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绘本创作的实践
2021-04-27朱丽婷
朱丽婷
[摘 要] 数学绘本创作,不仅综合了语文、数学和美术等学科,让低段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还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好玩起来,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着激情和信心。而且学生的绘本作品,是学生将自己数学思维可视化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想法的最佳途径,更为下届学生提供了数学阅读的范本。
[关键词] 数学绘本;知识绘本;错题绘本;历史绘本;习惯绘本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规律,他们非常喜欢数学绘本,既有有趣的数学故事,还能学到数学知识。
有一次,笔者在班级图书角里放了一些数学绘本,组织学生利用下课或者中午时间开展数学绘本阅读。全班学生一边认真地阅读数学绘本中的图片和文字,一边相互交流着自己看到的画面情境和学到的数学知识。笔者惊讶地看到全班学生都那么喜欢在数学绘本中学习数学知识,笔者开始尝试利用数学拓展课时间开展数学绘本教学,既让学生在数学绘本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图画表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式,也可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记录资料,更重要的是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数学,渗透了数学核心素养。
■一、知识绘本,妙用童话来启蒙
知识绘本,就是学生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过程。二年级的一节除法起始课,笔者带着学生一起欣赏了数学绘本《欧利与他的懒弟弟》。课堂上我们一边阅读和预测故事情节,一边经历分圆片的过程,整节课上他们津津有味地参与着课堂的活动和讨论。
当进入新课“平均分”学习后,笔者又为他们准备了数学绘本《每人都有份!》,借助图文并茂的绘本故事,他们在阅读绘本和动手操作活动中掌握了除法知识,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在学完除法单元后,他们三五成群开心地自编数学故事和画除法知识绘本。当学生的数学绘本作品上交后,笔者细细翻看着他们的作品,有的学生在自己创作的数学绘本中编写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天,兔宝宝、兔爸爸和兔妈妈到田野里去玩,兔宝宝指着远处的萝卜对兔爸爸和兔妈妈说:“咱们去拔萝卜吧!”不一会儿,他们拔了满满一大筐萝卜,数了数一共有18个。兔宝宝拿起这18个萝卜,一个一个地分成3份,每份有6个萝卜。
这样自创的数学知识绘本,笔者认为此时学生创作数学绘本的尝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既呈现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认知水平,又跨越学科界线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创作绘本的过程他们不认为是在学习,这通常能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因为绘画时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也能让数学核心素养在他们愉快地学习中落地生根发芽。
■二、错题绘本,巧用儿歌来纠错
错题,是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产物,它既是教师研究学生的素材,又是学生挑战自我的“拦路虎”。而错题绘本就是教师针对某一个易错点或某一类易错题组织班上错题学生编写的绘本,是一种可操作的补救性教学材料。
这样的错题绘本,它具有以下的新颖之处:(1)创设有趣的绘本故事作为易错题的情境,努力改变错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2)借助波利亚《怎样解题》中的步骤,以卡通人物的对话还原解题时的思考过程:“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自信心。(3)设置“错题监狱”和“练吧”,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练习,真正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笔者发现学生在解决除法问题时常常把答案写在算式里,针对这个错误笔者就有目的地选择了作业本中的题目,让错题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自己错误的思考过程,并反思总结出错误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自编了《到底除以谁》的数学错题绘本和数学儿歌,学生在以后的相关练习中正确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这样的数学错题绘本以对话的形式强调了理解题目、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检验的解题模式,这正好能够帮助错题学生发现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漏洞,减少了同类错误的发生,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历史绘本,精用科普来读史
历史绘本,顾名思义就是描述数学史的知识绘本,这样的绘本不仅能很好地弥补数学课本中的历史知识缺陷,还能满足学生对数学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当他们学完除法知识后,他们就围着笔者问道:“除法是谁发明的?”“发明除号的人是谁?他们真是太聪明了!”“为什么除号这样写?”等等问题。笔者望着他们渴望学习的眼神,突然灵机一动地对他们说:“那今天我们就布置做一个‘除号由来的数学绘本吧!”
