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INTERTAN髓内钉与PFNA-Ⅱ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4-26黄波
黄波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老年常见的骨折类型,其骨折机制是直接或间接外力撞击所致,粗隆部血运丰富,可加速骨折愈合,但并发症多,有疼痛、肿胀情况,还可能造成内收畸形,且骨折后长时间卧床易引起压疮、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因此,需对骨折进行固定治疗[1]。股骨粗隆间骨折以粉碎性为主,除骨折复位外,骨折固定也很关键。经PFNA-Ⅱ髓内钉固定可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微创技术发展后,INTERTAN髓内钉也得到广泛应用,具有生物力学优、抗扭性能好等优势,两种髓内钉固定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而言有独特的价值,但对于髓内钉的具体选择仍未得到明确[2,3]。因此,本文选取6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旨在评估PFNA-Ⅱ髓内钉与微创INTERTAN髓内钉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微创组和基础组,每组33例。微创组患者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8.96±3.47)岁;骨折时间0.4~3.1 d,平均骨折时间(1.87±0.66)d;男19例,女14例。基础组患者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9.04±3.54)岁;骨折时间0.6~3.3 d,平均骨折时间(2.02±0.81)d;男18例,女1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标准且确诊;意识清晰,自愿参与课题;无其他骨关节疾病;原发性骨折;委员会批准课题。排除标准:对髓内钉固定术有禁忌;对INTERTAN髓内钉固定不依从;有传染类疾病;对PFNA-Ⅱ髓内钉固定不依从。
1.3 方法 微创组患者采用INTERTAN髓内钉固定,麻醉完成后,将患者置于牵引床上,健侧下肢屈髋屈膝外展,患肢牵引、内收,在C型臂透视下观察复位效果,满意后消毒铺巾,切口位于大粗隆顶点上方5 cm、股骨干轴线上,切口长度约3 cm,钝性分离臀中肌,在大粗隆顶点稍偏内处置入导针,用开口钻行近端髓腔扩髓后置入INTERTAN主钉至合适深度,通过连接好的锁钉瞄准器插入近段头钉套筒,在相应位置做约2 cm切口,将套筒插入至骨面,沿套筒打入导针,透视下调整导针位置,使其位于股骨头颈部中心,导针尖端距离关节面5 mm,测量长度后钻入下方拉力螺钉孔并插入L型放旋杆,沿导针钻孔后拧入合适长度的头钉,钉尖距离关节面5~10 mm,拔出放旋杆,打入下方交锁拉力螺钉,根据骨折类型进行适当加压,通过远端锁钉套筒做小切口(约1 cm)置入远端锁钉,缝合3个切口完成手术。
基础组患者采用PFNA-Ⅱ髓内钉固定,麻醉完成后,将患者置于牵引床上,健侧下肢屈髋屈膝外展,患肢牵引、内收,在C型臂透视下观察复位效果,满意后消毒铺巾,切口位于大粗隆顶点上方3 cm、股骨干轴线上,切口长度约5 cm,钝性分离臀中肌,在大粗隆顶点稍偏内处置入导针,用开口钻行近端髓腔扩髓后置入PFNA-Ⅱ主钉至合适深度,通过连接好的锁钉瞄准器插入近段头钉套筒,在相应位置做切口约2 cm,将套筒插入至骨面,沿套筒打入导针,透视下调整导针位置,使其位于股骨头颈部中心,导针尖端距离关节面5 mm,在瞄准导向器上方安装抗旋导针套筒,沿套筒打入抗旋导针,测量头钉长度后沿股骨头颈部导针钻开骨股外侧骨皮质,沿导针打入适当长度的螺旋刀片,尖端距离关节面5~10 mm,旋转手柄锁紧螺旋刀片,通过远端锁钉套筒做小切口(约1 cm)置入远端锁钉,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髋关节恢复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负重时间、疼痛评分。疼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总分10分,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比。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髓钉切出、股骨头坏死等。观察患者的髋关节恢复情况,以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恢复程度的评估,分为优、良、可、差4个维度,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0~69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微创组手术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均少于基础组,手术时间、负重时间均短于基础组,疼痛评分低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微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髋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微创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高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基础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
表3 两组髋关节恢复情况比较[n,n(%)]
3 讨论
老年群体有骨质疏松的特点,在轻微外力作用下,极可能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骨折后需保持卧床休息,以减少骨折部位的损伤,但卧床后血栓、肺炎、压疮等并发症很难得到控制,使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生活受到影响。经保守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折情况可得到稳定,但髋内翻畸形问题较多,且有膝部僵硬情况,活动受限[4]。微创技术发展后,髓内钉固定得到使用,PFNA-Ⅱ、INTERTAN均有生物力学好、创伤小的特点,可发挥良好的铆合力和抗旋转、抗切割能力,多应用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但有学者提出,两者预后有差别,现对此课题开展研究。PFNA-Ⅱ髓内钉操作简单,在便捷的操作程序中,可使骨折治疗时间缩短,螺旋刀片直接敲入股骨头,不需要扩孔,所以不会造成局部骨质丢失,打击进入骨质,对骨质起填压作用,且手术切口较小,对预防感染有重要作用,提高骨折愈合率[5,6]。但在众多PFNA-Ⅱ髓内钉固定患者中,仍出现较多问题,若内固定骨折缺损被取出过多,则会增加骨折患者二次骨折风险,且骨折复位难度大,若暴力插钉,还可能造成骨折移位,有增加术后并发症的缺点,故其使用受到临床争议[7]。
近年,微创INTERTAN髓内钉得到应用,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有独特的价值,联合交锁钉设计,在骨折固定时呈现出极高的稳定性,有显著的抗压、抗旋转效果。INTERTAN髓内钉横断面为梯形设计,使骨折固定稳定性增强,周围软组织得到保护,且螺钉经置入后能进行锁紧处理,有预防术后滑动的作用,骨折固定效果得到强化[8,9]。本课题中,微创组手术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均少于基础组,手术时间、负重时间均短于基础组,疼痛评分低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高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建伟[10]观察5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本课题结果一致。表明INTERTAN髓内钉固定有独特的价值,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使用,可有效改善手术指标,良好的手术时间和出血情况,能减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疼痛感,使其术后生活质量提升,且较少的输血量对控制经济压力有积极作用。此外,INTERTAN髓内钉固定的实施,可加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缩短下床、负重时间的作用,所呈现出的优势比PFNA-Ⅱ髓内钉更明显,也比PFNA-Ⅱ髓内钉更值得老年股骨粗隆间患骨折者选择。
综上所述,PFNA-Ⅱ髓内钉的使用,可能会增加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并发症,而INTERTAN髓内钉固定则有改善预后的效果,使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提升,安全性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