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作品《远情》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处理分析

2021-06-01廖一夫

艺术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创作特征

廖一夫

摘 要:《远情》是由赵季平作曲,易茗作词的一首声乐作品,也是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交响组曲中的最后一曲。该作品晋味儿十足,意蕴深长,展现了我国大西北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民族性与时代性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远情》的创作背景出发,对这首作品所蕴含的创作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谭晶演唱的版本对这首作品的演唱处理,从而展现整首作品的特征,以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此曲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远情》 赵季平 创作特征

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逐渐体现了其多样性与兼容性的特征。在近几年中,大量兼具民族性、时代性的民族声乐作品涌现出来,其中赵季平先生的作品堪称经典。赵季平先生的作品大多选取了民间素材,将民族性、地方性、文学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创作了一系列的民族声乐艺术精品。其中《远情》就是一首音乐主题鲜明,地域民族特色韵味浓厚的民族声乐作品,体现了全新的民族声乐创作手法,提高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生命力。{1}

一、《远情》的创作背景

《远情》是由赵季平先生作曲的一首声乐作品。赵季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他的主要创作领域有声乐作品、民族管弦乐作品、交响乐、歌剧、舞剧、影视音乐等,其中最让观众们耳熟能详的便是影视音乐。他的电影配乐有《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他的电视剧音乐有《水浒传》《大宅门》《乔家大院》《天龙八部》等等。

《远情》就是《乔家大院》的主题曲,也是《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最后一首。这部交响组曲由“序曲-立志-爱情-商路-炼狱-远情”六个乐章组成,描绘的是山西祁县乔家堡商人喬致庸,一生肩负家庭的重任,经历了情感和经商的磨难,兜兜转转酸甜苦辣的一生。这首作品虽然是以一个人物为线索,但是却是当时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缩影。赵季平先生深刻的体会在作品内涵中所蕴藏的中国式民众的情感和精神,经过多次深入山西民间,听取大量的山西民间戏曲、秧歌、晋剧,并从中选用了最具有晋味的音乐元素,经过加工组合,创作出了这首民族韵味浓厚的艺术作品。{2}

二、《远情》的创作特征

《远情》这首作品在曲式结构、词曲结合、伴奏配器以及调式调性上都是运用了民族特色的创作手法,现笔者将详细的对其创作特征进行分析。

1. 曲式结构特征

《远情》的曲式结构是非常清晰的,也是非常规整的。整个作品共50小节,是一首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的带再现二段曲式结构。在作品的演唱之前,有8小节的引子,舒缓、深情,又可以分为4+4的结构。在第一段共分为两个乐句,带有段落跳跃反复记号,每个乐句都是规整的4个小节。在第一段之后进入了间奏部分,间奏共4小节,也是非常规整的结构。第二段采用的是与第一段不同的音乐材料写成。同样是运用了4+4的创作结构。紧接着后面的是一个重复段,采用的是民族结构中的排比行进的创作方式,在旋律上是相同的,但是在演唱强度和演唱速度都有所对比。最后还有7小节的尾声,对主题句的回味。从整个曲式结构上来看,整个作品的结构是非常均衡而方整,表现了舒展豁达的音乐情绪。{3}

2.旋律音调特征

《远情》这首作品其创作的灵感和创作素材都是与《乔家大院》整个电视剧情紧密相扣的,其旋律的曲调是赵季平先生深入山西民间,聆听晋剧和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所创作的,因此旋律音调具有鲜明的山西民族风格气息。整个作品的旋律音调并不长,但是表达的内容却非常丰富,意义悠长。据调查,该首作品的核心旋律音调是从当地的民歌《杨柳青》的主题音调中所提炼出来的。《杨柳青》的主要音为商——徵,并带有偏音,而《远情》充分的运用了该音程,全曲中出现了大量的商——徵的纯四度进行,在其第一段中是纯四度的进行,而在第二段则运用其转位进行了徵——商的进行,不仅实现了全曲的统一,同时也展现了与《杨柳青》的千丝万缕。可以说《远情》不管是在节奏上还是节拍上都是对民歌《杨柳青》进行了变化,是对原民歌的加工和扩展,并且运用了现代的作曲技法和配器手法进行了创新,充分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融合。

