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授课+ 工作坊+ 临床实践培训模式在伤口治疗师培训中的应用
2021-05-10谢肖霞
谢肖霞,舒 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血管性溃疡、术后伤口、放射性伤口等慢性伤口患者日益增多,各种意外、突发事件导致的创伤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对伤口治疗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研究表明,伤口治疗师作为伤口管理的高级专业人员,在提高伤口管理效果、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伤口治疗师,提高其对现代伤口治疗理论及各类伤口评估、处理、评价等技巧的认知及运用能力,具备独立处理各类疑难伤口能力,并能带动、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伤口治疗整体水平,我院与欧洲伤口管理协会(EWMA)联合成立了国际伤口治疗师培训学校,设计以伤口治疗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采取小班授课+工作坊+临床实践培训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8 年7 月至2019 年8 月选择全国各地参加伤口治疗师培训学员74 名,其中第1 期(培训时间2018 年7—8 月)学员28 名,第2 期(培训时间2019 年2—4 月)学员28 名,第3 期(培训时间2019 年7—8 月)学员18 名。年龄24~49 岁,平均(33.85±5.97)岁;工作年限1~29 年,平均(12.31±6.57)年。其余基本资料见表1。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学员年龄24~49 岁;(2)工作单位为二级及以上医院;(3)初级及以上职称;(4)临床医务工作者。排除标准:(1)不能及时参加该期培训者;(2)非医务工作者。
1.3 方法
1.3.1 组建伤口治疗师教师团队 首次培训前,邀请国内业界专业人士组建多学科教师团队,分配理论授课及工作坊、临床实践指导任务。教师团队共50 人,包括烧伤慢创教授专家13名,内分泌科教授1 名,胃肠外科教授1 名,血管外科教授1名,康复科教授2 名,康复科护士1 名,内分泌科护士1 名,伤口/造口治疗师或专科护士30 名。
表1 74 名学员的基本资料
1.3.2 培训方式 培训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两部分。采用小班授课+工作坊+临床实践培训模式,理论授课2 周,临床实践6 周(每周五返校参加工作坊活动)。
(1)小班授课:在理论授课前,对全体学员进行伤口理论知识摸底考试。理论课程由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讲授,内容涉及伤口基础知识、临床营养与伤口愈合、伤口评估、常用伤口处理技术、伤口各论(压力性损伤、糖尿病足、下肢血管性溃疡、术后伤口等)、综合治疗、伤口护理进展、伤口个案收集、现代敷料的选择与应用、临床科研及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
(2)工作坊:教师进行理论授课和操作示范,讲解操作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对操作重点和难点教师手把手教,要求学员独立规范完成操作。学员在练习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解答并点评学员的操作。工作坊训练内容包括利用伤口模型进行伤口换药、伤口清创、伤口包扎、伤口负压,下肢动静脉溃疡的护理及压力疗法,伤口护理产品展示及使用方法等。
(3)临床实践:与具备临床教学资格的10 家三级甲等医院取得合作,作为伤口治疗师的临床教学培训基地,由资深伤口治疗专科医师及专科护士负责临床带教工作。学员需轮转2 个临床教学培训基地,每个基地轮训3 周,共6 周。
1.3.3 考核方法 主要从课程理论考试、伤口个案书写与报告、现代敷料的品种与特性手册制作及理论考核、伤口个案讨论参与情况、培训出勤情况等方面对学员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学员理论考试及临床实践报告成绩必须都达到及格水平以上。
1.4 效果评价
(1)比较培训前后学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正式上课前对所有学员进行伤口造口理论考试,理论学习结束后再次对学员进行伤口造口理论考试,比较培训前后学员对伤口造口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培训前后由临床带教教师对学员进行操作技能考核。
(2)比较培训前后学员临床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前后由临床带教教师依据实践考核标准对学员进行临床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考核与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学员培训前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和临床综合能力评分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员培训前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见表2)
表2 学员培训前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2 学员培训前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阶段 理论知识75.26±6.82 81.57±5.31-6.733 0.000 n培训前培训后74 74 t 值P 值操作技能76.29±6.17 83.15±3.91-8.079 0.000
2.2 培训前后学员临床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培训前后学员临床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3 培训前后学员临床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评分比较(±s,分)
阶段 团队协作能力78.39±4.87 88.61±3.98-13.969 0.000培训前培训后74 74 t 值P 值n 临床实践能力75.20±6.47 85.18±3.71-11.499 0.000临床思维能力74.39±5.04 85.97±4.27-15.091 0.000
3 讨论
3.1 小班授课+工作坊+临床实践培训模式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效果
小班授课人数控制在30 人左右[2],由于学员相对较少,教师在课堂上能更好地与学员交流,鼓励学员深入思考,对学员的疑问能及时详细地进行解答,使学员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3]。小班授课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更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员,了解学员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时获取教学效果反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5]。本研究中3 期学员均来自临床一线,有一定的医学基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旁征博引,多引入临床案例,使学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提升临床思维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顾佳慧[6]认为小班教学有利于医学生的培养。本研究显示,74 名学员培训后理论知识考试成绩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班授课+工作坊+临床实践培训模式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3.2 小班授课+工作坊+临床实践培训模式有利于提高学员的操作能力
工作坊是一种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先由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和讲解,然后由学员动手练习,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员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并且保证每个学员都能进行实践操作,提升整体培训效果[7-8]。利用工作坊,教师针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理论授课和操作示范,学员动手练习,教师对学员进行系统、规范、全程指导和强化训练,及时发现学员在训练过程中的错误并纠正,指出该操作项目的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工作坊培训模式注重学员的参与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确保学员掌握操作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有效提高学员的操作能力。从表2 可以看出,74名学员培训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班授课+工作坊+临床实践培训模式有利于提高学员的操作能力。
3.3 小班授课+工作坊+临床实践培训模式有利于提高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实习是学员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9]。本组学员临床实践6 周,轮转2 个临床教学培训基地,从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类型的伤口,同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准备1 个临床个案进行分享。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教师将学员带到各专科病房,将临床典型案例呈现给学员,同时讲解不同案例的伤口护理重点和难点,指导学员规范进行伤口护理。同时,学员通过收集病例,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伤口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经过,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不同治疗手段的优缺点,最终选择合适的伤口治疗方案。在充分进行技能训练的前提下,教师亲自指点每个学员,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要求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个案汇报,由全体学员共同对个案护理进行讨论,教师进行最终点评,以促进学员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夯实理论基础[10-12]。从表3 可以看出,74 名学员培训后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班授课+工作坊+临床实践培训模式有利于提高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最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