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乡村振兴中的新生力量
2021-05-28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
近年来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吸引了各类人才想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这些人才中包括了一批有别于传统农民的新农人群体。简单而言,新农人是高素质农民群体的一部分。同时,相比高素质农民中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从业者,新农人则是更加秉持生态农业理念,更加具有互联网思维,更加懂得运用现代科技装备,为城市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属于高素质农民群体中年纪更轻、可塑性更强、发展潜力更大的先锋力量,是农业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据有关机构测算,新农人群体的规模在百万级的水平,对这一群体的支持非常必要。
一、培育新农人群体恰逢其时
一是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素质的需要。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2016年,全国有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其中32.6%的年龄在55岁及以上;同时,93%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38%的还是小学及以下。如果我国农业产业从业人员长期是这样的素质,很难支撑起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农业农村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每年培训100万人以上的高素质农民,全面建立有关制度,正是我国对全体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素质技能提升的整体目标。而加快培育和支持新农人群体,则是搭建高素质农民群体的金字塔尖,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发展,起到示范带动效果。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需要。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60%,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向好的势头良好。但是也必须看到,农产品销售仍然主要依赖于农村经纪人的上门收购,流通体系仍然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节点,传统小而散的农民缺乏分级分选、产地预冷、包装加工等环节的产后商品化处理的意识,也欠缺购置相应设施设备的能力,这就使很多优质农产品无法实现优价销售。在中国社会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更加标准化、高品质的进口农产品占据了国内中高端消费市场的发展先机。因此,扶持新农人,提升其生产经营能力,实际上也是希望新农人群体能够更好地整合相关资源,率先提升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的意识和能力,率先打响农产品的优质国货品牌,跳出与农业发达国家比拼规模和成本的困境,开拓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蓝海空间。
三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2018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文件和规划,形成了系统的战略布局。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农村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持续增长,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人。2019年全国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32亿人次,营业收入达8500亿元,直接带动吸纳就业人数1200万,带动受益农户800多万户,这不仅给农村注入了生机,也给农业带来了创新活力。不过,需要看到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态势没有变,空壳村、老弱妇残幼等群体留守农村的格局也没有变。因此,支持新农人群体发展,实际上也是希望他们能够基于各自的资源禀赋,把自己的创新力量投入那些还有空间变得更美好的家乡,让更多有潜力的农业农村可以摆脱衰败的命运。
二、新农人具有6个基本特点
与传统农民以及其他类型的高素质农民群体相比,新农人的“新”理论上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年龄结构新。新农人的“新”首先体现在他们是一帮中青年人群,年轻人占多数。根据原农业部经管司课题组所做的专题调查,新农人群体中以“70后”和“80后”为主,占总数的80.5%,其中“80后”占比高达45%。而这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五六十岁的传统农民。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新农人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2%,其中本科占比41%,硕士及以上占比12.62%,甚至还有4.7%的人拥有海外留学经历。
2.理念思维新。新农人经营农业,不仅是简单地为养家糊口,更不是为自给自足。他们有着三大追求:一是致力于农业绿色生产。强调生态自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想因为农业生产而破坏了土地、影响了生态、污染了环境。二是致力于产品优质。希望能够通过绿色生态的种植方式,让城里更多的消费者享受到质量可靠、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土而奇”“小而精”的优质农产品,让消费者不用担心自己家人吃到不安全的农产品,可以更好地享受美食。三是致力于再造故乡。希望能够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让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瓦、一山一水变得更加美好。这就使得他们已经超越了做一个精明的小农生产者或者小商小贩,成为一群更加有信仰和情怀的现代化农民。
3.工具方法新。新农人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受到更多知识教育的一个群体,具有更宽广的知识面、更开阔的视野,对新事物天生敏感,学习能力强,善于消化吸收、开拓创新,能勇于和善于将其他行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技术手段、商业模式灵活运用到农业领域,能更好带来农业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一方面,他们更加懂得采用自然农法、有机农业等友好的生产方式,合理地安排休耕,注重土壤改良,控制用水,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注重以精细、生态、科学的生产过程来强化农产品的绿色和安全。另一方面,他们更好地融入了互联网信息产业和现代机械装备行业的发展成果。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电商、社交、金融支付等APP工具,以及摄像头、无人机、传感器等现代化农机装备和物联网产品,已经充分融入了新农人生产经营的全产业链条中,成为他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
4.组织方式新。与传统农民喜欢单打独斗的传统相比,新农人更加喜欢法人化经营,多注册有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等法人组织。他们还喜欢探索成立一些民间自组织,如新农人联盟、新农人联合会、农友会等。同时,他们会依靠微信、QQ等互联网平台工具,搭建网上社群,分享经验、交流情感,也会不定期举办论坛、沙龙、市集、培训、竞赛、义卖等线下活动。这使得他们更加有偏好、有能力组织化发展,善于利用互联网(自)媒体自我和集体发声,对社会舆论和城市社群有着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5.流通渠道新。与传统农民卖统货、卖原料的习惯相比,新农人更加懂得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分选和加工包装,更加有能力和有意愿投入产后商品化处理方面的设施设备。同时,与传统农民依赖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传统流通途径相比,新农人更加懂得塑造品牌形象,注重农产品背后故事的挖掘,更善于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营销推广自己的产品,还更有方法和能力开拓新零售超市、电商等中高端、现代化销售平台,也更能吸引中高端消费者的注意,更好带来农产品的溢价增值,也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6.社会境遇新。深究这些新农人群体的来源,可以发现土生土长的农民朋友少,有着丰富经历的创业者多。这一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大学生投身农业创业型,农民、军人等群体返乡创业型以及来自城镇的工商业主跨界农业创业型。因此,这一群体在投身农业创业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不太懂农业生产规律、容易低估农业经营风险,不善于同传统农民打交道、不时会被农民“耍滑头”,不太懂农业政策、容易在农业农村部门吃“闭门羹”,以及不太能获得周边亲朋好友认同,偏向于与周边社群相孤立的境遇。正因为如此,过去几年时间里,有不少满腔热血进入农业的新农人没能坚持下来,陆续退出农业,黯然离场。
因此,新农人可以被理解为高素质农民群体的2.0版本,是高素质农民群体的先行者和领路人,是高素质农民群体的进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也是急需有关部门重点关注、鼓励和支持的关键从农群体。
三、促进新农人群体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更好促进新农人群体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多年来的调研,提出如下几方面的意见建议:
1.从顶层设计上明确新农人群体的政策地位。通过将其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等方式,从身份概念上明确将新农人纳入高素质农民群体范畴并进行政策倾斜,也可以将其视为返乡创业人员的一部分进行重点帮扶,使新农人可以同等享受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用地、物流等方面政策。
2.加大更有实操性的专题培训力度。将新农人群体纳入“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培育对象,同时吸引更多社会企业参与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包括开展知名涉农企业、特色农产品产区等游学参访,与知名专家、企业家等座谈交流,以及配备实践导师等方式,提高教学实操性。
3.加强优秀典型个案的宣传和推介。参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典型案例推介方式,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组织积极开展新农人群体的典型个案推介,协同报纸期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新媒体等全方位互动宣传,向社会介绍更多具有创新价值和发展活力的新农人对象,提升社会各界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好感与美感。
4.引导更多创新企业和资源与之对接。持续扩大农业农村部双新双创博览会影响力,借助博览会推介更多类型、更多领域的新农人,邀请更多创新型涉农企业通过博览会等平台与新农人群体交流,实现互补互促。探索通过共同倡议等方式,认定支持一批具有产业创新价值的第三方新农人专业化服务机构,激励调动他们服务新农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