3. 调式调性特征

《远情》是一首典型的民族声乐作品,因此在调式的运用上则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整个作品完全是建立在D徵调式上,整个调性比较平稳,中间没有出现任何转调,看似简单,却将整个山西韵味和沉重的社会缩影蕴藏在其中。在整个作品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所有段落的第一句往往是落在A商音上,而在段落结束则是落在D徵音上,因此在这首作品中运用的是以A商音为支撑的D徵七声调式。

4. 伴奏配器特征

《远情》是一首运用中西乐器交融为核心的作品,在配器中除了运用了动人心弦的弦乐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民族乐器,如山西特色民族乐器,晋胡和二股弦等,并配合了人声衬声声部作为伴奏声部。在本曲中伴奏和配器的手法是非常清晰的。弦乐在伴奏中担任着旋律声部的地位,在前奏中,弦乐的旋律声部给人一种深思、忧伤的旋律感,预示着引人深思的厚重情感。在第一段演唱的时候,采用的是无伴奏的形式,这也是本曲的一大突出特点,从忧郁的弦乐突然到无旋律伴奏,突出了主唱的地位,也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尘缘苦短、事实沧桑”的人生境界。在第一段的间奏部分,伴奏回归,并且伴有人声衬词伴奏“咚呛里格隆咚呛”,委婉流长,表现了晋商的人文精神,浓郁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在作品的第二段,作曲家加入了特色的民族乐器,大胆运用了山西特色民族乐器,晋胡和二股弦。在第二段结束以后,全曲的尾声中,晋胡和二股弦配合男声合唱的“咚呛里格隆咚呛”,显得特别具有穿透力,描绘出一幅晋商走南闯北的画面,山西地道的民族韵味得到了无限延伸。

三、《远情》的演唱处理

《远情》是由著名的歌唱家谭晶所演唱的,在演唱法上具有一定的“民通”唱法。谭晶在演唱这首作品是运用了民族的唱法,并带有一定的通俗唱法,是现代穿透力的演唱与民族韵味演唱的融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演唱者根据自己的演唱方式进行调整,演唱出高亢嘹亮、细腻又不是民族韵味的天籁之音。

1.演唱中用声的创新

在《远情》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切忌运用纯民族或者纯通俗的唱法来进行演唱,而是应该运用“民通”相结合的唱法来进行演绎,这也是根据本首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本首作品的情感基调来进行创新运用的唱法。因此演唱者在用声上要非常注意强调以情带声,自然流露。{4}如在“尘缘苦短”开头的部分,“缘”,“苦”字从行腔的力度上来讲偏弱,在用声上则需要借鉴通俗唱法中的用气方式,运用“气”来托出声音,让人有一种轻声诉说的感觉。在随后的“看人间路长”这里,是长音,这里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民族演唱功底,演唱要放松,用气息托住,表现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与其类型的地方还有后面的长音“量,忙,放,狂……”等,这些长音的演唱用声不仅要具有民族唱法的气息支撑,同时还要运用传统唱法中的拖腔,通过颤音拖腔来表现出更加浓郁的民族气息。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结束音上,都是强音和长音,在这里的演唱要注意“气沉丹田”,声音贴住眉心,八度音程大跳,气声转换自如,唱出撕心忧伤之感。伴随着高潮激情的伴奏响起,腔体共鸣发挥功效,声音集中浑厚。只有把握了这种“民通”完美融合的演唱技巧,才能进一步提升了该作品的演唱的风格韵味。

