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探析

2021-05-07邬红波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预案公共卫生应急

邬红波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保卫部,浙江 宁波 315211)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自 2019 年 12 月以来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就属于一起典型的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 年大流感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其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前所未有[1]。目前全球累计确诊人数已超1 亿人,且还在持续感染中。高校作为特殊场所,由于学生的密集度和集聚性较高,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就更加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的防控举措情况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科学研判,果断决策,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抗疫。中共中央迅速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疫情暴发后,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研究部署,指导前方各个领导组积极开展工作。国务院加强对联防联控机制的协调调度,并及时协调解决疫情防控工作中遇到的紧急问题。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人民军队迅速动员集结,投入地方疫情防控。各地迅速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启动了各地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教育部与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分别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安排突发公共卫生发事件的工作,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各高校迅速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图1),一般由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作为领导小组的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作为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学校办公室、人事处、学生工作部、后勤部、教务部、保卫部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各领导小组下设相应的工作小组,一般由综合协调组、防疫保障组、教学工作组、安全保卫组、网络舆情组、教师联络组、学生联络组、外事工作联络组、纪委督查组等工作专班,统一领导,联防联动,迅速制定完善各项防疫制度,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做到了既有学校的总体预案,又有校园管理、食堂管理等专项预案,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基本形成以政府管理部门为领导,以高校应急领导小组为主体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2]。

图1 高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

同时各高校在第一时间实施了封闭式校园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校园管控措施,按照“三查一登记”制度对进出校园车辆和人员进行了最严格的管控;同时执行最严格的师生排摸工作,实行“一日一报制度”和“零报告制度”;紧急购置口罩、手套、防护服、消毒液等防控物资,设置医学观察点,增设门岗测温设备,这些都有效防止了疫情向校园扩散,保证了校园师生的安全健康。根据各省市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合理推迟开学时间,在开学前不断加强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演练,坚决预防疫情蔓延至高校。在多措并举的防控下疫情对国内各高校的冲击有限,几乎没有发生聚集性传播情况[4]。

二、现有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存在问题

通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可知,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等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1]。

(一)高校应急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有待健全

虽然以高校为主体的应急管理制度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些高校虽根据本校特点建立以校领导班子为主导的应急处置预案,但预案的内容不够切合实际,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可行性。此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密切的问题,无法形成合力[3]。

(二)高校常态化疫情下的防控意识有待提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高校都措手不及。平时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导致一部分师生的防控意识不强,甚至存在侥幸心理。比如:在精准排摸师生动向之时,有些师生对此敷衍了事,甚至还出现谎报瞒报流行病学史的接触情况;每日要求的“零报告”制度和体温“一日一报”制度,随意填报;对自己的发热、咳嗽等情况不报或瞒报现象偶有发生,导致信息报送不对称、不及时,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隐患。个别地区和学校防控警惕性有所下降,校园管控松懈,对校外人员进出既不查验健康码、也未测量体温,增加了风险隐患。

(三)高校疫情防控医疗处置能力有待加强

高校医疗机构投入不足,医疗基础建设较为薄弱,在此次疫情爆发时,问题暴露得比较明显。经过调研,在浙江省高校中,仅有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11所高校拥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其他高校只有校医院、医务室或卫生所等,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医疗队伍建设明显不足,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预警、防疫、处置能力较弱[3]。

(四)高校疫情防控信息化运用水平有待提升

疫情防控期间,在数据统计、信息报送、人员定位等方面,都是采用人工统计为主,缺少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疫情发展趋势的研判渠道多而杂,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甄别的能力不足,影响对疫情防控的全局把控和人员调配。防控期间,学校对舆情的管控手段单一,处置跟不上变化,在师生中进行疫情、舆情、社情的宣传和引导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

三、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策略

(一)加强政校联防联控机制建设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应建立在社会的安全管理体系基础上。无论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高校内部亦或是社会中,都需要高校、政府部门、医疗部门进行联防联控。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既需要高校具备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也需要高校全体师生的配合和参与,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等与高校之间协调联动。在这个应急体系中,不仅需要有善于决策的组织领导小组,也需要有包含信息收集、安保和后勤保障等执行工作的部门与之积极配合[2]。

(二)提升校内应急处置能力

各高校应当提升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背景下的应急处置能力。每年要设立专项疫情防控预算经费,备足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护服、体温计、消毒液等应急保障物资。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高校应迅速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规范流程,全力打好校园疫情防疫战。校园内一旦出现聚集性疫情时,应立即如实上报属地疾控中心和上级教育部门进行处理。同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及时公开客观的信息,安抚师生情绪。

(三)加强舆情管控、完善疫情监测

高校做好舆情、疫情监测预警是疫情防控工作体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高校要强化媒体引导,建立“校—院—班级”三级媒体联动,建立问题收集、会商研判、媒体引导,针对师生关切的热点问题,把握时度效,进行精准引导。充分利用校园自媒体功能,建立网络辟谣机制,做到线上线下精准辟谣、平台互动实时辟谣、联动处置合力辟谣。全面做好日常师生健康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工作,对来自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返校师生信息,应及时掌握;针对学生返校后易输入传染病病原体的问题,要及时了解返校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传染风险,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杜绝传染病的在学校内迅速蔓延;高校的疫情防疫应急处置工作组应及时履行各自职责,调查相关传染病信息,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危害性,分级对全校进行防疫防控预警,及时启动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防疫措施,对接触者进行普查,对患病学生生活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杀菌消毒,对患病学生进行追踪随访,及时了解治疗期间的病况;并对其他在校师生进行健康状况的逐一排查,一旦发现有疑似病例,或者与患病学生有过密切接触,第一时间采取隔离并设置留观室,严防疾病在高校传播[4]。

(四)加强高校公共卫生健康教育

高校应加强对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宣传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定期开展多样化校园“安全卫生”宣传活动,为师生举办各类讲座、培训活动,让师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生理卫生、食品营养与安全、常见传染病的防治、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急救知识、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师生公共卫生安全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医疗人才资源,对校内师生进行多元化的卫生防疫防控的指导和宣传[5]。

(五)加强高校卫生医疗机构建设

高校应加强卫生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配齐配强校医院(卫生所、医务室)医务人员队伍,加强医务人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加大医疗设备投入,添置更新医疗设备,提升医疗服务条件,确保校医院(卫生所或医务室)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具有应急处置条件与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与当地政府协议筹建医学院或附属医院,这样就能挖掘和培养出优秀医疗人才,打造一支专业的应急队伍,同时要经常性开展对医务工作者、学生、后勤保障人员、安保人员等应急预案中的一线人员的应急培训和演练,积累防疫经验,提升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

猜你喜欢

预案公共卫生应急
西藏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诌议*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高校课程教学活动应急预案的思考与设计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紧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