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肝肝硬化患者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

2021-07-01刘红萍吕飞飞赵明才刘家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杆菌属乙肝菌落

刘红萍,吴 江,吕飞飞,王 芬,赵明才,刘家瑞

1.遂宁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遂宁 62900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浙江杭州 310000

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乙肝肝硬化患者常出现腹胀、腹痛等多种消化道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较高的胃黏膜病变风险[1]。研究指出,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2],故早期准确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风险并及时干预尤为重要。细菌菌群不仅参与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成熟过程,还可调节胃肠道神经功能与内分泌功能[3]。当机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肠道菌群失衡,合成大量的脂多糖及相关代谢产物,引起神经、循环、内分泌系统的多种疾病[4]。肝脏是与肠道密切相关的器官,较其他器官更易接触多种细菌及代谢产物,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肝脏疾病发生风险更高[5]。口腔是消化道的开端,是肠道菌群的储存库,口腔内的菌群能够异位定植到肠道内,且其异位定植被认为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6]。目前,关于口腔内唾液菌群与乙肝肝硬化胃黏膜病变的关系及相关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观察了乙肝肝硬化患者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及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情况,以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20年4月于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肝硬化符合《现代肝硬化诊断治疗学》[7]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乙肝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8]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接受肝穿刺检查。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合并精神异常,无法配合研究;服用可能影响胃黏膜病变评估结果的药物;合并恶性肿瘤;在乙肝肝硬化发生前已经存在胃黏膜病变。本研究经遂宁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后实施,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检测:于入院第2天清晨刷牙前留取唾液于无菌Bijou管中,并在1 h内送检,参照文献[9],经细菌培养检测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包括厚壁菌门(乳酸杆菌属、梭菌属)、拟杆菌门(普氏菌属、拟杆菌属)及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2)胃黏膜病变评估方法:经胃镜下取胃黏膜组织,使用10%甲醛固定后包埋,制成切片,厚度为4 μm,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进行评估。所有操作均由同一名医生实施,评估标准参照文献[10]。(3)基线资料收集方法:使用遂宁市中心医院自制基线资料调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6,重测效度为0.88)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吸烟指数≥400,吸烟指数=每日吸烟支数×吸烟年数)及肝硬化病程。(4)心理应激障碍评估方法:分别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心理应激障碍情况,将SAS评分>50分和(或)SDS评分>53分判断为有心理应激障碍[11]。

2 结 果

2.1研究对象胃黏膜病变情况 20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胃黏膜病变的有172例,发生率为86.00%(172/200),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59例,占34.30%(59/172);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占29.65%(51/172);肠上皮化生26例,占15.12%(26/172);腺上皮异型增生23例,占13.37%(23/172);胃溃疡10例,占5.81%(10/172);胃癌3例,占1.74%(3/172)。

2.2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程与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无关(P>0.05);吸烟史、心理应激障碍、口腔内唾液菌群(乳酸杆菌属、梭菌属、普氏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菌落数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1。

表1 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续表1 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2.3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将单因素分析中的影响因素[吸烟史、心理应激障碍、口腔内唾液菌群(乳酸杆菌属、梭菌属、普氏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菌落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异常、心理应激障碍、吸烟史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预测效能 将乙肝肝硬化患者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分别作为检验变量,胃黏膜病变情况作为状态变量(1=有病变,0=无病变),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0,预测价值较高,其中以拟杆菌属的预测效能最高,AUC为0.864。见表3,图1、2。

表3 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预测效能

图1 厚壁菌门菌落数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ROC曲线

图2 拟杆菌门、放线菌门菌落数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ROC曲线

3 讨 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均伴有门静脉高压,而门静脉高压是胃黏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因素[12]。相关报道显示,严重的肝纤维化可加重肝脏组织受损程度,而肝脏组织受损程度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13]。早期评估患者胃黏膜病变情况,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是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关键。

乙肝病毒可导致胃部内环境紊乱,引发胃黏膜屏障功能异常,增加胃黏膜病变风险。本研究20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的发生率为86.00%,表明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风险高。究其原因,乙肝病毒能够穿过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液分泌障碍,黏液层动态失衡,继而加重胃黏膜损伤[14]。有研究表明,不良的生活习惯、心理应激障碍等均可增加胃黏膜病变风险[15]。本研究发现,吸烟史、心理应激障碍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能参与了乙肝肝硬化胃黏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分析其原因如下:烟草中含有大量尼古丁,尼古丁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致使胆汁反流,进而引起或加重胃黏膜损伤[16];心理应激障碍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进而导致神经功能紊乱,致使胃平滑肌紧张压迫血管,增加胃黏膜缺血风险,诱发胃黏膜损伤[17]。但需要注意的是,吸烟史、心理应激障碍等情况在评估期间有较强的主观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易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独依靠其来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胃黏膜病变风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肠道内菌群与多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口腔内菌群可侵入肠道,且约有54%的肝硬化患者肠道内菌群来源于口腔,故推测口腔内菌群异常可导致肠道内菌群紊乱,进而引发消化道疾病[3]。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不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检测结果更为准确,故本研究将其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进行分析。乳酸杆菌属需要大量氧分子进行代谢活动,且在代谢过程中能分泌过氧化氢、超氧化物等对机体组织具有损伤作用的氧自由基,进而增加胃黏膜病变风险。梭菌属中所含丁酸激酶能够分泌大量丁酸,而研究显示,丁酸可导致其他菌群紊乱,影响消化道内受损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18]。此外,乳酸杆菌属、梭菌属均可影响脂质代谢,增加饥饿感,使机体摄入大量食物,增加脂质储存量,加重肝脏负担,进一步增加胃黏膜病变风险[19]。作为口腔中的益生菌群之一,普氏菌属的减少可导致其他菌群的过度生长,引发菌群紊乱,增加消化道病变风险[20]。大部分的拟杆菌属中均含有胆汁酸盐水解酶,这种酶可与胆固醇、胆盐等多种物质直接结合,进而达到降低机体内胆固醇水平的作用[21],故拟杆菌属的减少可增加乙肝肝硬化患者高血脂的发生风险,加重肝脏组织损伤,进而增加胃黏膜病变风险。双歧杆菌属作为一种益生菌,对核因子-κB通路具有调节作用,可减轻炎性反应,从而减轻胃黏膜受损程度[22]。此外,双歧杆菌属还能够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及脂多糖水平,进而减轻胃肠道内的炎性反应,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的作用[23]。为了进一步明确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与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本研究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的AUC均>0.800,预测价值较高,且以拟杆菌属预测效能最高。上述结果证实,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与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有关,可作为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风险的预测指标。

综上所述,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黏膜病变可能与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异常有关,临床可通过检测患者口腔内唾液菌群菌落数来辅助评价其胃黏膜病变情况,以指导早期防治,从而降低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杆菌属乙肝菌落
TTC在菌落总数检测中的应用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分析
不同储存方式和发酵时间对茅台酒糟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妊娠期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菌群多样性研究
基于图像识别的菌落总数智能判定系统研制
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miR-181a-5p和miR-126表达水平及其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活菌的方法简介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菌落总数”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