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案例讨论对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知信行的影响研究
2021-06-04李雪丽章雪玲黄飞燕
李雪丽,章雪玲*,黄飞燕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在我国,护生职业防护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一直停留在探讨阶段[1]。各校虽然有相关的课程,但护生能学到的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因缺少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必要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导致他们的安全防护意识较差[2-3]。实习护生已成为医院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其接受的职业防护相关培训课程明显不够[3]。案例讨论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于19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4],目前案例讨论法广泛应用于欧美的医学护理教育,并且欧美的医学护理教育能在应用的基础上将案例教学与时代的潮流趋势相结合且变通运用,将各种教学评价方式结合起来。经查阅,国内外文献中尚未发现将在线案例讨论应用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知信行的研究。本文探讨通过护理教育系统平台开展在线案例讨论模式对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知信行的影响,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实习的168名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最小为19岁,最大为24岁,平均年龄(21.93±0.906)岁;男性19名(11.3%),女性149名(88.7%);大专25名(14.9%),本科143名(85.1%);非独生子女132名(78.6%);因明确职业目标选择护理专业的实习生占18.5%,因喜欢选择护理专业的占7.1%,因较好的经济回报选择护理专业的占14.3%,因护理职业稳定选择本专业的占39.9%,因家长干预选择护理专业的占20.2%。纳入标准:全日制护理专业学生;知情同意且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不愿参与在线讨论的临床实习护生;回收问卷缺失值大于10%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将护生分为干预组86名,对照组82名。干预组采用在线案例讨论,对照组不采用,通过电子问卷调查干预后两组护生职业防护态度、相关知识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并对比干预组护生实习前后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变化,探讨在线案例讨论的有效性。
1.3 研究工具
采用黄辉[5]编制的《临床护理实习生职业危害以及职业防护态度、知识和方式调查表》,共包含4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护生一般情况,包括性别、文化程度、有无接受过职业防护安全知识相关培训等;第二部分是护生职业防护态度;第三部分是护生职业防护知晓率;第四部分是护生职业防护情况。通过信效度检验,问卷Cronbach’s α系数检测为0.837,复测为0.843,均达到了标准;各条目之间的一致性(IA)为0.93,内容效度指数(CVI)为 0.88,两者均>0.8,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频数分析、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χ2检验、信效度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资料
两组护理实习生的性别、学历、是否独生子女、选择护理专业原因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基本资料对比[n(%)]
2.2 干预后两组护生职业防护态度
干预后两组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后两组护生职业防护态度对比[n(%)]
2.3 干预后两组护生职业防护知晓率
干预后两组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干预组实习前后对比,干预后4个职业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均以负秩号占优,说明参加职业防护在线案例讨论后,护生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P<0.05),见表4。
表3 干预后两组护生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对比[n(%)]
表4 干预组护生实习前后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对比
2.4 干预后两组护生职业防护情况
干预后两组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干预后两组护生职业防护方式对比[n(%)]
3 讨论与分析
3.1 在线案例讨论是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习期间通过在线案例讨论模式进行干预,借助“512”护理教育系统,每月结合实习护生以往真实的针刺伤发生案例,组织护生讨论针刺伤易发生的环节及防护要点,对针刺伤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最后在平台上对结果共同分享。本研究的6个案例中,在采血时针头回弹占3例(50.0%),测血糖时回缩型血糖针扎伤、清理利器时缝针扎伤、注射胰岛素时针头回弹各占1例(16.7%),将针刺伤真实案例直观呈现。从表2~5可见,在线案例讨论模式教育借助普及面广、交互功能强大、可塑功能丰富的网络平台,打破传统课程教学的时空限制,促进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态度转变,提高护生职业防护知识水平,影响职业防护相关行为。(1)在职业防护态度方面,参与在线案例讨论学习后,100.0%的干预组实习护生在护理患者前会关心患者是否携带病原微生物,98.8%的干预组实习护生认为有必要掌握职业防护的知识和技能,均优于对照组实习护生的防护态度(P<0.05)。说明护生通过在线案例讨论后,职业防护态度更加趋于正向化。案例分析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有着巨大的优势,其将针刺伤真实案例直观呈现,鼓励护生参与案例的讨论与结果分享,结合案例进行示教并强化规范护理操作技能,激发护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案例讨论分析进行护生临床实习职业防护在线教育切实可行,通过案例讨论模式进行职业防护在线教育,对转变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2)在职业防护知识方面,参与在线案例讨论学习后,80.2%的干预组实习护生知道传染性病原物质,100.0%的干预组实习护生知道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如何处理,均高于对照组实习护生的防护知识知晓率(P<0.05)。且干预前后干预组的护生在传染性的病原物质、何种操作时需要戴手套、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的处理方法和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如何处理方面的防护知识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护生对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加强。蒋慧[6]研究也表明,案例分享等形式可提高实习护生职业安全相关理论知识水平;有些研究者探讨过这方面的内容,将知识讲座、操作示范、技能训练等形式列入其中,尝试通过一次或短时间的几次防护教育达到预期的有效成果[6];有的将强化教育应用在针刺伤的预防中,在培训中运用强化的方法,定期进行相关防护课程[7]培训;也有结合针刺伤案例将职业防护安全教育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里[8],反复分析针刺伤发生情况,注重防护教育的持续强化,做到针刺伤预防的不断改进[9];有的研究设置对照组和干预组,通过实习护生的针刺伤发生情况实施防护教育,对干预组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及案例分析等各种防护教育,最后对照组针刺伤发生率为70.37%,干预组针刺伤发生率为16.74%[10],这说明有效的干预可以降低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有学者将在线和课堂教学做比较,研究表明,不管选取哪种教学方式,护生从中得到的知识都是相同的,证明在线教育的有效性和可行性[11]。
(3)在职业防护行为方面,参与在线案例讨论学习后,83.7%的干预组实习护生每次操作后都能够及时处理医疗废物,67.4%的干预组实习护生每次进行侵入性操作前都自觉佩戴手套,65.1%的干预组实习护生每次学习、工作遇到困难时都能够及时向教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均高于对照组实习护生(P<0.05),而其他防护行为仍需加强。针刺伤是指由注射针头、穿刺针、缝合针等医疗锐器引起的皮肤损伤[12],可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危害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安全和生命健康[13],会给暴露者带来不可避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14],也产生巨大的经济负担[15]。目前,针刺伤已是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重大安全问题之一,而护理实习生要从理论过渡到实践,由于他们刚刚接触临床,缺乏针刺伤相关防护知识和意识,防护行为不到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用技能较弱[9],所以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16],国外文献也有相关的研究探讨。针刺伤已成为一个主要问题,护理实习生的针刺伤发生率较高[17]。在约旦调查的279名实习护生中,有1/3的护生至少发生过一次针刺伤;也有国外文献表明,中国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达60.3%。为了保障护理实习生的安全,有学者提出应事先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防护教育;还有的建议在临床护理环境中使用在线教育作为预防职业危害的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网络学习的参与度,并进一步促进他们对负面因素的评论,促进护理人员通过网络学习预防职业危害的态度和行为。林婕等[18]研究显示,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有效预防高职护生临床实习初期锐器伤的发生。在线教育为主的职业防护教育具有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等优势,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是值得尝试的。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改进建议
本研究尚存不足之处,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致护生临床实习中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周期。本研究下一步将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在线资源的相关优势,更加深入、广泛、生动地开展实习护生职业防护在线案例讨论教育模式,如结合微课或慕课等,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知信行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