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庄作品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

2021-05-25孙若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老庄老子庄子

孙若烛

笔者最初接触老子和庄子,是通过蔡志忠先生的漫画书。当时识字不多,但马上被有趣的人物造型、奇妙的故事与对话吸引了,印象至今鲜明。高中时,在“自主课堂”上讲过一节关于庄子的课,自己陶醉在庄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思辨里,讲课效果大约还不错,引发同学们热烈讨论。在大学课堂上学习烧脑的老庄,依然令人激动和着迷。老庄思想的魅力对笔者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回想起来,略感遗憾的是,在笔者读中小学时,老庄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似乎有点偏少。高兴的是,最近关注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四个方面,新教科书中老庄的篇目也有所增加。笔者认为,老庄作品对培养这四个方面的素养都大有裨益。本文就老庄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及教学引导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老庄作品对古汉语,或说对汉语的认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格言、成语或寓言故事等“智慧的低语”进入我们的日常语言,有时习焉不察。如“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井底之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这些优美、意味深长且高度凝练的词句和背后的故事,属于语言最初的源头,以这样的汉语启蒙,对中小学生是纯净的高山泉水般的滴灌,会自然而然培养起热爱“祖国的语言”的初心。随后的学习,慢慢汇成健康、深厚、富含营养的语言的河流,进而可以浇灌田地,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老庄作品的哲理、思辨和想象,对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发展有莫大好处。《老子》“带来的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是感悟与思辨的结合”,《庄子》“是想象也是穷根究底,是抽象推演也是奇谈怪论”,难怪王蒙先生觉得“《老子》能够帮助我们”“读《庄子》实在是难得的精神享受”。《老子》在西方有很多译本,一方面在于《老子》中形而上的概念耐人琢磨,另一方面在于其中的思辨和推演与西方哲学较为契合,同时又有显著不同,也许这也是“老子思维”的独特和迷人之处吧。老庄作品中尽管有深奥的思辨和寓言,但朴素而深刻,平实而隽永的章节所在皆是,可根据不同学习阶段,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可循序渐进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全面发展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再者,老庄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好的示范作用。老庄作品是汉语的经典作品,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烙印之一。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老庄作品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具体到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组织文章的技艺等,也让后学不断地揣摩和借鉴。《老子》字字玑珠,《庄子》想象奇崛,给人极高的审美感受。鲁迅先生说“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高度评价老庄的为文之法。多读老庄作品,会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进而对创造力的发展有所助益。

以《赤壁赋》为例。文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内容,可以与老庄对观。如果学生熟悉老庄,就会理解苏轼的豁达乐观、物我两忘的境界其来有自,是隔着时间长河向老庄致敬或引为知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对写作的“互文性”也会有所感受,鉴赏能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

最主要的,儒、墨、道诸家的作品都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历久弥新,对当代仍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老庄思想中所蘊含的“尊重自然”的观念,与今天倡导的环境保护理念就相当契合。“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将人类置于宏大的天地间,将万物视为平等,则我们就不会为了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牺牲环境,对自然资源就不会竭泽而渔。这当然还属于“宏大叙事”,有刻意高调之嫌,从具体而微的角度,老庄思想也有许多足以取法和深思之处。

小学生入学之后,就从自然生长的环境进入了另一种秩序,要比学习成绩,要比谁守纪律,无论表现好坏,对孩子们的心理都有冲击作用。这时,听一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种看似奇怪的冷语,对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看待教育实则有清醒作用。虽然小学低年级不允许考试、排名等,但家长、老师和学生有意无意地看重学习成绩,学前班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教孩子学习小学课程,课外补习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类“争美”“争善”的一维价值观,让孩子们付出巨大的心理成本和健康代价,从长远来看,是否值得,真要发一大疑问。

老庄对“身外事”的关注,对超越于具体和现实之上的“道”的想象、探究和思辨,是传统文化中珍贵和闪亮的遗产,对今天的一些功利、短视和不合理的现象或许可起到矫正作用。《秋水》既是对知的境界的寓言,也是对“大道”的暗示,或可引导孩子追求更高目标;“五石之瓠”生动演绎了有用无用的辩证关系以及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或可对孩子有所启发;而对“道法自然”的体认,或可减少青少年熬夜作息不规律的有害现象;“以百姓心为心”或可让我们的孩子少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多一些“天下为公”的抱负与宏愿。“中国的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儒、道、佛,大体态势又呈现儒道互补的格局。”作为重要的中华文化源头,老庄的许多思想和当下有相通之处,可以达到“理解的继承”效果,而不仅仅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名言或教条。

老庄作品原文较为难懂,尤其是庄子,但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完全可以传达老庄思想。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庄子的寓言故事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虽然翻译可能无法传达原文独有的韵律美感或意境氛围,但寓意完全可以理解,让学生在有趣的寓言故事中,对庄子有初步感性的认知。

《老子》有不少优美平实的章句,可以熟读背诵。比如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引导学生诵读,同时让学生了解“无味乃是至味也”的深意。再如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些对于学生内在品性修养,很有教育意义。从这些篇章不仅可以学习老子的思辨方式,对语言之美也会有直观感受。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合适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学习老庄作品,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多方面的益处。

作者简介:兰州大学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猜你喜欢

老庄老子庄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谎言
智者老子
英勇不屈的“刘老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