有个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网上收集了关于“除号由来”的数学图片,第二天他兴奋地在班上介绍了他了解的除号知识:
阿拉伯人曾用过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的方法表示相除,如“2/3”表示“2除以3”的意思。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其出版的《整数算术》中以一个或一对括号作为除号,如以“8)24”或“8)24(”表示“24÷8”。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则以“a)b(c”来表示“b÷a=c”。1701年,J.马洪则以“D)A+B-C”表示“(A+B-C)÷D”……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学生自己创作和整理数学历史绘本,虽然有些历史知识离他们比较遥远,但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这样的数学过程,可以增加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了解更多数学的发展历程。总之,数学历史绘本能够丰富他们对数学内涵的理解。
■四、习惯绘本,活用童诗来规范
习惯绘本,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养成的好习惯用幽默有趣的数学绘本表达出来。如笔者在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知识时,发现学生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粗心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爱检查的好习惯,于是笔者就找了几个经常出错的学生编写了关于检查的数学好习惯绘本《小丢丢》,并用朗朗上口的童诗引导学生做完作业后要查字、查抄和查错。
以下是二年级学生创作的好习惯绘本《小丢丢》的脚本:
我是小丢丢,做事总丢三落四,常常受责备。
做加法竖式,忘记是否要进位,满十要进一。
做减法竖式,忘记是否要退位,退一要當十。
糊涂忘位置,搞错进位退位点,头脑要记清。
横式写答案,算错加减的答案,计算要仔细。
本上抄题目,写错题目的数字,抄后字字查。
横式后答案,漏写抄错样样有,回头看答案。
不做小丢丢,努力改掉坏习惯,细心爱检查。
学生在创作数学好习惯绘本《小丢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好习惯、我们应该怎么养成这些好习惯,这样的教育影响远远超过了教师机械重复的讲解。其他学生在阅读了《小丢丢》这本数学好习惯绘本和童诗后,也纷纷表示应该远离“小丢丢”,做一个爱检查的好学生。
■五、评价引领,让数学与绘本共舞
让数学与绘本共舞,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数学、美术等多个学科之间的和谐,还能让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活动中无痕渗透。在学生创作数学绘本的评价中,笔者努力成为学生创作绘本的引荐人。在数学拓展课上笔者会推荐一些班上学生创作的数学绘本,让小作者自己讲讲这个数学故事,让全班学生当观众说说这本数学绘本到底好在哪里;在作品赏析中让学生明白创作数学绘本并不难,只要把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画下来就是一本很棒的数学绘本;同时笔者也把优秀作品推荐到报纸杂志,让铅笔画出的图画变成报纸杂志上的图画,不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让更多的同龄小读者享受数学的有趣好玩。如有一位学生在经历创作绘本的过程后写下了这样的数学日记:
我喜欢的数学绘本课
今天的数学绘本课,数学老师带来了一套《数学帮帮忙》的数学绘本,她给我们阅读了《宇宙小子》这本数学绘本书。我知道了吉姆很喜欢吃宇宙小子牌能量棒,他想攒齐10000张包装纸去参加太空夏令营活动。在困难面前吉姆永不放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参加太空夏令营。
通过这节数学绘本课,我不仅认识了10000和计数单位,还懂得了面对困难我们需要不断坚持自己梦想的道理。下课后,我用自己学过的“大于、小于和等于”知识画了一本《数字王国的舞会》的数学绘本,数学老师还表扬我画得非常棒呢!
总之,小学数学绘本创作是在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开展的,打通了语文、数学、美术等多个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了从学习数学知识绘本到创作知识绘本、错题绘本、历史绘本和习惯绘本,让数学核心素养在平时课堂上扎实落实,让学生在喜欢数学绘本创作中提升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数学学习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