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在改善中青年人群安宁疗护认知现状中的应用
2021-05-10魏君帆尹卜冉周莹莹辛晓龙康佳迅
魏君帆,尹卜冉,周莹莹,辛晓龙,康佳迅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安宁疗护又称临终关怀,由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等人员组成专业团队,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等照护,其目的是减轻患者疼痛,使其获得尊严和安定,从而提高患者的死亡质量[1]。安宁疗护的推广有利于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对于我国医疗资源分配趋向合理化具有重大意义[2]。自安宁疗护传入我国以来,由于受到我国避讳死亡的传统文化[3]、专业人员数量及能力的缺乏[4]、社会支持力度低[5]等因素影响,其发展较慢。现阶段我国安宁疗护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老年人群,然而推广安宁疗护观念既要考虑当下即将面对死亡的老年人群,也要顾及将要步入老年阶段的青、中年人群。并且青、中年人群基数大,整体受教育情况较好,可塑性也较强,应该成为安宁疗护宣传的重要对象[6]。国外已有相关研究证实,远程线上安宁疗护知识教育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7-8]。我国多项研究表明微信公众平台在医疗与护理的诸多方面应用效果良好[9-11]。这些研究结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致力于适应我国当下信息时代的大环境,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普及安宁疗护观念,以期提高公众对于安宁疗护的接受度,为我国临终关怀的普及与探索安宁疗护的本土化宣教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城市和农村18~60 岁青中年人群,采取便利抽样方法。纳入标准:(1)无严重身心疾病或临终状态;(2)认知正常;(3)具有便利上网条件,可熟练使用微信;(4)自愿参与该研究。排除标准:(1)近期一个月内身边有亲近的人离世或正在照顾重病患者;(2)近期正在接受其他安宁疗护宣教或进行相关课程学习。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1)一般资料问卷:此问卷为自设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职业、是否听说过安宁疗护等。
(2)安宁疗护知识问卷:该调查问卷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书籍的基础上由课程组博导和博士生自行编制,经预调查设计、修订而成,并经三级甲等医院专家审查、统计学检验。问卷结构效度为0.828,重测信度为0.982。安宁疗护知识问卷主要涉及安宁疗护的定义、服务对象和治疗原则等。
研究干预效果时,计算问卷得分。使用Likert 5 级计分法,“非常不同意”记1 分,“不同意”记2 分,“不确定”记3 分,“同意”记4 分,“非常同意”记5 分,第4、10 题反向计分,其余题目正向计分。
分析安宁疗护认知现状时,计算题目正确率。除第4、10题,其他题目记“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为“回答错误”,“不确定”记为“不知道”,“同意”和“非常同意”记为“回答正确”。第4、10 题记“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为“回答正确”,“不确定”记为“不知道”,“同意”和“非常同意”记为“回答错误”。
(3)安宁疗护个人意愿问卷:该调查问卷由课程组博导和博士生自行编制,经预调查设计、修订而成。问卷内容涉及临终期病情告知、治疗方式、愿望满足、人生回顾、死亡讨论、心理支持、活动参与等方面的个人意愿。每个条目有“不同意”“不确定”“同意”3 个答案可选。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仅用于了解人们临终期的个人意愿。
(4)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DAP-R):该量表共32 项条目,被分为死亡恐惧维度(条目1、2、7、18、20、21、32)、死亡逃避维度(条目3、10、12、19、26)、自然接受维度(条目6、14、17、24、30)、趋近接受维度(条目4、8、13、15、16、22、25、27、28、31)、逃离接受维度(条目5、9、11、23、29)5 个维度,采用Likert5 级计分法,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每个条目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依次计为1、2、3、4、5 分,得分越高说明其死亡态度越趋向此维度。
1.2.2 干预方法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安宁疗护相关推文。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安宁疗护推广小组,由研究人员和从事安宁疗护研究的课题组专家组成。(2)研究人员负责群成员微信的加入、使用及信息接收方法指导。(3)由专家确定微信推文的主题,研究人员寻找相关素材,并进行推文编写。(4)研究人员根据专家建议对推文进行修改,最终确认推文具体内容。推文内容配图片或视频,力求通俗、贴近实际,每周推送1~3 次。(5)由研究人员收集相关问题,分析汇总后交予专家进行解答。
