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班就读儿童校园欺凌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1-05-07吕玲霄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随班残疾同伴

吕玲霄,刘 欣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一、背景

融合教育主要是根据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创设合适的教学活动,为各类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做长期、中期及短期计划,并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灵活组合成各种融合形态,使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在活动中受益[1]。随班就读是我国融合教育的模式。1986 年开始,我国实行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大量特殊学生进入普通班级上课。在普通学校中,随班就读的学生主要的同伴交往对象是普通学生[2]。由于其自身缺陷和同伴、教师对其不正确的认识与态度等原因,他们在交往过程中难免面临层层挑战。校园欺凌则为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欺凌是一种消极的故意行为,目的是对一个或多个较弱势、无法自卫的学生造成身体和/或心理伤害。这些消极行为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3]。Smith 等认为欺凌行为是一组以重复和权力不平衡为特征的攻击行为[4]。欺凌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接欺凌,包括身体攻击,如拳打脚踢、扇耳光或令人尴尬的言论或行为;二是间接欺凌,也称社会攻击。间接欺负者利用传播流言蜚语、拒绝与受害者交往、欺负希望与受害者交往的人、批评受害者的衣着或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标志等手段迫使受害者陷入社会孤立[5]。

本研究旨在梳理国内外特殊儿童校园欺凌的相关文献,对校园欺凌现状、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进行整理与分析,以期为改善我国随班就读儿童的校园欺凌现状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本文检索的时间段2000-2019 年,关键词英文为“Bullying”“Special children”和“Disability”,中文为“特殊欺凌”“融合教育欺凌”和“残疾欺凌”,筛选标准为:(1)研究对象为残疾人群;(2)明确提到欺凌问题,最终获得了20 篇符合标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其中英文文献16 篇[5-20],中文文献4 篇[21-24]。

主要采用软件 NVivo 11.0(以下统称NVivo)版本,通过创建项目、导入资料、建立节点、节点编码以及资料分析等步骤,帮助研究者分析特殊儿童校园欺凌原因、现状、干预策略等资料。在研究分析中引入

“材料来源数”和“参考点数”,用来表示在某一节点下编码的数量。“材料来源数”表示提及到该内容的材料数量,“参考点数”表示提及到该内容的总次数(一篇材料可能多次提及某一内容)。编码次数越多,表示该内容所占的比例越高。见表1。

表1 一级节点编码汇总表

三、特殊儿童校园欺凌现状

2008 年研究发现:60%的残疾学生报告曾受到欺凌,而普通学生中这一比例仅为25%。Wall 等报告称,美国只进行了10 项关于欺凌和发育性残疾的研究,但都发现残疾儿童成为欺凌受害者的可能性是非残疾儿童的两到三倍。2009 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儿童权益倡导组织对近400 名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发现88%的自闭症儿童在学校受到过欺凌[7]。Didden[14]、Kloosterman、Zeedyk、Brendan[6]等发现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和发育障碍学生都遭受了校园欺凌。

通过选择功能区“探索”菜单下的“层级图表”选项,选择指定节点“受欺凌儿童障碍类型”绘制出扇形面积图。扇形面积越大说明节点数越多。已有研究材料中,遭受欺凌的特殊儿童障碍类型多样,说明各类特殊儿童被卷入校园欺凌,其中,自闭症所占面积最大,说明其欺凌情况较严重。其次是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几类儿童受欺凌情况较其他障碍类型程度偏高。

四、特殊儿童遭受欺凌的相关因素

图1 受欺凌儿童障碍类型环状层次图

受欺凌原因多种多样,通过整理分析,主要分为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外界因素包括同伴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和父母因素。通过选择NVivo 功能区“探索”菜单下的“层级图表”选项,选择指定节点“受欺凌因素”绘制出矩形式树状结构图。方形面积越大说明节点数越多。自身因素所占方形面积超过50%,说明这是特殊儿童遭受欺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依次为同伴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和父母因素。

(一)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使特殊儿童遭受欺凌风险的最主要因素。综合来看,这些因素包括自身残疾与缺陷情况、社交与友谊、自身属性、感知欺凌情况和执行功能五个方面。(1)自身残疾与缺陷情况。自身残疾与缺陷使得他们更易卷入校园欺凌。当有明显的身体残疾时,更易成为受害者[5]。各方面的差异和共病障碍(如LD-ADHD,ASD-ADHD[6])都让他们更易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标。(2)社交能力与社会地位。社交技能的缺乏[7]、对他人的消极感受[8]、更少的友谊关系和更差的社会能力[6]、更低的社会地位都是欺凌的重要风险因素。(3)自身属性。教育背景、失聪程度、失聪年龄、家庭背景、种族的差异和共病障碍等均可能造成欺凌发生率增加,并对学校环境造成消极影响[16]。(4)感知欺凌情况。特殊儿童可能无法正确感知欺凌的发生[10]。认知移情与心理理论等能力的不足会使其面临高欺凌风险[11]。(5)执行功能。执行功能(EF)高低与受欺凌之间也存在显著关系。EF 越高,受欺凌越少[12]。

