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在校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研究

2021-06-04贺思源曹博智谢海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校医职业规划医学生

贺思源,王 霞,曹博智,谢海霞

(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我国医药类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据国家卫计委2015年年鉴数据,2016年本专科医学专业招生人数为63.4万人,10年累计增长66.70%;2016年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为56.4万人,10年增长122.80%;博士、硕士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10年累计增长137.00%。数量庞大的应届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医疗卫生系统的人才数量,提高了卫生服务和卫生管理的总体水平,但与此同时,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显现并被社会各界所关注。据资料显示,浙江温州某医科大学近5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在89.19%~100.00%之间,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医学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在17.53%~36.37%,各专业一年离职率在0.00%~25.00%。因此,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优劣将直接影响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会影响求职就业甚至未来的职业生涯[1]。对于低年级在校医学生(主要指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正处于学习基础课程及基础专业课程的阶段,其职业观如择业方向、职业目标等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强,对于未来的择业方向仍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低年级在校医学生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温州某高校的大学生为例,选取大一、大二两个低年级段进行分层,在每个年级段随机抽取若干性别、专业不同的大学生进行网上电子问卷或校内纸质问卷调查,包含各年级段中临床医学类(临床医学、眼视光、口腔、中医等)、辅助医学类(医学影像、麻醉、康复、预防医学等)、医学技术类(生物工程、医学检验等)共3大类专业,共计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44份,有效回收率92.50%。其中男生216名(48.65%),女生228名(51.35%);大一学生224名(50.45%),大二学生220名(49.55%)。

1.2 调查方法

本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在纸质问卷填写过程中,调查员除必要的名词解释外,不对被调查者做任何诱导性暗示,被调查者对调查内容独自匿名填写;对于电子问卷,筛除填写IP相同、时间过短、答案重复率较高的无效问卷,严格监控回收问卷质量,以此保证回收问卷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1.3 问卷设计

课题组参考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文献,结合实际调查,设计低年级在校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及其现阶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两个部分,共计18个问题。完成问卷设计后,前期进行试调查,而后根据试调查的结果完善调查问卷内容,调研组以问卷源数据为基础加以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对问卷进行编码,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调研结果

2.1 一般情况

低年级医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成果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程度在0~4分区间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评分,教育成果基本呈满意态度,总体呈正偏态分布,偏向于满意,选择2~4分之间的占比达90.18%。同时低年级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属于低水平不全面的认知,选择0~2分之间的占比为60.35%,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2.2 低年级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情况

2.2.1 学习相关理论方法 通过低年级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应理论方法的了解程度看。由本研究调查整理,低年级医学生的专业、居住地、参加职业规划教育、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水平变量在了解职业规划相关理论方法上,P值分别为0.001、0.010、0.001、0.007、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年级变量的分析结果P值分别为0.066、0.41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2 认知自身优劣特质 通过低年级医学生对自身优劣特质的了解程度看。由本研究调查整理,低年级医学生的专业(P<0.001)、居住地(P<0.001)、参加职业规划教育(P=0.021)、家庭经济水平(P<0.001)变量在自身优劣特质的了解程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P=0.086)、年级(P=0.845)、任职学生干部(P=0.157)、父母受教育程度(P=0.739)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参加职业规划教育此变量在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特长、职业价值观等自身特质的了解方面,P=0.1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3 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重视程度 从低年级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了解程度看。由调查可知,低年级医学生的专业(P=0.039)、居住地(P=0.008)、参加职业规划教育(P=0.009)、父母受教育程度(P=0.001)、家庭经济水平(P<0.001)变量在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了解程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而性别(P=0.150)、年级(P=0.108)、任职学生干部(P=0.92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从低年级医学生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程度上看,仅低年级医学生的专业(P<0.001)、居住地(P<0.001)两个变量在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程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低年级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了解程度(n)

