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2021-05-07张怡欣
张怡欣,田 静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立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以改变基础教育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同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在此背景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种趋势。
园本课程的开发是指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1]。园本课程开发既顺应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对“幼儿园课程”的进行本质探索的一种结果。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以来,中国园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而通过整理和分析近十年的已有文献既能把握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又能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预测发展趋势,为未来园本课程的开发及其研究提供支持。
一、相关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以“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为检索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发现中国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文献从2001 年开始发展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通过整理2011 年1月-2020 年9 月的文献,得到中国园本课程开发近十年的基本文献情况如下:
(一)文献发表年份和数量统计(表1)
表1 文献的发表年份与数量统计
2011-2020 年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已有研究文献达257 篇,数量较为丰富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以2017 年和2019 年的发表数量最多,可见近十年来国内对园本课程的开发具有持续的关注热度。
(二)文献类型统计(表2)
表2 文献发表类型与数量统计
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其中期刊论文的数量占有绝对比重,高达90.3%,而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发表数量较少,仅占8.5%和1.2%。
(三)作者单位及文献数量统计(表3)
表3 各单位发表的文献的数量及所占比例
对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发现,相关研究者主要来自本科院校、教研机构和幼儿园,而专科院校和其他单位(政府机关、中小学等)的研究者较少。其中,幼儿园教师的发表文献数量与本科院校及教研机构齐平,高达43.6%,可看出一线幼儿教师对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关注,且已有一定数量的幼儿园在有意识地积极探索园本课程的开发,并取得丰富经验和实践成果,进而为相关研究提供素材,体现出我国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发展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二、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一)园本课程开发的内涵研究
2001 年后的研究者多从全新课程建构和对已有课程进行改编重组(即园本化改造)的角度对园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做了充分且深入的研究,而2011-2020 年间的研究者一方面多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引用、改编和总结;另一方面是针对特定课程进行倾向性的内涵界定,如周平将BOUC 园本课程开发界定为以普适性课程为蓝本,对其内容进行保留、补充、删减或替代,使之适合本园实际情况和幼儿发展需求的开发模式[2]。也有从课程开发内部要素出发,兼顾课程主体和资源的界定,如园本课程开发是在园所管理者、教师、专家、幼儿、家长、社会人士等多方支持下,对幼儿园内外资源综合利用的专业活动过程。[3]多种内涵界定轨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园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历程、权力关系、成员角色、组织与合作及课程目的和发展方向,对已有内涵研究起到与时俱进的引申和补充作用。
(二)园本课程开发的路径研究
园本课程的开发路径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对某一园本课程进行开发的方式或流程,涉及价值选择、目标确立、资源整合、模式设计、效果反思等一系列要素。近十年国内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的路径研究多基于某种研究理念、地域文化或根植于某个幼儿园的原生特色,对其开发的实践过程及经验做分析;研究内容主要针对路径中的某个环节或按照流程顺序对整个开发路径进行研究。如幼儿园地方曲艺课程的整体实施路径研究[4]。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路径的研究[5]。在社会文化历史视角下深圳市某幼儿园的“莲花课程”整体开发路径研究[6]。针对某园的客观条件按照理念—目标—过程及教师发展策略对“农味”课程进行探索[7]。在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融入地域文化的具体开发路径[8]。由于资源、文化、理念的多样性,我国园本课程的开发路径研究涉及的背景整体较为丰富。
(三)园本课程开发的问题研究
近十年国内园本课程开发的问题研究,在研究范围上可分为普遍性问题和单个园本课程开发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在审视角度方面主要涉及幼儿园的视角、教师的视角和社会视角。如一些幼儿园违反自身实际盲目开发和相关课题研究“泛滥”[9]。国内部分幼儿园存在将园本课程开发等同于特色课程开发、教师教学指导用书的编写、从零开始的独创课程和缺乏科学性的课程拼盘的问题[10]。邱华翔则以某幼儿园为对象,透过其发展历程发现其开发理念未形成共识、开发过程缺乏制度保障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11]。国内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的问题研究非常丰富,且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相似性,多涉及价值定位模糊、自由化和功利性现象突出、园本教材情节、消极观望态度、教师能力和园所资源不足等问题。且普遍性问题研究和单个园本课程开发问题的研究都涉及理论和实践层面,但实践层面的问题相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我国园本课程的开发具有较大改善空间。
(四)园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
通过文献整理和分析发现教师、园所决策和管理、社会支持对园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者多以此进行开发策略探讨。
首先,教师是园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力量,针对教师的策略研究一方面集中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其园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如通过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专业引领和促进其交流合作等策略以提高园本课程开发质量[12]。另一方面,部分研究侧重于教师如何发挥其自身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如在园本课程开发时教师应在充分观察分析幼儿状况的基础上,对课程主题进行系统性、逻辑性以及方向性规划和设想[13]。
其次,园所的决策与管理为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基础支持。如发挥园长的课程领导作用加强对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的管理推动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14]。也有学者立足于促进儿童发展的角度认为园所应结合当下的教育形式进行儿童本位的课程整合,保障幼儿的经验生长和人格发展,并依据教学大纲建立完善的园本课程开发评价机制[15]。
最后,社会是园本课程开发重要的外部保障。一方面融合社会多方的支持更利于园本课程的开发,如从园本课程开发的民主性来看,幼教专家、园长、教师、广大社区人员及幼儿家长的力量更有助于提高其开发质量[16]。另一方面,由于园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园所资源和实力的巨大考验,一些弱势幼儿园仅靠自身力量难以保证高质量的开发效果,有碍于维护教育公平。有研究者认为社会力量可加大对弱势园在外部方面的支持[17]。
三、反思与展望
(一)对国内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
2001 年以来,中国园本课程的开发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近十年的研究已从课程开发的原理问题或国外先进经验的介绍与分析发展到更注重实践探索和提高本土化的质量方面,并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使得相关研究更丰富和深入。基于2011-2020 的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分为两条研究思路,一是对国内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普遍性问题做研究;二是针对样本幼儿园的专有园本课程开发做个案研究与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叙事研究、民族志研究等研究方法得到充分使用;研究内容除了运用传统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探析外更开始探索其他不同的、跨领域的理论视角下的园本课程开发并强调如何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视野更为开阔。
但国内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热潮背后依然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已有研究多以地域、园所为研究场所进行理念、问题和策略的探讨,对整体现状的研究较为匮乏,得到的结论只能说明或运用于部分幼儿园。另一方面部分研究多通过案例和文献进行理论和经验方面的思辨阐述,实践指导性有限。
(二)对国内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展望
中国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历史不长,但在2011-2020 年间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数量,为该领域积累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未来我国园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一方面应继续深化。研究者需要基于已有理论,拓宽研究视野,与时俱进地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元研究,对其内涵、价值、本质和特性等做进一步的探析,才能更好满足我国的园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而对实践中进一步暴露出的问题将更侧重于其发生机制、解决策略和效果评价的研究,以对园本课程开发起到逐渐完善的作用。
另外,应整合研究力量,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目前的研究内容和素材非常丰富但研究范围较窄,研究力量较为薄弱,难以在深层面了解园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对其经验和研究结果的推广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者可进行跨群体、跨学科领域和跨地区的研究,整合研究力量,丰富研究形式,保证研究人员的多样性以弥补单一研究者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且扩大研究范围既可发现中国现阶段园本课程开发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更具普适性的策略,又能促进不同背景下课程开发经验的交流,为园本课程开发提供新的方向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