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器械消毒与清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防护措施分析

2021-05-12阿信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5期
关键词:清洗防护措施风险

阿信

【关键词】医疗器械消毒;清洗;风险;防护措施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1-2]。医疗器械为特殊商品,其清洗与消毒质量与人体健康存在直接影响,全球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均较为严格[3]。我国于2000年颁布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这一条例的实施,标志我国医疗器械的监管更为规范,随后于2002年颁布了《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一步促进与规范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4]。在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中,清洗与消毒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作用是控制医院感染。任何残留的无机物、有机物均会妨碍微生物和灭菌媒介的接触,例如血、脓、油污、蛋白质、黏液等。为预防院内感染,提高医疗器械的整体质量,必须要加强管理工作,有效规避医疗器械清洗与消毒过程中的风险。本研究以本院70件医疗器械为探究对象,分析医疗器械消毒与清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同时提出解决措施,有效保证医疗器械清洗与消毒质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70件医疗器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起止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对于全部医疗器械均实施风险与质控管理,对比管理前后情况。70件医疗器械中,血管钳有19件,手术钳有28件,持针钳有9件,手术剪有14件。

纳入标准:全部医疗器械均来自于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保证器械零件无损害、缺失情况。

排除标准:超出规定使用年限、零件缺损、应用故障等器械。

1.2 方法

實施风险管理前,本院医疗器械的清洗与消毒均严格按照《6857消毒和灭菌设备及器具》、《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器械》、《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进行,全部操作均以规定流程为标准[5]。

实施风险与质控管理后,本院以上述操作规范为标准,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洗与消毒,加强分析医疗器械清洗与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定期进行质控,随机抽取器械实施细菌检测,同时注意对于消毒室环境、消毒液等质量进行检测,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

(1)对比实施风险与质控管理前后医疗器械清洗与消毒的合格率,主要包括血管钳、手术钳、持针钳、手术剪;(2)统计管理前后不合格器械,针对不合格因素实施分析;(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2×2折因设计分析,定性资料应用率[n(%)]表示,采取χ2检验,以非参数对比组间差异,若P<0.05或者0.01时说明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医疗器械清洗与消毒合格率分析

经分析发现,管理后血管钳、手术钳、持针钳、手术剪的合格率明显较管理前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合格因素分析

对于本次不合格器械原因实施分析发现,管理前2件不合格器械的因素分别是清洗后器械再次污染、灭菌设备故障;对于管理9件不合格器械原因实施分析,发现不合格因素主要是医疗器械清洗不规范(1件)、医疗器械清洗后干燥程度不够(2件)、清洗后器械再次污染(2件)、包装材料透气性不强(1件)、灭菌物品装载不合理(1件)、灭菌设备故障(2件)。

2.3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

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了解度上约有35.71%不太了解,74.29%的人员清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定义,35.71%的人员认为没有部门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管理,见表2。

3 讨论

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均为重要措施,加强以上措施的管理力度,对预防和控制外源性感染具有重要作用[6]。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器械种类不断增加,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要求医生具备娴熟的操作技术,同时还要求为患者提供无菌的环境与器械。对于可重复利用的医疗器械,还应注意进行清洗与消毒,一旦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患者感染,对此,医院必须要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洗与消毒,进而保证医疗器械质量,降低感染风险[7]。

针对本次研究中70件医疗器械实施分析发现,风险管理后的医疗器械合格率明显高于管理前,造成不合格器械的因素主要是医疗器械清洗不规范、医疗器械清洗后干燥程度不够、清洗后器械再次污染、包装材料透气性不强、灭菌物品装载不合理、灭菌设备故障。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了解度上约有35.71%不太了解,74.29%的人员清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定义,35.71%的人员认为没有部门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管理。针对以上因素,研究提出以下管理措施。(1)强化培训:加强对于灭菌处理人员、清洗人员的培训,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岗前以及岗中培训,实施岗前培训时,注意详细介绍污染区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医疗器械清洗与消毒方式、消毒的应用、相关注意事项等。岗中培训过程中,注意明确工人作人员职责,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组织工作人员外出培训,进一步学习院外先进知识,促进本院医疗器械清洗与消毒质量提升。(2)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岗位,由专门人员负责器械的回收工作,适当增加医疗器械回收率[8],对于已经回收的器械,对于表面实施喷酶保湿处理,有效降低清洗的难度,合理安排医疗的回收与清晰,促进工作效率提高。(3)规范操作流程:对于医疗器械进行分类,根据器械类型明确清洗与消毒流程,降低清洁难度,应用高压水枪冲洗管腔[9-10]。

综上所述,影响医疗器械消毒与清洗质量的风险因素较多,为促进医疗器械清洗与消毒质量提高,需注意加强人员培训,规范器械清洗与消毒流程,同时做好无菌储存,全面保证医疗器械整体质量。

猜你喜欢

清洗防护措施风险
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措施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