1.2.3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在学校和社区采用方便抽样选取法选取研究对象,利用问卷星进行调查的同时让对方扫码关注公众号并加入微信群。第二次调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使用问卷星进行。为保护参与者隐私,调查问卷的填写均采取匿名方式,向参与者承诺该问卷填写仅用于调查研究,不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取得其信任和理解。
1.2.4 统计方法(1)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双人录入。
(2)对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安宁疗护认知的干预效果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死亡态度的干预效果采用t 检验。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124 名调查者中,年龄:18~57 岁,平均年龄为(32.34±12.64)岁;性别:男66 名(53.2%),女58 名(46.8%);未婚57 名(46.0%),已婚/再婚65 名(52.4%),离婚2 名(1.6%);文化程度:未上过学3 名(2.4%),小学2 名(1.6%),初中14 名(11.3%),高中或中专29 名(23.4%),本科74 名(59.7%),研究生2 名(1.6%);工作状况:离职4 名(3.2%),在职48 名(38.7%),退休7 名(5.6%),务农7 名(5.6%),学生55 名(44.4%),其他3名(2.4%);职位类型:管理者8 名(6.5%),技术人员14 名(11.3%),一般职员22 名(17.7%),服务人员6 名(4.8%),个体户8 名(6.5%),非农产业人员1 名(0.8%),非农业劳动者2 名(1.2%),农业劳动者7 名(5.6%),学生55 名(44.4%),其他1 名(0.8%);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 元13 名(10.5%),1 000~3 000元45 名(36.3%),>3 000~5 000 元45 名(36.3%),>5 000 元21 名(16.9%)。
2.2 中青年人群安宁疗护认知、个人意愿、死亡态度现状
2.2.1 中青年人群的安宁疗护认知现状 在本次调查的124 人中,听说过安宁疗护的占58.1%,未听说过的占41.9%。在这些人中,首先通过电视节目、电台广播、QQ、微信、网络途径了解的最多,比例为67.8%;其次是通过医护人员了解,占27.4%;再者是16.9%通过报纸或杂志了解;此外还有7.3%的人通过课堂或书籍等其他方式了解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知识问卷结果显示,正确率最低的两个条目分别是:条目4“安宁疗护意味着放弃治疗”,条目10“只有在医院才能得到安宁疗护”,详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对安宁疗护的认知现状[n(%)]
2.2.2 安宁疗护个人意愿现状 在本次调查的124 人中,75.8%的人选择亲人作为其临终期照顾者,16.9%的人选择医务人员,1.6%的选择朋友,另外有5.6%的人认为应该由保姆等其他人员照顾。关于接受安宁疗护的地点选择,愿意在家接受照护的人最多,占69.4%;选择地方医院的人最少,占12.9%(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安宁疗护个人意愿现状[n(%)]
2.2.3 中青年人群死亡态度现状 在本次调查中,124 名调查对象死亡态度问卷总分为(89.19±16.43)分,详见表3。
表3 调查对象死亡态度现状
2.3 干预前后安宁疗护认知、死亡态度比较
本研究对干预前后安宁疗护知识问卷得分、DAP-R 量表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前安宁疗护知识问卷得分Kolmogorov-Smirnov Z=1.393,P=0.041,不符合正态分布,干预后Kolmogorov-Smirnov Z=1.105,P=0.174,符合正态分布;干预前DAP-R 量表得分Kolmogorov-Smirnov Z=1.319,P=0.062,干预后Kolmogorov-Smirnov Z=1.286,P=0.073,均符合正态分布。
将干预前后安宁疗护知识问卷得分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干预前后DAP-R 量表得分采用t 检验,P=0.766,说明干预前后公众死亡态度无显著变化(见表4)。
表4 调查对象干预前后安宁疗护认知问卷、DAP-R 量表得分比较(±s,分)
表4 调查对象干预前后安宁疗护认知问卷、DAP-R 量表得分比较(±s,分)
干预前t/Z 值P 值安宁疗护知识问卷DAP-R 量表51.73±9.23 89.19±16.43干预后58.62±7.51 89.12±16.29-9.557 0.298 0.000 0.766
3 讨论
3.1 安宁疗护认知现状及对策
在本次调查中,中青年人群安宁疗护知晓率较低,听说过安宁疗护的人仅占58.1%,这一数据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类似[12-13]。这提示我国公众安宁疗护知晓率近年来改观不大,说明我国安宁疗护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安宁疗护意识尚未养成。在安宁疗护知识问卷中,题目“安宁疗护意味着放弃治疗”和“只有在医院才能得到安宁疗护”正确率显著低于其他题目,这说明中青年人群对安宁疗护的认识存有偏差。这可能是目前安宁疗护被公众接受较慢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安宁疗护个人意愿调查中,选择“希望在家接受安宁疗护”的人数最多,而79.8%的被调查者存在“只有在医院才能得到安宁疗护”的错误认知,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冲突,这可能是导致安宁疗护接受度较低的另一原因。
