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成员培训 助力成员成长成才

2021-05-28刘华彬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1年5期
关键词:联合社课题组奶牛

文/本刊记者 刘华彬

农民合作社是成员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作为合作社的所有者、惠顾者,成员是合作社最大的人才群体,其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了成员自身经营的好坏,还影响着合作社的整体发展。因此,合作社要高度重视成员培训,帮助成员成长提升。在国际合作社联盟(ICA)确定的合作社七项原则中,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教育、培训和信息”。

一、合作社开展成员培训大有可为

1.成员培训需求旺盛,合作社开展的培训最具可及性。一方面,广大合作社成员文化水平低,对培训的需求可谓“嗷嗷待哺”。截至2020年11月,全国农民合作社达224.1万家,带动了全国近一半的农户。据“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管理系统”2019年度数据,抽样调查的4920家合作社理事长中,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接近四成(39.43%)。据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心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问卷调查(针对合作社成员),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80%。而据统计,美国家庭农场主90%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农民培训供给“僧多粥少”,解决成员培训问题还得靠合作社自己。当前,农民培训教育供给严重不足,不充分不均衡现象突出,专门针对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培训更是匮乏。因此,满足成员培训提升的需求,主要得靠合作社自己的力量。据“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管理系统”2019年度数据,抽样调查的4920家合作社,共培训成员和农民402万人次,社均约817人次。据课题组问卷调查(针对成员),97.31%的人希望参加合作社培训,28.13%的人参加了合作社培训5~9次,20.46%的人参加了合作社培训10次以上。

2.合作社成员培训接地气带泥土味,得到了成员的热烈欢迎。合作社举办的培训,在内容方面,更注重具备“三性”:实用性,学了就能用;急需性,能精准解决眼下问题;提升性,能提升成员现有的能力或学到新的知识。在方法方面,更多采用“傻瓜式”、手把手式教学,让农民唱主角,以田间为课堂,鼓励动手、动脑、动口,深入浅出地将技能传授给成员,尤其适合年龄偏大、思想转变慢的农民。在组织方面,视农时、天气、人员等情况,灵活安排,随机应变。据课题组问卷调查(针对成员),68.54%的人参加了农闲期的培训,50.9%的人参加了农忙间隙期的培训,30.69%的人参加了网络上课。在师资方面,提倡以身边人为师,“土专家”“田秀才”纷纷登场亮出自己的绝活,成员互相切磋较量。据课题组问卷调查(针对成员),79.16%的人参加过当地技术员作为老师的培训,48.72%的人参加过当地能人、“土专家”作为老师的培训。

3.合作社培训打通了知识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成员们富了脑袋、鼓了钱袋。一是大大提高了成员的科技素养。据课题组问卷调查(针对成员),合作社开展的技术培训,68.29%的成员表示帮助很大,28.26%的成员表示有帮助,两者加起来占96.55%;通过培训,每个成员平均掌握了4项实用技术,带来了经营收入提升19.89%;成员参加培训后,93.99%的人会与没有参加培训的人(亲戚、邻居、朋友)分享培训成果,平均每位成员会与10.34人分享,“传、帮、带”溢出效应非常明显。二是培育了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合作社培训不仅快速增长了成员的科技知识,还提升了成员的自信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甚至社交能力,走上了自主成长、做田园“工匠”的道路,不少人成长为当地的科技示范户、产业带头人。据课题组问卷调查(针对成员),参加合作社培训后,39.26%的人经营管理能力明显提升,39%的人决策能力有很大提升。三是合作社培训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课题组对山东省临朐县志合奶牛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调研,通过联合社的培训,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4项,成员户奶牛生产效益比加入联合社之前平均提高了30%以上。

二、合作社开展成员培训面临“三座大山”

总的来说,合作社开展成员培训面临缺经费、缺师资、缺场地设施“三座大山”。

(一)合作社普遍在赔钱开展成员培训

从支出来看,合作社开展成员培训除有教室、设施、系统等软硬件投入外,还有师资、人工、文具资料、接待、交通通信等费用支出。从收入来看,合作社开展的培训绝大多数对成员是免费的,除了极少数培训能得到生产资料等合作企业的费用支持,目前来自其他方面的收入和补贴很少。据课题组问卷调查(针对合作社带头人),98.4%的合作社成员培训不收费,1.6%的合作社对部分培训收费,36.4%的合作社不但不收费,还要支出成员务工补贴、吃住补贴、赠送生产资料或礼品等费用,99.6%的合作社开展成员培训是收不抵支。