2.2.4 社会环境对择业的影响 从低年级医学生择业受社会形势及相关政策变化的影响程度上看。由调查可知,低年级医学生的性别(P=0.010)、专业(P=0.008)、居住地(P=0.001)、参加职业规划教育(P=0.002)、家庭经济水平(P<0.001)变量在受社会形势及相关政策变化的影响程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而年级(P=0.624)、任职学生干部(P=0.232)、父母受教育程度(P=0.087)变量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低年级医学生择业受社会形势及相关政策变化的影响程度(n)

2.3 低年级医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2.3.1 辅导水平不高 虽然低年级医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总体满意程度较高,但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开展方式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内容单一,多为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课程持续时间短,缺乏个性化定制及对政策的适应性指导,因此给予低年级在校学生的指导缺乏准确性和针对性,对切实提高低年级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作用有限[2]。

2.3.2 自我认识能力有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开放、个性、独立、自我”是新一代青年的鲜明标志,在择业时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成就欲望明显增强[3]。但对自我的优劣势及自身特质缺乏准确认知,个人能力与职业要求不符,期望值过高,个人职业规划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能主动按照社会的需求完善自身的能力。

2.3.3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弱 低年级医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较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完整性、可行性是否完备,是否会按照规划进行并及时调整等因素均会对大学期间的学术发展产生影响。低年级在校医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学习,且局限在校园环境中,对未来真实工作环境的认知比较片面,因此无法树立长期明确的目标,难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3.4 社会环境认知不全 目前我国医学类院校毕业生数量众多,市级、省级“三甲”医院对人才要求较高而供远大于求,但基层社区医院却招不到足够的人才[4]。职业价值观的关注点从社会转移到个人,过分看重经济收入,潜意识里逃避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5],且现今就业压力大,就业大环境不容乐观,医疗大环境不尽如人意,媒体片面报道的医患关系矛盾对低年级在校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产生了负面影响,职业自信心备受打击。

3 讨论

3.1 增强理论方法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低年级医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方法掌握情况不同,临床医学类专业、辅助医学类专业、医学技术类专业对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依次下降,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占比分别为4.65%、25.00%、29.17%。其原因可能是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而做出不同选择所需要的前期准备差异也较大。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方法、学会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有助于学生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努力目标和奋斗方向,能够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6]。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水平及居住地作为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推动低年级医学生思考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坚实的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支持低年级医学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相关知识、积极奋斗的环境,潜移默化中促使低年级医学生开始规划职业生涯。

3.2 正确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据调查结果显示,居住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低年级医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知不同(P<0.05)。可能是因为在城镇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对于目前就业大环境的理解较为深刻,着眼未来,更注重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以期体现社会价值、实现人生理想,而非单单为了就业。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低年级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识程度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或中专的低年级医学生。通过对受调查者的抽样访谈,可能是因为父母的职业生涯受到低学历的限制,因而对其子女的未来职业寄予厚望,加深了其子女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知。Íris M.Oliveira的研究数据证明,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效能期望及学业成绩二次趋势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职业探索结果预期和职业生涯规划分别是学业成绩的平均和二次趋势的显著预测因子。其研究结果充分说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在校学生的学术发展及素质发展,对其之后面临就业抑或是考研中的各项挑战均有正面促进作用[7]。

3.3 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共同作用

择业时是否受到社会形势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与性别、专业、居住地、参加职业规划教育、家庭经济水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P<0.05)。女生较男生而言,性格偏向温和,缺少冒险精神,择业时常以求稳为主,因而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临床专业面对的工作环境与辅助医学和医学技术类相比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而受社会形势及政策影响较大。城镇和农村社会大环境的复杂程度差异显著,在城镇工作受到社会形势与政策的影响更快、更直接。而不同医学院校,如独特的校园文化和课程设置都对低年级医学生的择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医学研究方向的魅力,针对影响低年级医学生职业道路选择的因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医学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在校低年级医学生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均能促进在校医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多元化,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良好成果。

猜你喜欢

校医职业规划医学生
校医室初体验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校医皮青年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某中医院校医学生文化心态调查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