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探究
2021-05-30曾永波
曾永波
【摘 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将“教学做合一”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方法。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应该将教学做合一与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在做中教”,学生要做到“在做中学”,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初中化学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7.030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来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的教法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学生的学法来定,而学生的学法却要根据具体的做法来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做”三种方法应具备紧密的联系,最终以做法的形式体现出来,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现代化教学视野下,基于陶行知先生理念的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探究,其实主要思路就是利用相关的信息化手段,推进“教法”的深入以及“学法”的便利,将教学工作演化为以“做法”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
一、以“教学做合一”理念开展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过去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希望能够以此应对中考的要求,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教学做合一”信息化的初中化学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
(二)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对知识点进行掌握,而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教师可以将各种实验引入化学课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更好地认识化学现象,掌握有关原理,加深学生的认知。而且在信息化的教学下,很多具有危险性的化学实验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出来,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是实验和理论知识并重的学科,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教师要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安排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知识开展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共同发现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突出笔迹的重要性,在上课的过程当中传统色彩较为强烈,将本应生动有趣的化学课转变为需要大量记笔记的文学课,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脚步去记录相关的知识点,无法发挥学生本身的主体性。长此以往,许多学生的学习观念就发生了改变,认为化学学科只要背好笔记就能学好,因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只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不去延伸和拓展,最终导致化学学科的教学效率降低。教学方法单一直接体现出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对于学生而言,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化学学科,要面对中考的压力和较为庞大的知识内容,除去教师本身在教法上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学方法必须突破单一性的现状,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二)实践性的严重不足
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出现最严重的问题也是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实践性的严重不足。由于教学资源匮乏,许多教师对化学教学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面对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实验学习,教师只能从原理入手,帮助学生解析实验目的,将实验过程“公式化”,以此来完成教学。在这种教法的实践下,学生很难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难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掉队”的情况,也很难再跟上教师的步伐。因此,实践层面教学的不足,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发展,让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匮乏
在信息化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将信息化手段活用于化学教学的教师较少。对于学生而言,化学所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颇多,同时化学学科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教学手段较为缺乏的形式前提下,传统教学的侧重点一直是以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记忆为主。[1]然而教师所讲授的有关微观世界的内容,学生单靠眼睛是无法观察到的,因而又赋予了化学一定的抽象性。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信息化手段是弥补教学缺陷最有力的解决方法之一,因此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化学教学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许多问题。
三、“教学做合一”视角下开展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一)丰富前端教法,引入微课教学
为改善当前初中教学环境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以及学生找不到学习方向的问题,基于“教学做合一”的视角,笔者认为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教学,以丰富前端教法。让学生在上课前有所准备,在保留上课悬念的同时引出一点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开展实践教學。
首先,化学是一门理论知识较强的学科,许多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有一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也导致他们在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微课的作用则恰好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某一节的教学内容设立相对应的微课,将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主动进行猜想,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保障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加明确相关概念所指代的内容,避免混淆,教师可以以微课的形式逐步对其进行引导。首先从元素的概念入手,通过元素组成纯净物(物质),而物质又构成分子。[2]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分清组成和构成的概念。
其次,在微课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单质、纯净物、混合物和化合物的区别。此外,学生在明确了原子以及元素的定义后,就能够更加轻易地分清同素异形体和同位素两个概念,进一步为化学学习打好基础。在微课的引入上,其实质是根据学生的学法需求调整教师教法的过程,而微课本身属于信息化手段,两者结合可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二)增加课上演示,提高直观体验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许多教师忽略了在课上演示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为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增加课上演示,用演示的办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来简化学生的背诵过程。另外,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依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许多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方法不太明了,但通过信息化手段,更多教师选择将对应的实验内容展示给学生进行观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直观体验,推动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每一个实验而言,课上演示都是必要的,一些学生能够上手操作的实验,通过课上演示,能够规范学生的操作正确性,提高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的成功率;一些学生难以上手操作的实验,在演示过程当中,教师需细心加以讲解,弥补学生在认知上的问题,保障教学的完整性,因此,对于初中化学的教学来说,课上演示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鲁教版教材中,每一个单元背后都有对应的实验,以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为例。对于学生而言,易上手的实验操作就是“空气不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而氧气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一对比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氧气的性质产生一定的印象,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原因,在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进行二次实验,以此来加深印象。在氧气的制取过程中,若出现由于药品限制导致实验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教师需要通过演示实验对每一步的实验过程进行解析。因此课上演示是保障教学完整性的必要操作。