(二)合作社开展成员培训难以找到好师资

从内部来说,合作社成员主要是小农户,合作社带头人也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在内部基本是无师资可挖。从外部来说,合作社可聘请的师资分两类:一是业内专家。一方面,由于合作社实力普遍弱,多位于偏僻的乡村,无力请到高水平的专家;另一方面,农业产业不同于标准化的工业,因品种、地域、风情而各异,容易导致外部专家讲授的内容在当地“水土不服”。据课题组问卷调查(针对成员),46.16%的人反映培训内容“太理论化,用不上”。二是当地的农技人员、“土专家”。这些师资的指导比较接地气,但讲授的内容相对陈旧。

(三)合作社成员培训渴求“广厦千万间”

据课题组问卷调查(针对成员),35.17%的人曾在临时借用的场所上课;15.35%的人曾在露天场地上课。在课题组实地调研中,有一家合作社反映,由于成员和带动农户数量多,开展培训大多是借用乡政府的礼堂,有时也借用当地农技推广部门的教室,但脸色难看、经常被拒,面临不少的烦恼与不便。

三、合作社开展成员培训典型案例

案例1 田间观摩破解新技术推广难题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志合奶牛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有成员社25家,饲养奶牛11060头,辐射带动周边奶农户1200多户。联合社将培训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尤其善于利用田间观摩方法推广新技术。

全株青贮玉米技术(将玉米连棒子带秸秆全部粉碎,作为奶牛青贮饲料)能有效提高奶牛产奶量,为推广该技术,临朐县畜牧部门专门下发了红头文件,但效果不明显,一个关键的原因是要是只购买秸秆,一头奶牛花700元就能备齐全年的草料,如果带棒子,至少得3000元,奶牛户一计算,投入太大,坚决不干了。怎样说服奶农呢?2013年,联合社摸准农民眼见为实的心理,决定开现场会。联合社联系了青岛一家采用全株玉米青贮、养殖效益非常好的奶牛场,组织奶农去观摩,大家兴致很高,有20多个奶农一同前往。到了青岛的奶牛场,场主介绍说他们的奶牛日单产奶量达30公斤,参观的奶农都不相信,场主拿出他们与奶企的销售记录,大家才相信这是真的,都感觉不可思议,纷纷问场主是怎么喂的,于是场主详细介绍了自己采用的全株玉米青贮技术,并为大家算了一笔账:全株玉米青贮虽然投入大,但营养高、容易消化,减少了精料饲喂量,相比饲喂传统的黄贮,1头奶牛1天至少多产2公斤奶。通过亲眼见证,奶农们明白了全株青贮的好处。从青岛奶牛场观摩回来后,联合社又联系了寿光的一个农户,这个农户种了200亩玉米,正准备收割全株青贮。联合社组织了一批奶农,去那里现场观摩如何收割全株青贮。参加了2次观摩的奶农,基本都转变了观念,决定实施全株青贮。那些不愿意去的,要么还在犹豫,要么打算观望一段时间,要么在一边说闲话。结果第二年,饲喂全株青贮的奶牛一头日产奶28公斤,比不喂的高出8公斤,那些一开始不搞全株青贮的也都跟着搞了。

案例2 到什么季节“唱什么歌”

浙江省桐乡市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常年联结茭农2800余户、基地面积13500亩,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针对成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文字性培训资料看不太懂,部分人甚至听不懂普通话的情况,合作社培训采取了紧跟生产实际、到什么季节培训什么的方法。

合作社根据当下茭白生长情况及农业政策等因素,决定是否开展培训以及培训的内容。确定培训内容后,再联系相关专家,约定培训时间,然后通过农民信箱、各村小组组长通知的形式告知广大茭白种植户。专家针对当下茭白生长情况等进行针对性指导,让每个学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哪些工作来保证茭白的优质生长。为提高效果,培训经常采用“图片+文字”的方式,并在培训课程结束后留出充足的时间答疑。

通过多年培训,合作社成员种植水平显著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合作社的“董家”茭白成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2010年成功打入上海世博会,2015年成为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产品定点供应商。

