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再数”由表象到内涵建构分数的意义
2021-06-21王海峰
王海峰
[摘 要] 学生对于分数已有的感性经验大都是分数跟“分东西”有关,这是学生学习分数意义的基础和起点。本节课从学生分数的朴素认知“分东西”这个起点出发,揭示“分数就是先分再数的数”,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命名的合理性,通过谈话交流提炼出分数意义的三个核心问题:分什么、怎么分、数什么,为研究分数的意义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关键词] 先分再数;表象;内涵建构;分数的意义
“认识分数”这一内容在苏教版教材共分三个时段安排。第一次是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第二次是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两次主要是通过直观图帮助学生形成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本学期是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由直观到抽象,逐步概括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分数的理解。
片段一:先分再数,唤醒朴素认知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什么数?会读吗?知道为什么叫作分数吗?(一脸疑惑)
生:这是个分数,读作四分之一。
生:因为它可以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分得其中的1份,所以叫作分数。
师:有道理!一定是分蛋糕吗?
生:不一定,还可以分其他的东西,比如图形。
师:之所以叫分数,同学们是不是认为可能跟“分东西”有关?(纷纷点头)同学们你们这种感觉是对的,但还不够准确!
师:有位数学家说,分数之所以叫作分数,是因为它是先分再数的数。(微笑,有点烧脑)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想知道分数到底是分什么的?(刚才那个说分蛋糕的孩子)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还有谁想说?
生:我知道分数一定要平均分!
师:鼓掌!这是分数的一个重点,强调要平均分。看来,同学们对于分数的“先分”至少有了2个基本认知:一是分数到底分什么?二是分数要怎么分?(同步课件出示)
生:那么“再数”,是数什么呢?
师:是啊,分完了还要数,数什么呢?看来啊,要了解分数的“先分再数”得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分数分什么?怎么分?数什么?
……
思考:上面的教学,从这类数为什么被叫作“分数”这个看似简单实则直指分数内涵的问题出发,通过谈话在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不断碰撞中,唤醒学生对分数的各种感性认知,进而让学生感觉到分数跟“分东西”有关,接着适时出示“分数就是先分再数的数”这一论断,既契合了学生对分数的朴素认知,又为后面提炼出分数的三个关键性问题做了铺垫。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既体会到“分数”命名的合理性,又为研究分数的意义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片段二:分层推进,揭示“单位1”
师:这个数认识吗?(板书:1)
生:1啊!谁不认识!
师:想想数字1可以表示什么?
生:一支铅笔、一把椅子、一块橡皮……只要物体个数是1的都可以用1来表示。
师:同学们,1除了能表示物体的个数是1外,还能表示什么?谁能脑洞大开!(大家一脸茫然)
生:(略有迟疑)一个班级也能用1来表示吧。
生:当我们把所有的学生看成一个班集体时,不就可以用1来表示!
师:说得真好!看作一个整体,就可以用1来表示。还有谁想说?
…
师:既然这样,(出示2个桃子)这儿有2个桃子,能看作“1”吗?
师:但是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是2,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表示1吗?
生:直接画个圈把2个桃子圈起来。
师:这样一圈,2个桃子就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师:2个桃子可以看作“1”,4个桃子可以看作“1”吗?
师:但是,如果已经把2个桃子看作“1”了,同学们思考一下,4个桃子也看作“1”,合理吗?(不合理)那这4个桃子又该用什么数表示合理呢?
生:用2表示才合理。
师:为什么?
生:2个桃子看作“1”,4个桃子就可以看作2个这样的“1”,所以用2表示合理。
师:如果有3个这样的“1”呢?5个呢?10个呢?有n个 “1”——
生:就可以用n来表示。
师: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刚才的过程:我们把2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1”,有几个这样的“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因此在这里2个桃子所看作的“1”,就变成了计量的单位!数学上,我们就把这样的“1”又叫单位“1”。
思考:分数分什么?也就是单位“1”的教学一直是分数意义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最多的感性经验就是“分东西”,这个“东西”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蛋糕、图形等单个物体,而对于分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学生是一点经验没有,也是非常难理解的一个点,十分考验教者的功力。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者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从学生熟知的1出发,拓展提升到内涵丰富的“1”,再到有幾个这样的“1”就可有用几来表示的“单位1”,逐层推进,引领学生经历“单位1”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明晰“单位1”的认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建构分数的意义扫清障碍。
片段三:对比提炼,建构分数意义
师:(课件出示4幅图)请同学们根据图意完成填空,想想用什么数表示?
师:观察四幅图,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4幅图的物体是不一样,也就是看作单位“1”的物体是不一样的,满几个这样的单位“1”,就表示几,不足1个单位“1”的,就要用分数表示。
生:还有每幅图的最后都是 。
师:确实是这样!看来啊,是否用 表示,与把什么看作单位“1”好像关系不大?
师:你能举一个表示 ,但是单位“1”跟这4个不一样的例子吗?
生:把12个小圆片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3份涂色,涂色部分就可以表示成 。
师: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其实单位“1”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就可以用 表示。
师:是这样吗?请同学们接着看这3幅图。
(课件呈现,生作答。)
师:什么相同?(都表示 )什么不同(涂色个数不同)?为什么?
生:虽然这3幅图都表示 ,但是每幅图中单位“1”的图形个数不一样(4个、6个、8个),所以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1份的个数是不同的。
师:说得真棒,看来单位“1”是什么,是多少也是要考虑的。
(课件继续呈现,引导学生作答。)
师:继续看这3幅图,什么相同?(单位“1”相同,涂色的个数也相同)什么不同?(表示的分数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我觉得,原因在于这3幅图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第一个图平均分成2份,第二个图平均分成了4份,最后一个图平均分成了8份。
生:我想补充一下,这3幅图除了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每幅图涂色的份数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要准确地表示一个分数,我们除了要关注单位“1”是什么,还要看什么?
生:还要看单位“1”被平均分成了几份,以及表示了这样的几份。
师:对!这就是分数的意义!
……
思考:建构分数的意义,最终还是需要让学生搞清楚分数的三个核心问题即分数分什么?怎么分?数什么?本节教学中,教者设计了三组看图写分数的对比题,每组题所聚焦的问题是不同的。第一组图聚焦于让学生体会到满几个“单位1”就用几来表示,不满1个“单位1”时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同时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不管把什么看作单位“1”,只要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就可以用 表示。第二组图聚焦于为什么同样都是 ,为什么涂色的五角星个数不一样,也就是每个图表示 的个数为什么不一样?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是因为3个图单位“1”的圖形的个数是不一样的,所以表示 的个数也就不一样了,让学生明白单位“1”也是重要的。第三组图聚焦于3幅图单位“1”和涂色的个数都一样,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却不一样?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发现原来每幅图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通过这3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不断地对比提炼中,逐步建构出分数的本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