由此提示,国家应发动多学科、多部门,加强对安宁疗护的推广及知识教育,消除公众对于安宁疗护的误解。在唐争艳等[14]的调查中发现,居民安宁疗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其次是网络媒体;本次调查发现网络媒体是首要来源,医护人员居于其次。这说明近年来网络发展迅速,智能手机普及,公众安宁疗护认知的主要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安宁疗护宣教提供了基础。由此建议进一步深化医护人员的安宁疗护教育[15],加强媒体对于安宁疗护推广的正向作用。
在本次调查中,愿意在家中接受临终期安宁疗护的人占比最高;如果到了临终期,希望被家人照顾的人占比最高。该结果显示出家庭支持对于临终患者的重要性,由此提示我们应推进社区安宁疗护建设[15]和家庭病房建设[16]。已有研究[17]证实为患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较好,因此我们建议尝试为患者提供居家护理及借助移动医疗技术[18]促进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发展。80.6%的人希望尽可能多的参加家庭活动,由此建议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9]。74.2%的人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因此建议临床工作可以尝试通过多途径在合适的情况下告知患者真实情况,并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66.9%的人希望自己决定如何治疗,这提示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家属替患者做主的情况,提倡尊重患者的自我选择。66.9%的人希望不做无意义的抢救,因此我们可进一步加强生前预嘱的推广,这与孙泽远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72.6%的人希望有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指导,这提示我们应该加强患者临终期的心理支持。79.8%的人希望与亲朋好友认真告别,这提示我们可以依据患者意愿举行告别仪式。
3.2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的效果
3.2.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安宁疗护宣教可提高公众安宁疗护认知 在本次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安宁疗护知识宣教中,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其效果良好。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这种方式有以下优点:(1)受众时间更为自由,阅读高质量有趣味性的推文被他们看作是在闲暇之余的一种放松方式。(2)微信群的建立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变被动的知识灌注为主动的思考与学习。(3)由于受传统生死观影响及死亡教育缺失,面对面交流可能会引起受众心理上的不适和抵触。基于微信公众平台非面对面式安宁疗护宣教可以应用文字、案例、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进行导入,使其更容易被受众接受。(4)建立了受教者与宣教者之间方便、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随时、动态关注受教者存在的疑惑并及时给予解答。
3.2.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安宁疗护宣教对中青年人群死亡态度的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前后青中年人群死亡态度变化不大,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如下:(1)干预时间较短,还未形成态度或信念上的改变。知识可以直接获取,而信念和态度上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2)传播的感染力不够。可能因为微信推文更多侧重于对客观现状的描述,缺少能激发受教育者情感表达和渲染的内容。因此,我们建议开展符合实际、体系健全、逻辑严密的专业死亡教育课程,为公众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安宁疗护在我国的推广,增强公众的生命意义感,使公众能够理性看待死亡。
3.2.3 微信公众平台的局限性及其应用前景 本次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未能有效根据受众本身的阅读习惯及喜好进行大数据统计及专项推送。如果能够进行技术完善及使用调试,效果可能会更佳。(2)由于我们需要解释本研究,自愿参与者才可纳入研究对象,这导致部分对于安宁疗护及死亡极其抵触而不愿意参与的人未被纳入本研究。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本次调查对象比实际中青年人群安宁疗护认知、个人意愿及死亡态度状况积极。
本次研究证实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教的效果较好,其操作简便、受众广,可以实现一对多的高效宣教,以适应我国医护人员数量短缺、工作繁忙的现状,能够有效调动广大网络媒体力量,有利于安宁疗护观念的普及。并且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安宁疗护宣教方式可以进一步得到完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