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9年湿疹文献证候分布情况分析
2021-05-11黄智斌卢传坚老膺荣
刘 奇 郭 洁 黄智斌 卢传坚,3 老膺荣
1.广东省中医院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120;2.广东省中医院补土流派工作室,广东广州 510120;3.广东省中医证候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120
湿疹属中医学“湿疮”范围[1],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2]。皮疹具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3]。目前,辨证分型治疗是主流的中医治疗模式[4],因此对于湿疹辨证治疗,总结其证型分布具有重要意义[5]。有关湿疹证型分布的研究,有学者研究近五年的情况[6-8],但限于时间跨度较小,加之中医各个流派学术理念不同[9],证型阐释不同,难以统一。这些均使得湿疹中医证候分布缺乏统一性。故对以往所有湿疹中文证候类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归纳所有出现的证候,进行规范化处理,尤为重要。本研究查阅1990—2019 年发表的湿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湿疹证候分布频次,为规范化湿疹证候研究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查阅1990—2019 年所有湿疹相关文献——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1.2 检索方法
拟定相关检索词,包括——湿疹、湿疮、浸淫疮[10]、月蚀疮[11]、奶癣、旋耳疮、特应性皮炎、异位性皮炎、中医、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西医、证候、证型。中国知网共检索出中文文献2263 篇;CBM 数据库共检索出中文文献4655 篇;万方数据库共检索出中文文献8282 篇;合计检索文献15200 篇。
文献查漏,在15200 篇文献中,是否全部涵盖所有湿疹证候内容,需进行随机查漏检查。分别在3 个检索数据库中输入“湿疹证型”,进行主题检索[12],经检验,随机检索出的文献均包含在此15200 篇之内,故本研究纳入文献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文献缺失。
1.3 纳入标准
文献需湿疹证候分型明确,或含具体湿疹证候特征,如舌、脉、症等信息。纳入范围包含名家经验,病案报道,湿疹分型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等。
1.4 排除标准
①无证候文献;②综述类文献;③护理类文献;④重复见刊的文献。
1.5 分析方法
①通读所有文献摘要,初步筛选出合格文献,出现在不同数据库中的相同文献,仅纳入一篇;②针对所纳入的合格文献,精读内容摘要,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精简文献数据库;③对于纳入文献,逐篇阅读,再次筛选,优化文献数据库。
1.6 资料分析
①制定湿疹文献证候分类表。包含文献题目、出处、见刊日期、证候分型等内容。②将归纳整合后资料录入数据库[13],完善湿疹证候分类资料。③应用Excel 软件对数据库资料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归纳湿疹证候分布情况。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自然分布情况
在检出的15200 篇湿疹中医药文献中,剔除重复文献、无证候文献、护理类文献,得出剩余文献235 篇。经二次文献评定与筛选[14],剔除体质分型类文献、单一证型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等,最终筛选合格文献131 篇。对131 篇有关湿疹文献中证候进行统计——共计证型452 个。
2.2 规范后中医证候情况
鉴于部分证候虽名称各异,或部分证候名称不规范,但中医内涵类似,故根据中医理论并结合湿疹临床表现特征,参照GB/T1675·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15]、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6]、中医诊断学教材[17]等有关标准对疾病证候名称进行规范整理,将含义相同者进行合并处理,如湿热证、湿热下注证、湿热蕴积证合并为湿热浸淫证,脾虚证、脾虚失运证、脾虚湿盛证与脾虚湿郁证合并为脾虚湿蕴证等[18]。对于无法归类证型——如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肺卫不固脾肾二虚等证型,归入“其他证型”中,规范证候合并见表1。对于所有证候进行规范化处理。因其具体内容为研究者人工分类判断[19],因此需请专业人员对此分类进行可信度评估[20],故本研究所有数据均发给外院从事中医诊疗专家进行规范评估。经最终规范后,证候名称共13 个,分别为湿热浸淫证、阴虚血燥证、脾虚湿蕴证、风热蕴肤证、血热证、气滞血瘀证、心火炽盛证、湿毒证、气阴两伤证、血虚证、阳虚证、肝郁证、其他证型。文献筛选及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3 规范后证型频数分布情况
规范后的13 种证型中,依频次分布由多至少,分别为湿热浸淫证、阴虚血燥证、脾虚湿蕴证、风热蕴肤证、血热证、气滞血瘀证、心火炽盛证、湿毒证、气阴两伤证、血虚证、阳虚证、肝郁证、其他证型。见表2。
3 讨论
目前湿疹的中医证候辨识没有统一的标准,2016 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对湿疹的诊疗形成了专家共识[21],将湿疹辨证分型定为风热蕴肤证,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阴虚血燥证和其他证型。因专家共识为建立在各个专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目前尚未形成湿疹中医临床指南[22]。故本研究对近30 年湿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拟总结出湿疹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后续证候分布规律及规范研究提供数据依据。
表1 证候规范表
表2 湿疹452个中医证型规范后频数分布
本文献研究时间跨度大,文献量多,通览近30 年文献,因辨证方法、个人经验等不同,使得证候类型呈现多样化之局面,对于中医湿疹的证型研究,化繁为简、趋于规范化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23]。虽文献显示证候分类纷繁芜杂,但不外乎湿、热、燥、瘀、风、寒等病理因素,加之脏腑本身之虚实两端,故结合国家证候分类标准,便可框定规范证候类型。
本研究结果中湿疹证候分布前三位为湿热浸淫证、阴虚血燥证、脾虚湿蕴证。而湿疹(湿疮)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出现的常见证型为风热蕴肤证、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和阴虚血燥证[21],本研究与专家共识之证型契合。湿疹发病的根本原因为脾虚,湿邪贯穿发病始终。随着发病的不同阶段,各个病邪往往相互交杂,难以截然分开——如夹热、夹寒、夹瘀、夹燥,抑或几种病邪兼而有之。故本研究前三种证型基本涵盖了湿疹发病兼夹的各个因素。然而,在规范整理、近义合并过程中,虽经外院专家进行评估,难免受研究者个人经验所限,造成归入误差[24],但整理出湿疹证候名称规范,形成地区行业标准[25],则是当今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