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课教学研究的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
2021-06-04吕叶辉孙心怡
吕叶辉 ,孙心怡,刘 丽 *
(1.上海健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318;2.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上海 20131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视频教学媒介,与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移动学习及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随着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的开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微课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深入。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医药卫生科技期刊中发表的医学微课教学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采用“高级检索”模式,文献分类目录为“医药卫生科技”,以“微课”或“微课程”为篇名、“教学”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限设置为2010—2020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659篇(2020年7月25日),通过人工筛查去除重复和无关文献,最终得到1 648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
1.2 研究方法
运用CNKI计量工具和Excel对文献数据进行一般统计,包括文献发表年度、作者和机构分布、期刊分布、被引频次和基金分布等。运用Cite Spacev5.6.R5信息可视化软件[1],分析文献集合的关键词等信息数据,获得包括词频关联分析图谱、聚类时间线图谱及突现词图谱等可视化计量结果。
2 结果
2.1 年度发文情况
1 648篇文献的年度发文情况见图1,发文数量也在过去5年经历了快速增长,2015年至2019年的文献合计为1 460篇,占总量的88.6%,年平均增长率也高达48.0%。2020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线上教学成为新常态,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在医学教育中进一步得到应用。截至检索日期,2020年已有154篇相关论文发表,考虑到发表的滞后性,可预见本年度发文量会出现峰值。
图1 医学微课教学研究文献年度发文情况
2.2 期刊分布
1 648篇文献来源期刊相对均衡,发表在323种期刊上,平均发文量为5.1篇。发文量前10的期刊见表1,占文献总量的37.9%,其中《卫生职业教育》的发文量最为突出。
表1 发文量前10位期刊
2.3 作者、发文机构及基金资助分析
在1 648篇文献中,共有作者4 512名,平均每篇署名2.74位。根据普莱斯定律计算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得知发文量≥3篇的核心作者有145位,占作者总数的3.21%。4 512名作者来自1 195个机构,主要为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发文量排行前5的机构分别为中国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和齐齐哈尔医学院。在1 648篇文献中,基金资助率接近30%,但主要以校院级教改课题为主。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文献为30篇,省部级基金资助文献为64篇,分别占文献总量的1.82%和3.88%。自2015年以来,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数量逐年提高,特别是发文量较高的2018年和2019年。
2.4 引用频次分析
经统计,1 648篇文献中,未被引用的有503篇(30.5%),其余1 145篇(69.5%)有被引次数,总被引频次有6 384次,平均每篇被引5.58次。被引频次≥9次的高被引论文有182篇,占文献总量的11.04%。被引频次前10的论文合计被引604次,占总被引频次的9.46%,见表2。在被引频次前10的论文中,较早的2篇是刘慧霞[2-3]在2012—2013年发表的,主题为微课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有7篇论文集中在2015—2016年发表,主题涉及人体形态学、病理学和护理学等学科。
表2 被引频次前10位的文献
2.5 医学微课教学研究热点分析
作为文献计量学的核心指标,对文献合集信息进行关键词频次共现分析,能有效追踪医学微课关注的学科内容和发展过程中的关注热点,见图2。关键词出现频次从多到少依次为“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关键词向量中心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微课教学”“微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翻转课堂”,上述核心关键词基本上体现了微课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要点和实践路径。其他共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主要聚为两类,一是各医学专业学科(基础医学学科、临床和护理专业学科等),二是微课教学设计和具体应用(混合式教学、PBL和实验教学等)。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微课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的研究仍然薄弱,没有形成优势集群,只有基于各学科的,关于选题、设计和制作的散在研究。
图2 研究热点可视化图谱
在共现图谱基础上,利用聚类算法分析关键词和年份,制作近5年研究热点关联时间线图谱,见图3。在聚类标签中,“教学”和“微课程”是主干词频;“翻转课堂”“PBL教学法”和“教学设计”是微课教改的实施路径。“互联网+”背景下,“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经常被对比并分析其实质,基于“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立体教学模式也是研究热点之一[4]。近几年微课在临床教学培训中被广泛应用,提高了医学生、护士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而问卷调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满意度的主要手段,在教学研究中也被广泛使用。
图3 研究热点关联时间线图谱
关键词词频在特定年份中相对增长率突然变化和高频出现,可被视作突现词,可有效分析研究热点的时序性变化[1]。由调查可见(见表3),自2014年起有突现词出现,“微课程”和“教学设计”是研究的主干词条,“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是微课在此阶段医学教学应用中的代表学科,而“护理专业”是微课教学研究主要涉及的专业,并持续突现至2017年。“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教学内容的专门性和职业性,微课的推广较为迅速,成为此时间段微课应用的主要院校[5]。2015年和2016年,“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相继出现,一方面推动着微课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着微课与课堂教学或线上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2018年和2019年,“临床教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突现词,标志着微课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相较之前[6]更加普及;同时,“应用效果”和“满意度”等词条相继出现,如何运用以微课为基础的教改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表3 2012—2020年的突现词
3 讨论
3.1 医学微课稳步发展,文献数量逐年上升
国内关于微课的研讨始于2011年[7],自2012年第一篇医学微课论文发表后[2],本领域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国内研究者认为微课发展的成果期出现在2014年后[8],而医学微课文献数量也是在2015年后实现快速稳定增长,这可能与“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和普及不无关系。处于疫情防控需要,在线学习成为2020年及以后的教学新常态,而适用于移动学习、线上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微课在医学教学中也有着稳定的发展空间。
3.2 文献来源相对均衡,优势力量有待整合,学术合作是发展趋势
从期刊分布来看,医学微课文献来源相对均衡。载文量前10的期刊中,包括《卫生职业教育》在内,有多本属于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与中国高教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推荐公开出版的医药教育类学术期刊,为本领域研究人员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从作者、发文机构和基金资助来看,4 512名作者来自1 195个机构(均为医学院校或附属医院),基金资助率相对较高,但以校院级课题为主。发文量≥3篇的核心作者占总数的3.21%,医学院校的发文量高于医疗机构,但院校和附属医院、不同单位间的合作有待强化,可通过学术交流或产学研等形式整合优势力量,获得更高级别的基金资助,进一步推动本领域健康发展。
3.3 教改设计促进融合,学科应用逐步深入
在引用频次分析中,被引频次≥9次的文献占总数的11.04%,表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论文集群已初具规模。值得一提的是,在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中,有5篇涉及翻转课堂,微课作为碎片化、情境化的视频资源,是开展翻转课堂的理想教学资源,而两种教学方法的联合应用也是微课与课堂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9]。从关键词分析可知,核心关键词基本体现了微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要点和实践路径,研究热点也集中在基于微课的教改设计和在各医学专业学科的具体应用上。相较于之前的研究[6],微课在基础、临床和护理专业学科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各学者也深化了微课与教学改革的融合,除翻转课堂外,还以PBL、雨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为抓手,丰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同质化、形式化的问题,医学微课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