗地讲,文化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所呈现出来的恒常性状态和所创造的物质样态。校园文化不等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能涵盖学校方方面面的常态,包括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显性建构是从校园文化构建开始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最佳的表现形式。校园文化的内涵拓展就是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以此打造学校自身特点和品牌。
校园文化的厘定和实施,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生态学校校园文化构建要有前瞻性。
一、校园文化的整体性
以往的校园文化由理念文化识别系统(MI)、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环境文化识别系统(EI)、行为文化识别系统(BI)四部分构成,称为SIS系统。这种分法不易于实际操作,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四个系统单独存在,每一个只要单独出现,就能起到文化的作用。其实不然,它们只有融合在一起,才能称为文化,才能起到文化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强调每一项具体的校园文化,至少都由上述四要素构成,这样才构成校园文化的整体性。
我们主张完整的校园文化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校园文化“单元”有机相加、相连而构成,而每个相对独立的校园文化“单元”是由理念要素、物质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有机融合构成,并不是有人所说的理念文化、视觉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组成。无论缺少哪个要素,校园文化都不存在,因此,必须强调校园文化的整体性。
二、校园文化的要素职能
校园文化的四要素类似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词根,单独存在没有完整、独立的实际意义,不能发挥作用。和词根与词根相组合才成为词语,才有最小的独立单位意义一样,校园文化的四要素只有在有机关联之时,才有实际、完整、独立的内涵意义,才能发挥其作用。也就是说,只有理念要素、物质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统整、合并在一起,才能形成校园文化应有的作用力,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而要素如果单独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校园文化的功能性作用。
理念要素是内容的指向。物质要素是对理念要素的物态呈现,制度要素是对文化行动的规范、引领,行為要素是对理念要素的结果呈现。
三、校园文化的生态功能
校园文化的生态功能是指师生在校园里恒常性、习惯性固化的言行举止,以物质要素呈现出来的内涵,也是通过制度要素的引领,促使人的言行举止发生变化,形成恒常性的固化言行。
校园文化的生态功能是由生成、运行、维护,达到“自动化”后的“无为而治”等环节递进形成。其实,校园文化的生态功能是某种校园文化的形成,一旦形成文化,当然就是文化的生态功能。
最高境界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具体来说应该是一个“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系统化、全时空的教育,最佳呈现形式是涵盖上述内容的生态化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中,校园里特有的风气、氛围、状态像强大的磁场,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确实存在,影响着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