(三)引入探究教学,助力思维发展
结合当前的化学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引入探究性教学来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于探究性教学而言,其通常是结合一定的情境提出探究课题,只呈现过程及方法的一部分,然后由学生进行完善和补充。因此探究性教学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可以停留在理论层面,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过的内容补足探究过程当中的重要步骤,这一部分的教学重在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记忆和理解[3];而另一部分则可以深化到实验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根据所要达到的实验目的自主设计实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在“空气的成分”这一节的教学中,为测量空气中的氧气占比,通常使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进行验证,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够采用使氮气反应的方法来验证空气中氮气的含量,以此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思考。在此类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或补足实验设计,能够轻松地实现课堂上的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做法的重要性,以此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注重课上互动,归还教学主体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理科性教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在现如今的课堂中,PPT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客,但许多教师在PPT的设计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互动性,因此教学本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只是从教师的口头讲述变成了抄PPT。教师要有意改善这种教学现状,可以从注重课上互动开始,在课堂中所展示的PPT内容中加入适应当堂课教学内容的小题目,通过这样的方法考查学生的思维是否在线,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以此来归还教学主体。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这一节的教学中,采用“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推测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其次用图示表示来表示化学反应,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方程式。[4]此时学生就应通过已经学过的过氧化氢分解方程式来选择正确的图示表示,先从理论层面上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然后让学生就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在课上进行讨论,通过课本上的引导和提示,学生需要寻找一个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并考虑测量难度,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理论原理,而后在实验课中加以论证。PPT教学本身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活用,从“教学做合一”的根本观点入手,通过合理的引导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将教学主体归还给学生,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五)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动手欲和主动思考
对于化学这门学科而言,实验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实验前教师的操作演示十分重要,除了给学生展示实验如何操作,讲解实验原理外,最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迫不及待想动手的想法。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记忆,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思考的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理清问题;当学生的想法错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不能是直接否定学生,而是顺着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继续思考下去,帮助他们弄清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再从正确的思路上引导他们。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注意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被引导的过程中一直在主动思考问题,也就培养了其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实验最重要的就是动手能力,教师可借助一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动手欲。
例如,在学习“定量研究化學反应”时,有一节课的内容是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燃烧是平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师在做实验前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且在演示的过程中适当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这里的动手实验共分为三个,第一个是点燃用酒精和水浸泡过的棉条,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时所学的知识猜测两者点燃后会有什么现象,并且说出原因,然后通过演示告诉学生正确答案。第二个是纸船烧水,需要准备两个纸船,将它们放置在铁架台上,其中一个纸船注水,点燃酒精灯,观察二者加热到燃烧的时间,通过实验会发现二者时间不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时间不同的原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采用有趣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动手欲,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第三个是在空气和氧气中点燃钢丝棉。通过这三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燃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其独立动手的能力。实验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思考通过实验理解了什么,并跟大家分享,让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若有不同的实验方案可以提出来和教师探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效果,通过以上几大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兆忠.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研究[J].教师,2020(16):90-91.
[2]陆燕.浅析“教学做合一”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中的应用方式[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4):90.
[3]张洪梅.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J].试题与研究,2019(36):145.
[4]谢仁畅.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初中化学观念教学探索与实践[J].华夏教师,2019(1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