案例3 “边学习边种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河北省南和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我国小麦核心产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种植规模近3万亩,有职业农民成员72名。合作社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对“种地老把式”开展职业培训,每一位职业农民成员都需要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招录专业的学员。学校设置了招生门槛,招生对象为当地的中青年农民,要求愿意从事农业种植并具有一定的种植素养,年龄在30~45岁,身体健康,初中及以上学历。学员提出申请,通过合作社的面试后,就可以进入合作社职业农民学校学习。

完善培训内容与计划。学员进入学校后,第一个月是实习期,实习通过后是半年的正式培训:一是安排种地户对学员实施一带一,每周通过实践培训提升技能。二是逢5号(5号、15号、25号)组织技能培训会。三是每5天跟踪一次种地户对新学员培训技能内容及效果。四是对种地户传授技能优劣进行测评并奖励优秀。五是每周组织一次会议解读合作社各项制度流程,确保新学员清楚明白合作社各项制度流程。六是月底组织学员实践考试。

采取“边学习边种田”方式。合作社专门划出3000亩作为职业农民实训田,每个学员分配50亩左右的地块,供其培训期间实践操作,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晚上理论学习,白天实践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培训效果。

给学员开固定工资。学员带薪免费吃住在基地,每月可以领取1万元工资。学员的工资主要来自于3000亩基地的种植收益,不足部分由合作社支付。

培训合格后成为职业农民。半年在校培训结束后,成绩合格的学员可以加入合作社,成为职业农民成员,独立种植管理400~500亩地,自负盈亏。但是,职业农民成员也不是“铁饭碗”,合作社实行末位淘汰制,每年淘汰5%~10%人员,并不断进行补充。

目前,合作社已培养120余名职业农民。合作社亩均产量达小麦1100斤、玉米1300斤,年产粮食3.3万吨。职业农民成员年收入10万元以上,达到甚至超过了外出打工的收入。

四、合作社开展成员培训任重道远

为成员提供培训是合作社的基础功能,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合作社开展成员培训还处于“搭草台班子”的状况,组织分散、运行不畅、教学随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合作社要树立教育兴社意识,高度重视成员培训的作用。合作社要发展,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成员,成员的素质底色决定了合作社发展的成色。高素质的首要表现为知识能力,合作社要通过大力开展成员培训,提升成员素质能力,才能为产业发展、合作社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合作社要充分发挥平台作用,聚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合作社应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成为对方的试验示范基地,获得技术和人才支持;积极与农业企业对接,承接其新产品试用试验任务,获取资金、技术、产品支持;与各类农民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合作办学,丰富办学内容;与当地农技推广机构合作,加快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合作社之间也要加强交流合作、互通有无、联合办学,搭建更大的成员教育平台,扩大办学规模和影响力。

3.合作社成员培训要因人施教,分类培养各层次人才。目前,合作社成员培育基本还是大呼隆、大混杂,男女老少、各种水平学员、成员非成员聚在一起,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合作社培训应根据成员及农户情况,在思想方面,重视培育其自尊自强意识,激发其奋发上进、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在技术方面,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田秀才”“土专家”“田状元”;在经营方面,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主;在管理方面,培育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合作社骨干。

4.合作社成员培训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内涵。合作社位于农村,扎根农村,除发展产业经济外,还与乡村建设各方面息息相关。因此,合作社成员培训应围绕新时代农民发展的多元诉求,增加公民素质、法治意识、新时代文明等教育内容,持续改善、提升农民的素质结构,培育高素质农民。

5.合作社成员培训要加快向数字化转变,主动拥抱互联网。随着“互联网+农业”的深入开展,手机成了新农具,农民通过手机接收信息、学习知识逐渐成为“家常便饭”,线上培训农民的实践和技术愈加成熟。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合作社通过微信等开展培训,其便捷高效获得了成员的认可。合作社应抓住这个契机,大力开展网上培训,让农户随时随地掌握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动态、市场行情、政策资讯等,打造24小时在线的教育平台。

6.合作社成员培训要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目前,大多数合作社成员培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招生制度、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应因地制宜,不断摸索、总结,借鉴学习别人的成功做法,形成成熟的成员培训模式。

猜你喜欢

联合社课题组奶牛
浅析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①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品牌创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
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绩效评价*
——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法
太原科技大学图形图像与计算机视觉课题组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组织印记、生态位与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发展
奶牛吃草
以“绿色+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以乐山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