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2021-05-25雨雷
雨雷
【摘 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我们的职业院校,应当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为核心,积极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实际出发,围绕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概述、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从而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 联合办学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6.037
一、理论概述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需要从业者具备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以高水平的职业水准,推动行业转型发展。优秀的工匠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会不断钻研生产工艺,提升技术水平,优化工艺流程,积累行业经验,在所从事的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
工匠精神包括了从业者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职业态度,在工作岗位中追求完美,不断突破自我,始终怀揣敬畏之心,一丝不苟地对待产品。同时,工匠精神还包括了尊师重道的时代内涵。无论是工业还是手工业都以授业解惑作为传承技能的重要形式,师傅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要培养徒弟务实、敬业、专注、细致的优良品质,徒弟应当具有感恩之心,树立敬业尊师的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的产品产量逐步提升,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与此同時,我国部分工业产品质量有待提升,其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需要积极提升自主创立水平,从低端的产品加工向高端的技术研发转变。这就需要我国重视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强化从业人员的工匠意识,促使从业者能够在从自身岗位中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努力寻找产品创新的方案。尤其是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从业者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就需要不断学习,突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以过硬的真才实学为基础,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卓越的劳动成果,从而积极适应当前市场的变化形势,引领大众的消费意识,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指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培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青木昌彦提出,他认为通过企业和学校两个主体共同参与办学管理,能够提升人才培育的效果,发挥各自的资源和人力优势,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我国学者魏云生认为,职业院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与市场接轨,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的人才技能标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要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模式。
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要为学校的人才培育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资源支持,学校要完善人才培育方案,以相互信任、资源共享为前提,推动人才培育的长远发展。校企合作要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学校要完善教学设计、育人方法、课程安排,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到联合办学工作中来。
二、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一)企业参与程度有待于提升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区在开展校企合作时,企业参与程度较低,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热情。部分企业往往存在一定的错误观念,会以学校的资质为重要依据,对参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同时,一些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没有充分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导致办学动力明显不足,培养行为流于形式,很难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实训体验。
(二)校企合作缺乏制度支撑
想要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事业,就需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国外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使得校企合作有了重要的保障。德国于20个世纪70年代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和学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签订相关合同,详细规定劳动时间、实训期限、劳动报酬等一系列内容。而我国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法律空缺,校企合作的开展缺乏法律的引导与约束,受人为影响的因素较大,这会加剧合作办学的不确定性,导致最近几年我国职业院校的校际合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由于校企合作在实训安排、劳动报酬等方面缺乏保障,导致学生积极性不足,容易出现消极怠工、责任心较低等问题,这也使合作育人工作困难重重。
(三)缺乏统筹全局的管理机构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校企合作办学应当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为基础,促进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积极与企业探讨人才培育的相关细则,明确学生实训的场所、时间和管理标准。由于很多职业院校没有建立统筹全局的职能机构,导致校企合作缺乏清晰的目标。学生在进入企业实训时,往往从事简单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能力提升,学校自身的权威地位也有所削弱。同时,由于学生身份特殊,企业在对待学生和正式员工时,往往存在管理方面的困境。在制定薪资标准、完善劳动合同方面缺乏经验指导,使学生的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学生在实训期间缺乏企业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监督,难以实现合作办学的预期目标。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分析
(一)完善人才培养策略,突出办学特色
职业院校要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首先,要以课程开发为主,要将课程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经济文化相融合,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保证自身办学的独特性。其次,学校要将优秀的职业文化充分融入到日常的学科教学管理中,要求学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等优秀品质。最后,学校要将企业文化贯彻进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与企业专家共同携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综合职业技能竞赛等,打破行业、专业的限制,实现跨领域的交流。
另外,学校要合理选择育人企业。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选择有信誉、有潜力的优秀企业进行联合办学。要与企业实现资源和能力的互补,营造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学校应当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寻求共赢的机制保障和利益驱动机制,做好完善的后期支持与服务工作,赢得企业的认可与青睐。
(二)制定基于工匠精神的专业课程
学校应当与企业共同研究,在顶岗实习、课程安排方面出台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企业要为学校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保证人才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制定专业课程制度时,企业与学校应当共同参与到方案探讨中来,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融入到学校课程建设中来,为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正确方向。职业院校要继续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立足于实际情况,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以企业的用人标准为参考,完善学校管理系统和学科安排模式,要不断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促使学生掌握先进的实践知识,具备匠人精神。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具备人才和资源优势,因此要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设备,让学生能够在实训期间了解各类先进的生产设备,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接触到高层次的行业人才,感受优秀职工的专业素养。学校要与企业进行师资的沟通交流,从工作经历出发,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之间的专业研讨,将先进的生产工艺、完善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突出复合型人才培育的根本目标,依托于完善的人才实训基地,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要健全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制度。要通过定岗实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流程中,反思知识、能力存在方面的不足,进而得到全方位的素质提升。顶岗实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当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培训环境,让学生能够珍惜宝贵的实训机会,充分体验不同岗位的职业特征,培养其对岗位工作的浓厚兴趣,主动夯实自身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学校要安排行政人员定期到企业进行巡回检查,要与企业进行沟通,调整顶岗实习的相关细则,让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能够重视联合办学工作,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导,保证实训情况真实有效。
(三)提升师资队伍力量
工匠精神要求教師要具备坚定的职业信仰,要以工匠的准则要求自我,与企业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就业现状接轨,向学生传递最前沿的行业科技成果。教师要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发挥“引进来”的政策优势,通过企业项目模拟,解决自身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学校要鼓励教师多参与企业技能学习,充分感受现代企业的工匠文化,从而提升技艺水平和人才培训经验。学校要定期推荐有资质的教师到国外院校和大型企业学习,了解发达国家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鼓励教师多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打造一支匠心独具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人才培育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完善教育考核方案
学校要积极转变教育管理理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案,要实现精细化、人性化、现代化的考核,围绕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道德、情感态度进行综合的评价。在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时,学校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情况,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实训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要促使学生以高标准要求自我,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工艺流程,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认真性、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四、结语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各行各业从业者不断追求。职业院校要在办学过程中探寻更加完善的人才培育方案,与企业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引入丰富的教学实训资源和行业专家,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平台,让学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提高职业素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大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学交替一体化协同育人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2021,20(03):60-64.
[2]蒋祎,李友节.现代学徒制试点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以苏州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56):94-98.
[3]闫长斌,杨建中,梁岩.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意识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土木工程类专业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6):152-160.
[4]钱闻明.基于行业标准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9(11):101-104.
[5]任雪园.扎根理论视域下工匠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与实践逻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