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的实践探索
2021-05-24邢颖
邢颖
【摘 要】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顺应社会发展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产学研”人才培养的一种深化和升华,职业教育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推动产教融合的路径更加多元。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校企联手打造“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职业培训”等多元合作模式,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精准对接共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精准育人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8.123
一、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概述
新时代的产教融合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直接关乎国家的经济转型升级与人才强国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产教融合引领高职院校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时代,企业和高职院校都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以行业协会及科研单位牵头,企业、职业院校参与,以专业为纽带,以契约形式构建的以促進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共同发展为目的多元化、开放型联合体。构建“准实体化”运作机制,围绕产业需求引领、实业发展指导,运行高效、规范,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目的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职业人”和“社会人”的两大主力源。
校企合作促使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对接企业的发展需求,实行专业人才校企共育、教学实施校企共议、教师团队校企共享、专业课程校企共设、实践基地校企共建,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进一步推进教育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加快推进行业职业教育优势资源的优化配置、高度整合及充分共享,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围绕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校企合作办学水平,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内涵与必要性
产教融合是在产学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基于“产”和“教”两者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指的是以企业、单位为代表,带动社会经济提升的相关单位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教”是指从事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所有相关活动。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融合”在一起,打破彼此的界限,融合成以产业发展为需求,校内学习、产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活动。在产教融合中,双方以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深度参与,形成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加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建立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培融合、双轨并进,构建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在运行机制、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突出各自特色,同时为企业进行在职培训,实现课程建设来源于企业、服务于企业。专业人才目标与产业需求对接、专业课程体系与岗位群技能对接两方面着手,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中高衔接、高本衔接、校企协同育人等项目为抓手,开展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集团产业链、岗位链和教学链深度融合。
三、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现状
1.校企融合不深入,企业、行业和产业相对被动。校企合作中双方存在融合程度不够深入的问题,职业教育通过人才培养展现出来的经济功能,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产业和职业教育并没有形成共生概念和良好沟通平台,在各层面的沟通上衔接并不融洽。产教深度融合要求企业和学校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根据实际所需提出意见双方参与生产和教学全过程,指导并给出合理评价。但现实执行中,企业并不能深度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人才培养模式停留在简单的学校出“人”,企业出“职位”,企业、高职之间在合作中没有参与感,也体现不了教育价值。
2.专业设置的认知和定位不精准,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不相适应。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产业所需人才进行无缝衔接。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存在的问题是综合实践技能差,熟练简单机械劳动,探究性不足,核心素养和创新力缺乏。高职生自我认同感较差,不能辩证看待自身的社会地位,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低,缺乏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不具备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意识和能力。另外,“专业拥挤”现象也颇为严重,跟风市场,某专业好就业就大量开设某专业,形成更为严重的“专业拥挤”和“专业断层”现象。职业院校对专业设置的认知定位不精准,不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实际进行特色化专业办学,而是以一时的市场需求为专业设置标准。
3.双师型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首先,在教师统计中出现了双师型教师挂名现象,学校的师资队伍介绍中有双师型教师,但是却从未给学生上过课,没有真正接触过学生。其次,双师型教师是需要有真材实料的,需要有产业实践经验,但是在双师型队伍中实践经验存在着部分的挂职锻炼,甚至有部分教师从未上过一线,只是接受过实践培训,属于名不副实的“双师型”。
四、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的实践探索
1.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打造对接平台,加大校企精准对接,提升企业积极性。一是成立由行业部门牵头,成立企业和院校参与的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政、行、企、校对接制度,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规划。二是建立产教融合共享平台,汇聚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各类供需信息,实现校企合作资源有效对接。三是建立质量评估机制,评估校企育人的融合度作为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的依据。四是加强监管,出台“校企深度融合精准育人管理规程”。
加大校企精准对接支持,一是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指导地方政府落实校企精准对接政策;对现代学徒制操作细则进行规范,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职责范畴。二是出台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成本分摊、所得利润分配等方面政策。三是加大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税收抵扣或减免比例,使企业依法享受更多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四是出台政策允许企业根据校企合作中所承担工作量,与学校一起合理分配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
2.产教深度融合精准育人培养模式——“四融合两共享”。为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不适应,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融合等问题,行业协会以契约为保证、以项目为纽带,明晰确立利益协调与共享机制,提出“四融合两分享”人才培養理念。依托行业平台强化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创新课程融合、设施融合、师资融合、文化融合,共享实习,就业与科技成果。落实课程融合、设施融合及文化融合的创新实施,打造“职业化”课程开发、“工学融合”实训、师资培养平台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四大”平台。企业与学院共享就业平台与科研成果,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问题,实现学校科研与企业成果应用的有效转化。
3.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学校与合作企业、行业协会三方深度融合,校企共建实训室、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构建“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校企精准对接、精准培养优秀毕业生,构建“三种渠道”培养三类人才,即基础技术管理骨干、行业紧缺技能型及创新创业三类人才。第一类是企业基层技术管理骨干,这类人才采用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模式。由校企双方“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定向就业”,签订三方联合培养协议及就业协议。第二类是行业紧缺型技能人才,这类人才采用“2+1”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第三类是创新创业型人才,这类人才采用双创培养模式。
4.推进订单培养,提升专业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探索校企冠名订单人才培养,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实训基地建议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利用校企资源对学生的知识、素质、技能和实践经验进行联合培养。与企业合作签订冠名订单班的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5.着重提升实践能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是重视录用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建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直接引进制度。二是严格落实教师企业实践相关制度,将其作为岗位晋升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三是给予接受教师参加实践的企业以相应优惠和补贴,为教师提供更多企业实践机会。四是出台政策鼓励有能力的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加强教师和企业的黏性。【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教育厅教改立项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大数据的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SJGLX634】
参考文献
[1]金志芳.“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07).
[2]胡洋.行业型职教集团视野下深化产教融合模式与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9(18).
[3]许文静.新时代职教集团产教融合精准育人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9).
[4]石佳.基于“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模式下的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