(二)外界因素

本研究整理出的外界因素包括同伴因素、学校因素、父母因素和教师因素。对外界因素绘制层级图表,得到受欺凌外界因素矩形式树状结构图。同伴因素所占方形面积最大,说明同伴因素与特殊儿童遭受欺凌最密切相关,其次是学校、教师和父母因素。

1.同伴因素。主要包括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态度与认知、频繁的同伴交往。(1)对特殊学生的态度与认知。普通学生更倾向于同那些成绩优异、聪明的学生相处。他们没有正确认识与了解特殊学生,认为他们是“奇怪的”、“愚蠢的”,较不愿意和残疾学生一同游戏[13]。特殊学生缺乏保护性的同伴关系是他们更易受欺凌的一个原因[25]。那些实施欺凌的学生,可能是被同学和老师都认为非常受欢迎的领导者。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巩固与展示他们的社会优势,提高他们在同龄人中的地位[8]。当欺凌发生时,作为旁观者的学生由于恐惧、看热闹等心理,可能不会出手制止,不会向成人报告,甚至加入欺凌实施者行列。(2)频繁的同伴交往。随班就读在普通班级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拥有更多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与经历。但这样的机会对特殊学生来说可能进一步加剧欺凌[14]。而特殊儿童被同伴欺凌这一负面经历可能加剧欺凌情况。

2.学校因素。包括三种:(1)学校氛围。多项已有研究得到的结果均认为残疾学生的校园安全未获得充分保障[23]。负面的学校氛围是成为欺凌受害者的重要背景风险因素[29]。(2)学校工作人员识别与干预情况。学校工作人员很有可能也没有察觉到欺凌的发生,干预力度有限。已有研究显示,儿童报告受害遭遇时,学校人员几乎没有干预[15],或者问题未得到解决[16]。(3)教育安置形式。与特殊学校相比,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中面临更高的校园欺凌风险[6][9]。由于主流教育机构中特殊儿童比正常同龄人更易受到关注,成为其他有恃强凌弱倾向儿童的攻击目标[11]。

3.教师因素。主要包括两种:(1)对欺凌的识别及干预情况。教师意识是一个重要因素[16],但教师很可能不知道特殊学生遭受欺凌,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在场时发生了欺凌。此外,教师对欺凌的干预不够,只干预了18%的欺凌事件[17]。即使欺凌在教师眼前发生了,教师也可能不知道如何有效干预,或者归为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恶作剧”等。(2)师生关系。不少普校教师认为特殊儿童不该到普校读书,会带来不安全因素,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22]。教师对特殊儿童的不正确认识与漠不关心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同伴对特殊儿童的态度,造成欺凌的发生。

4.家庭因素。包括家庭背景与教育方式等四种:(1)家庭背景与教育方式。父母文化程度不足、对子女教育放任不理、家庭暴为、离异是导致随班就读学生同伴关系发展不良的主要家庭因素[22]。(2)父母依恋。父母的依恋质量低下可以预测欺凌和受害,且对母亲的安全依恋模式会降低欺凌发生的可能性[18]。(3)父母识别和干预欺凌情况。特殊学生在学校遭受欺凌,家长却不一定知情。孩子由于恐惧等原因选择沉默。即使因为欺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学业失败,家长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孩子遭受了欺凌。甚至有些家长知道了却不采取措施,加剧了学生的负面情绪与心理。(4)亲子关系与沟通。特殊儿童可能无法像普通儿童一样对父母的行为做出实时恰当的反应,长此以往,导致部分父母产生消极心理,减少沟通与交流。交流的缺失可能使特殊儿童默默承受欺凌。父母失望、放任的态度,消极的亲子关系也会让特殊儿童更易遭受欺凌。

五、随班就读学生校园欺凌干预对策的思考与建议

综合干预策略应聚焦于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父母支持、学校支持、教师支持、同伴支持、政府支持、法律支持这几个方面。

(一)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

1.教学特殊儿童欺凌相关知识与提升社交技能。必要时可建立一个欺凌知识库,包括:(1)让其理解什么是攻击性行为,以及如何识别身体、情感和网络欺凌;(2)教授识别欺凌和练习应对策略,确保学生在欺凌情境下的安全;(3)学会和知道何时向成年人寻求帮助,何时离开,以及如何在情感和身体上保持安全等。同时提升特殊儿童的社交技能,为他们提供社会技能指导,发展策略和技能(如PEERS[19]等)。

2.合理利用个别化教育计划(IEP)。IEP在预防欺凌计划中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包括家长在内的IEP 小组确定能写入IEP 的策略,以帮助制止欺凌行为。适时让孩子参与决策过程可能会有帮助。

