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吉西他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6-18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0谢程雯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0)谢程雯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1]。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断点簇集区被不断激活形成艾贝尔逊白血病毒(BCR-ABL)融合基因,刺激异常白细胞增殖,进而产生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有医学研究资料指出[2],有约90%以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白血病细胞中有特征性的Ph染色体,主要是典型t(9;22)(q34;q11),有少部分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会出现变异易位(简单变异易位或者是复杂易位)的情况。目前,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方法种类较多,不过,疗效却十分不理想,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方法,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我院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时,应用盐酸吉西他滨治疗,效果确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8月~2020年1月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8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为22~66岁,平均年龄为(45.1±2.4)岁。研究组中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23~65岁,平均年龄为(45.9±2.1)岁。两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始剂量设置为400mg·d-1,饭后服用,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剂量增加至600~800mg·d-1,如果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必须立即停止用药,21天为一个治疗疗程,患者需维持治疗4个疗程。研究组患者应用盐酸吉西他滨治疗,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剂量为1.0g/m2,滴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21天为1个治疗疗程,患者需维持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依据2011年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指南中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判定,其中包括:①完全缓解(CR):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②部分缓解(PR):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③稳定(NC):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没有进一步恶化;④进展(PD):治疗后,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总例数×100%。检测两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水平,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检测方法:患者在空腹情况下,取5mL肘静脉血,高速离心10min后,提取出血清,在-80℃条件下冷藏备检测。应用由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购进的试剂盒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研究组CR 16例(47.0%)、PR 9例(26.5%)、NC 7例(20.6%)、PD 2例(5.9%),总有效率94.1%,高于对照组CR 7例(20.6%)、PR 8例(23.5%)、NC 11例(32.4%)、PD 8例(23.5%),总有效率76.5%(P<0.05)。
2.2 两组血清IL-2、TNF-α、IFN-γ水平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I L-2水平(3.22±0.24)pg/ml、IFN-γ水平(4.37±0.19)pg/ml高于对照组的(3.03±0.18)pg/ml、(4.04±0.18)pg/ml,且研究组TNF-α水平(4.21±0.22)μg/L低于对照组的(5.26±0.37)μg/L(P<0.05),详见附表。
附表 两组血清IL-2、TNF-α、IFN-γ水平对比(±s)
附表 两组血清IL-2、TNF-α、IFN-γ水平对比(±s)
组别 例数 IL-2(pg/ml) TNF-α(μg/L) IFN-γ(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4 2.69±0.22 3.03±0.18 7.52±0.24 5.26±0.37 3.96±0.35 4.04±0.18研究组 34 2.68±0.21 3.22±0.24 7.49±0.26 4.21±0.22 3.95±0.36 4.37±0.19 t/1.082 13.028 1.217 12.152 1.268 12.519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属于一种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具有高度未分化、高度耐药的特性,而且在其细胞中包含ph染色体,表达ber/abl融合基因以及p210蛋白[4]。有医学研究报道指出[5],在白血病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约占其中的13%左右,给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现阶段,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方法种类较多,比如:羟基脲、伊马替尼治疗、干扰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其中,应用羟基脲治疗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不能缓解患者的细胞遗传学,也无法延缓病情进展;干扰素可缓解少部分患者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不过,比例极低。既往临床医学专家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唯一途径,不过,该治疗方法风险较大,且花费较高,术后并发症也较多;而伊马替尼是一种高效的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靶点药物,现已成为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不过,应用伊马替尼后,极易致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6]。因此,探寻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方法,是现在临床医师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盐酸吉西他滨是临床新发现的一种阿糖胞苷嘧啶的类似物,该药物具有周期特异性,治疗机制主要是将S期的细胞杀伤,该药物作用在DNA链上,可以通过核苷转运体主动转运进入到细胞的胞体中,当进入胞体后吉西他滨在细胞磷酸化的作用下会转化为二磷酸和三磷酸脱氧胞苷,其中二磷酸能够将DNA修复与合成所需要的脱氧核苷酸耗尽,三磷酸脱氧胞苷则能够造成DNA合成中所需要的脱氧核苷酸的还原酶缺失,进而造成二磷酸的耗竭,而在DNA链的合成中二磷酸是必需的物质,从而抑制DNA的修复与合成[7]。此外,盐酸吉西他滨具有较强的自我强化的功能,可有效提升活性代谢物的浓度。因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时,应用盐酸吉西他滨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抑制细胞中的血清炎症因子,同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有研究资料指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出现病变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凋亡受阻、细胞分化障碍、耐药,而盐酸吉西他滨是一种新型的脱氧胞苷相似物,属于核苷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干预细胞出现凋亡、分化障碍的现象。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CR 16例(47.0%)、PR 9例(26.5%)、NC 7例(20.6%)、PD 2例(5.9%),总有效率94.1%,高于对照组CR 7例(20.6%)、PR 8例(23.5%)、NC 11例(32.4%)、PD 8例(23.5%),总有效率76.5%(P<0.0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时,应用盐酸吉西他滨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研究组治疗后IL-2水平(3.22±0.24)pg/ml、IFN-γ水平(4.37±0.19)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3.03±0.18)pg/ml、(4.04±0.18)pg/ml,且研究组TNF-α水平(4.21±0.22)μg/L低于对照组的(5.26±0.37)μg/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时,应用盐酸吉西他滨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含量,改善机体微循环,缓解血流动力学。
总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时,应用盐酸吉西他滨治疗,可增强治疗疗效,可有效缓解血流动力学,同时可有效抑制血清炎症因子,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