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研究综述
2018-05-21邹慧玲
邹慧玲
一、我国随班就读发展历程
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在我国本土化的一个体现,最初旨在提升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实现教育公平。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形式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存在。通过十几年的实践,随班就读的人数逐渐增多,对象也从聋、盲、智障儿童扩大到更多障碍类型儿童。与此同时国家开始探索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以保证随班就读成效。
二、随班就读支持体系发展
1.政府支持
政府对于随班就读的支持体现在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与经费支持等方面。国家这几年以来逐步重视对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的建设,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如教育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了以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为目标,尽可能地在普通学校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通过建设资源教室等设施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方便。但是,随班就读的一系列的政策存在定位不明确、执行的强制力不够和缺乏经费支持等特点,有学者认为关于随班就读的政策多以“意见”“办法”形式发布,缺乏相应的法律效力,不能达到全社会重视的效果。彭霞光提出应该完善县级随班就读常规经费和专项经费互补的两线保障体系,由国家设立随班就读的专项经费。
2.学校支持
近十年来对于学校支持研究最多的是资源教室的建设。资源教室发展到现在已经在一些学校中开展起来,但是并没有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问题主要体现在其布局、职能、人员编制和设备问题上,如专职教师数量少,缺少特教知识技能、工作经验。有学者认为必须改变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各自独立培养的模式。提升计划继而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规定了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指导、送教上门等培训。
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迟滞可能会使他们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有研究显示同伴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支持率高达70%左右。同伴支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挑选助学伙伴、培训助学伙伴、同伴支持的内容三方面。随班就读学生在普通班级学习需要构建一个融洽的学习环境,和同伴和谐相处有利于他们融入主流社会。
3.家庭支持
家庭对随班就读的支持可以体现在以下两点:①促进身心发育、认知人格发展及习惯培养提供准备式支持;②直接参与教育与心理评估诊断及IEP。特殊儿童家长对于孩子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存在很多担忧和顾虑,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被同学嘲笑,也有家长因孩子的缺陷放低对孩子的要求。因此,加强家庭在随班就读中的角色意识,提升家长参与随班就读教育的能力,有助于随班就读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4.社区支持
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目的是使特殊儿童回归到正常社会。通过社区支持自然能帮助随班就读工作顺利开展。学校作为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积极与社区沟通,展示随班就读工作,利用社区资源获得支持协助,也使大众深刻了解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积极意义。
5.自我支持
自我支持是随班就读支持体系中的最高支持目标,要达到特殊儿童的自我支持必须联合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社区等支持的力量,构建一个安全、生态化的随班就读环境。随班就读儿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信心不足。学校和家庭应多给他们自我决策、自我展现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能力。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中提供选择与机会也能促进他们自我决策能力发展。
当前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从最初注重随班就读学生数量转到思考如何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要使融合教育理念得到深入贯彻就要保证随班就读效能的最大化,需要联合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建立一个生态化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最终达到特殊儿童的自我支持。
参考文献:
[1]肖 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5(3):3-7.
[2]彭霞光.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初探[J].中國特殊教育,2014(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