3.编制专用测量工具,进行评估。需要更广泛地使用经过验证的、广泛适用的评估量表来评估欺凌行为。Fink 等指出,虽然残疾学生校园欺凌问题已获得较高重视,但现阶段缺乏为其设计与编制的专用测量工具[20]。编制与选择合适的欺凌行为量表是必要的,这样才能通过评估结果及时对症下药。

4.进行早期干预。Leff 等认为,在学前和小学实施早期干预项目很重要,教会学生尊重、愤怒管理技能和亲社会行为[26],有助于预防校园欺凌,这些项目我国还非常缺乏。

5.增进与特殊儿童的沟通。及时了解欺凌情况及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缺陷与差异,克服自卑心理,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早日融入班级。

(二)父母支持

1.了解、关心与支持孩子。家长应时刻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帮助。主动了解欺凌相关的知识,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校园欺凌情况。向他人尤其是同伴们解释孩子的情况,让他们正确认识与了解孩子。在学校里和老师、学校工作人员经常联系,为孩子和家人创造“盟友”。

2.帮助孩子解决欺凌问题。安抚孩子情绪,了解事件始末,提供合理的解决策略。及时向老师和学校反映情况,商量合理改善和解决的方法。若没有得到解决,可联系家长中心或向相关组织寻求帮助。还可以与其他特殊学生的家长联系,互相交流与支持,一起向学校和当地政府就反欺凌提出建议。

(三)学校支持

1.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Zablotsky[27]和Rose[28]等都认为学校环境是特殊儿童免受欺凌的重要因素。学校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安全,因为他们有“安全的权利”。应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保障随班就读学生的安全,制定有关特殊儿童保障的学校规整制度。安排工作人员或教师,积极监督所有学校场地(包括教室、操场和走廊等)的学生行为。而且学校要确保安全报告欺凌的途径,切实改善和解决校园欺凌。

2.高度重视校园欺凌,开展反欺凌计划与项目。学校管理者应重视校园欺凌,这是改善校园欺凌的关键[12]。Waasdorp 等提出的全校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的有效性已得到证明[25]。学校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反欺凌计划和项目是对预防和干预欺凌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3.重视资源教室作用,提供预备环境。建立资源教室,并给予资源老师支持是减少欺凌的重要内容。随着融合教育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配置了资源教室。但多数资源教室被闲置,或拿来用作其他用途。卷入校园欺凌的特殊学生,在此处的心理辅导显得至关重要。还可以给特殊儿童提供预备环境,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学习以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22]。

4.开通培训渠道,优化专业队伍。开展系统培训计划很重要,包括培训学校专业人员欺凌相关知识,并教学识别欺凌行为和有效干预[27]。加强校内人员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加强与校外专家的联系,为反欺凌工作提供指导。加强家校合作,对监测与干预欺凌情况具有重大作用。

(四)教师支持

1.转变态度,正确对待特殊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态度,接纳与尊重、正确对待特殊学生。教师可以积极讨论儿童的特殊性和困难,同时对随班就读学生表达同情,尊重和喜爱。通过积极地教导同伴正确认识与了解特殊学生,教师促进班级包容性。

2.掌握专业知识,及时识别和干预欺凌。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有关特教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掌握欺凌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和干预欺凌。

(五)同伴支持

向普通学生教学欺凌相关知识,唤起他们的同理心与责任心,监督与制止欺凌现象的发生。学生比成年人更有可能看到他们的同龄人发生了什么,同龄人的影响力是强大的。研究表明超过55%的恃强凌弱行为会在同伴的干预下停止[7]。同伴扮演的角色是重要的。Kasari 等发现同伴介导下自闭症学生发展得更好[29]。因此要鼓励与引导普通学生正确认识与了解特殊学生,主动接近特殊学生,包容差异,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与友谊。并帮助特殊学生学习社交技巧与合理的沟通方式,使其真正融入班级之中。

(六)政府支持

1.建立国家欺凌资源中心。美国为残疾儿童家庭提供服务的全国性家长中心PACER Center 在2006 年创建了国家欺凌预防中心,为所有儿童和其他人提供免费资源是通过“小学生方面”“中学生方面”“学校、家长和社区方面”三个网站。同样,我国也可以参考借鉴这一做法。当校园欺凌发生时,教师家长等可能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解决方法。在线资源显得极为重要。

2.宣传与倡导反欺凌相关知识。PACER Center 还创立了国家预防欺凌月,旨在提高人们对欺凌如何影响儿童的认识。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这一做法,并向人们宣传欺凌的知识与危害以及干预策略,提高大众意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做到了全民参与反欺凌,才能切实解决校园欺凌。

(七)法律支持

增强家长、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有关欺凌的法律,切实保护随班就读学生的合法权益。如果欺凌的发生是基于特殊学生的残疾与缺陷,可能会侵犯学生的法律权利。美国的联邦法律禁止在教育项目和活动中基于种族、肤色、国籍、性别、性别或残疾的歧视,包括骚扰。《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条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

猜你喜欢

随班残疾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研究综述
寻找失散的同伴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落地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
采取更多措施,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