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竞赛与思政教育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2021-06-03董作峰马弘毅张贵方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实践教育思政教育创新能力

董作峰 马弘毅 张贵方

摘 要:根据当代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创新竞赛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提高了学生对课外创新竞赛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完善以竞赛与思政为依托的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拓宽人才培养路径,促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创新竞赛 思政教育 创新能力 实践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2.045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的创新力。然而创新发展的新需求与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是目前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节。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共同构成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非空中的楼阁,而是通过培养,在一定的综合性和能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校引导学生参加创新比赛,把创新比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创新竞争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

创新比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1.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课外创新竞赛体系

根据专科特征,结合全国著名、具有影响力的学科比赛和技术创新活动,综合考虑了各专业和年级学生的特征,策划了多层次的、系统的课外创新比赛。引导低年级学生参加某些校区的创新实验比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今后高水平竞赛奠定基础,积累经验,引导具有科技创新活动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参加全国大型科技创新比赛,参加各类校区的创新比赛。

2.创新竞赛为创新能力形成提供有效平台

创新比赛的实际意义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建立创新思想、培养实际能力的平台,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竞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当代中国学生的行为表达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的取向变得越来越多元。在不断培养学生创新驱动意识的同时,需要培养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

二、创新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一些有潜质和兴趣的学生中挑选出来。通过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科研项目团队,了解科研项目活动的过程,参与一些群体活动;在积累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认真组织和指导科研训练;及时总结成果,鼓励和引导学生申请专利、撰写论文。

1.培养广大学生创新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能力

创新竞赛是综合实践的一项活动。学生应该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为了完成创新竞赛,学生必须寻找相关信息,研究制订项目计划,通过实践尝试完成作品;在实践过程中,对于重大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现有的知识和信息,提出独树一帜的创新思想、观点等。培养创新能力,探索科技。同时,通过比赛,完善学生知识的结构系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意识。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大多数课外创新比赛基本上是以团体为单位举办的,通常由不同行业和学院的学生自由组成,根据所需的选题自由进行。在教师的领导下,共同讨论了项目实施计划,同时充分发挥队员的长处,合理分工、紧密配合,积极交往,特别是遇到难点的时候,全队聚集思想,共同努力达到一个共同目标,不断成长,共同发展,有效培养学生沟通和团队合作意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及论文撰写水平

为了完成创新竞赛,学生还需要分析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技术方法以及可行性,同时还需要思考选题进展的过程、预期结果和计算等方面的问题。按照申报书的计划进行完成,并编写技术总结报告。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研能力和文章写作的能力。

学生参加创新竞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应在分析与解决问题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学会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全国杯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备战期间,学生必须积极地学习知识。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三、创新竞赛要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是在德智美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发展,基础坚实、知识面广、能力高、素质好,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应遵守“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拓宽专业和提高素质”的原则,重点突出创新性。课堂教学奠定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尽管创新比赛的主题是培养创新能力,但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基础知识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计划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科技思维,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

竞赛项目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载体。每一个比赛项目都是一个深刻认识、系统安排、创造性运用知识的实践过程。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通过梳理各类竞赛项目类别,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的创新竞赛项目体系,系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技术培训是创新人才的一种手段。从本质上说,这是根据学生综合其所学的理论,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

四、组织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下列几个部分。

1.建设和管理完善体制。学生们参加各式各样的赛事是非常困难的。要建立健全的高校创新竞赛管理系统,对比赛项目进行筛选和规范,为创新竞赛科学发展提供保证。

2.加强资源配备。加强实验室、创新培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图书馆和工程培训中心等学校的资源,在保障教学正常的基础上,努力推广创新竞赛活动,积极开发科技园、校外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为创新竞赛提供有利的条件。

3.努力营造校园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强科技产业创新大学校园的生态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校园学风校貌建设,营造一种积极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气氛。

4.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财政经费使用保障制度。设立专项体育比赛补助经费,组织专项比赛,规范比赛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

实践表明,依托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性和立体性的课外创新竞赛,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紧密地融合了专业特征和学生特色,可持续提高学生在课外创新比赛活动中的參与性和积极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体合作意识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侦、曹慧丽、魏琳华、李聪《依托科技创新竞赛 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

[2] 张雨清、谢帅伟《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路径研究》,《现代交际》2020年第15期。

[3] 李永涛、葛智勇、田友伟、董慧媛、陈伟、张红光、包刚《强化实践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实践教育思政教育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研究学习小组在大学生成才转型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