2.咬字吐字的处理

中国民族艺术作品注重的是要求演唱做到“字正腔圆”。笔者认为,由于这首作品在演唱用声上运用了“民通”的演唱法,因此在咬字吐字上不需要过分的强调字正腔圆,而是需要咬字吐字清晰,并且做到松弛有度,咬而无痕,恰到好处即可。{5}也就是说,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咬字和吐字应该更加贴近生活,过于强调的咬字吐字会显得演唱失去艺术气质,只有做到自然的咬字吐字才能表达这首作品的生活气息。但是这并不是说此曲就不需要字正腔圆,在第二段的演唱过程中,整个音乐的起伏要比第一段更大一些,情绪更为高涨,此段的咬字就需要稍微重一点,更加偏向与民族唱法的声腔,由于其演唱力度增强,因此声音的立体感和共鸣性都应该增强。从两段的整体来看,第一段运用轻咬轻放的形式,以气带声,进行舒缓轻盈的吟唱;而在第二段整个演唱力度加强,咬字力度增加,以配合歌曲的情感表现需要。

3. 演唱情感的把握

《远情》这首作品在曲谱上是非常简单的,但是情感的把握上确实需要演唱者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把握。

在本曲的第一段一开始是无伴奏的演奏,这里的演唱力度不强,采用低吟轻唱的形式。“尘缘苦短”中间有一个一拍的休止,“尘缘”提起气,而“苦短”则叹出去,表现了对人生的无奈之情。“人间路长”采用的是下行的旋律,表现了深刻的涵义,是对人生路漫长的一种感慨。“不能够容我细思量”这句在演唱上中间有停顿,是一种对现实的无法割舍和无奈交错的情绪演唱。而后的“繁华瞬间,如梦幻一场”虽然是采用相似的语句进行演唱,但是演唱情感却不尽相同,是对人生的感叹,是看破世间的心态。“世上人有几番空忙”最后采用的是一种下行的级进,表现的是一种低落的情绪,在演唱中需要演唱者带有一定的哭腔,以表现出一种对人生和尘世的无奈和悔恨。在重复第一段的演唱中,虽然整个旋律音调都是一样的,但是情感却需要进行调整,这一段唱词已经从对人生的无奈已经转换为对剩下的人生的珍惜和努力。尤其是“情通天下一路奔放”在演唱的時候情绪要更加的积极和饱满一点。

第二段的演唱是人生后半世的写照。“几番起落雨暴风狂,转眼间鬓已成霜,留住所爱,留住所想,留住一梦相伴日月长”,在这里表现的是主人公已经经历了大风大浪,在尘世间辗转反侧,在尔虞我诈的商业战场上摸爬打滚多年后,才意识到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却已经两鬓斑白,年过半百。在重复段中,虽然也是运用了相同的旋律和唱词,但是情感却应该进行进一步的升华。该段以平稳的状态起音,从而与前面的进行对比,随后在逐渐由弱到强的推上去,尤其是最后一个“长”字,运用渐强的处理,但是不能够唱得过满,表现出对所爱事情留住的强烈情感和情感的延伸。

《远情》是一种颇具有代表习惯的一首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该首作品在结构上比较精简,运用了民族民间音调和民族调式,配合中西结合的伴奏与配器,充分展现了作品的民族韵味和时代气息。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演唱者需要对整个作品的故事情景和人文背景进行详细地了解,运用“民通”的演唱方式,添加生活的咬字吐字,演唱出丰富的情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达到对此曲的完美诠释。

注释:

{1}刘宏奎.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特征及其相关思考[J].当代音乐,2015(20).

{2}高敏.试论民族、美声、流行唱法在歌唱中融合的运用[D].西安音乐学院,2017.

{3}薛敏.浅议赵季平古诗词艺术歌曲[J].当代音乐,2016(15).

{4}赵保平.好个“咚呛哩个隆咚呛”——解析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主题歌《远情》[J].人民音乐,2007(1).

{5}商文娇.论传统节日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构[J].当代音乐,2017(10).

猜你喜欢

创作特征
浅析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风格特点与创作特征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西方音乐的魅力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探究
豫剧现代戏研究综述
浅谈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以《铁蹄下的歌女》为例看聂耳歌曲的创作特征
论传奇类电视剧的创作特征
明清女性词坛创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