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21-06-24罗政雯

文教资料 2021年8期
关键词:现实启示

罗政雯

摘   要: 在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系统谋划了现代化目标任务和战略步骤,提出了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逐渐形成了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正确方向,其产生有深层次历史背景。科学把握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非凡。

关键词: 毛泽东同志   现代化思想   现实启示

新中国成立之初,内部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凋敝、工业落后。面对国内外严峻形势,毛泽东同志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思考及实践探索,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语境下,理论测绘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形成的前提条件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面临如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大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究其本质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曾试图通过西方工业技术和变革政治制度挽救国家人民,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催生了中国人的现代化思维”[1]。实践证明,在国家混乱无序的状态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收效甚微。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并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发展扫清障碍。意义不仅局限于民族独立,还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奠定了坚实基础。之后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在全国范围内的实现不仅有利于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还将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他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称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并指出“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2](647)。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统一,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现代化思想。

(二)前人探索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十八世纪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进程,随后传至整个欧洲大陆,十九世纪传至北美,逐渐形成了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化潮流。十九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清朝正日益衰落,东西方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最终,近代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国家主权丧失,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附庸。在西方列强隆隆的炮声中,近代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技术。虽然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启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3]。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世界“已进入工业之世界”[4](289),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但最终被封建顽固派镇压。这促使仁人志士将目光转向革命这条道路。孙中山等人试图借由资产阶级革命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但因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太过弱小,其设想未能成功。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现代化对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要意义。但历史证明,在当时的中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是行不通的。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分析前人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探索,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成功开辟奠定了基础。

(三)世界形势的变化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形成的外部动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并且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遏制,苏联是新中国唯一可以学习借鉴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新中国顺应时势选择照搬“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及波匈事件的爆发,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坚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走自己道路的决心,开始独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表示要“以苏为鉴”,少走一些弯路,并于1957年明确提出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从照搬“苏联模式”到“以苏为鉴”,表明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意味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基本形成。

二、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战略目标

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工业化进行了许多尝试。洪仁玕提出发展近代工业、康有为呼吁“定为工国”等。但囿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工业化进程缓慢,这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5]。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必须推翻旧政权尽快开展工业化建设。毛泽东同志对此有清晰的认知,他认为在获得政治条件后,要“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6](1081),“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7](1437)。新中国成立后,鉴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矛盾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将实现国家工业化作為战略目标。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但并不等于现代化[8]。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及对现代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国逐步开始了由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转变。1953年毛泽东提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9](704)的设想。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战略设想,周恩来同志进一步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任务。1959年年底毛泽东整理概括之前有关现代化的一系列论述,将国防现代化增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964年周恩来同志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0](439)的战略目标。

(二)战略步骤

针对何时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需要根据中国的实际状况,联系具体国情制订切实可行的战略步骤。1954年毛泽东同志设想用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的时间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创造前提条件。1955年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建成一个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同年10月,他又提出“在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1](216)。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同志试图通过“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将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毛泽东同志“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无疑是对中国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判断。然而由于受到国际共产主义赶超战略的影响,导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赶英超美”计划,造成了经济损失。1961年,他指出需要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将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63年中央工作会议逐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两步走”的战略步骤。随后周恩来同志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两步走”的实现步骤,并于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进一步细化了“两步走”的时间安排。毛泽东同志“两步走”的战略步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并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三)原则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形势严峻。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各行业百废待兴,还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封锁。相对于国家急于发展的迫切需求,此时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有限的。中国革命依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力量取得了胜利,现代化建设同样如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7](1132)自力更生的原则方针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从事现代化建设,而不是单纯依赖外部资源。所谓的自力更生不同于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现代化建设既要求自力更生,又要求对外开放,学习借鉴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有益经验。毛泽东同志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12](380)的方针原则。他强调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善于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切实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这一原则方针无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贯穿党的发展历程。毛泽东同志认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13](109)。毛泽东同志总结分析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服务、实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思想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式发展。当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紧扣理论创新这一关键点。习近平同志基于中国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国际形势的演变,创新性地发展了中国现代化理论,构建新时代现代化战略目标、战略步骤等,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家经历了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面临内忧外患,社会长时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生产关系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尚未发展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与先进的社会制度相比,中国社会生产力还稍显不足。基于此,毛泽东同志提出将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即将经济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这一做法使中国经济得到有效发展,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受到挫折。因此,邓小平同志强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14](250)。当下中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推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三)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决维护人民利益

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6](809),并多次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为最高标准”(6)(1096)。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维护人民利益这一原则,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时期,党和国家始终围绕着维护人民利益而奋斗。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目前,中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期,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息息相关,还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深刻认识到其所面临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作为党和人民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究其本质,无疑是对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放.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左玉河.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顿挫[J].红旗文稿,2014(14).

[4]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肖贵清.新中国70年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逻辑[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乔惠波.毛泽东与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J].求索,2019(0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0]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现实启示
青年毛泽东探索成长的历史特征及现实启示
江西苏区预防腐败问题研究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继承与超越: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给新时期带来的现实启示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论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