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复皴染 纵横描摹

2021-04-25陈兆荣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诗词歌赋

陈兆荣

[摘   要]文章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尝试从“构建关系图谱”“ 把握人物命运”“品读诗词歌赋”三方面来探究整本书阅读视域下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人物分析;关系图谱;人物命运;诗词歌赋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0-0007-02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之一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样设置,是因为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并发展学生良好的閱读习惯,发展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精读或略读,也不同于篇章阅读,它是一种深度阅读,要求教师以创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有效学习并将所学付诸实践。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必修下册就设置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塑造的鲜活人物形象特别值得关注。那么,如何在整本书阅读视域下,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一些尝试。

一、构建关系图谱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红学大家徐恭时做了相关的统计,最后得出共有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有732人,无姓名称谓的有243人。 这些人物构成了庞大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生活在这样一张“网”里,人物的性格岂能不受影响?透过这张关系网,学生能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心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基于此,笔者建议学生在初读《红楼梦》时,不妨关注一下出场的主要人物,给他们构建一幅简单的人物关系图,以便于把握人物关系、感受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关系图可以是整体性的,比如贾府人物关系图;也可以是个体性的,比如林黛玉人物关系图。透过人物关系图,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物的家庭环境、所处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从而更好地整体把握人物的特点。

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下面来看一下两人各自的人物关系图。

先来看林黛玉。

从图1可知,林黛玉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人家,父亲官职不高,身体不好,母亲又早逝,家里人口单薄,人物关系简单。作为独女,林黛玉深受家人宠爱,且家教严格。后来寄居于人口众多、关系复杂、等级森严的贾府。

了解了以上内容,学生就可以理解林黛玉自尊、自卑、敏感、多思,偶有尖酸刻薄的特点。

再来看薛宝钗。

从图2可知,薛宝钗生于皇商巨贾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但父亲早逝,兄长不成器。薛宝钗过早地走进了世俗生活,体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所以她洞明世事、人情练达。后来,薛宝钗进京待选宫中才人善赞之职,因贾母、王夫人热情挽留,便以亲戚身份,客居荣国府,和周围男女老幼,无不相处融洽,尽得人心。

了解了以上内容,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薛宝钗学识渊博、端庄稳重、温柔敦厚、善解人意、八面玲珑、安分随时的特点。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清晰明了的人物关系图,有助于学生结合大环境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二、把握人物命运

有别于之前语文课本节选的一章一节的故事,《红楼梦》整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人物的命运轨迹清晰可见。由此,笔者建议通过分析整体情节,把握人物命运,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仍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

先来看林黛玉。

《红楼梦》中与林黛玉有关的主要有以下情节: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3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8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第20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27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第38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第70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第97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第98回)等。

细读以上内容,学生会看到一个聪慧敏感的小姑娘,她寄人篱下,谨小慎微,时时留心,步步在意,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里挣扎求生;她才华横溢,在一众女子中光彩夺目;她情窦初开,钟情于自己的表哥贾宝玉。可是贾宝玉是个多情的公子哥,虽然也钟情于林黛玉,但身边的莺莺燕燕却从来没有少过。后来,贾宝玉还娶了更符合封建家长审美的薛宝钗。林黛玉本已被疾病拖垮了身子,最终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离世。

透过人物命运,学生看到了一个才华横溢、寄人篱下、命运不能自主的林黛玉,理解了林黛玉为何总是喜欢与贾宝玉闹性子,为何总是在某些事情上“掐尖要强”。

再来看薛宝钗。

《红楼梦》中与薛宝钗有关的主要有以下情节: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第27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第28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第30回)、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38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第42回)、闹闺阃薛宝钗吞声(第83回)、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97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第119回)等。

研读以上内容,学生会看到一个温柔敦厚的小姑娘,她博览宏识,颇有才干,却深受封建思想荼毒,谨守封建礼教,以端庄稳重要求自己,“随分从时”,迎合封建家长的好恶,最终赢得了他们的认可,获得了一段世人眼中美满的“金玉良缘”。但是,最后贾宝玉“了却尘缘”出了家,她的幸福成了一个笑话。

透过薛宝钗的命运轨迹,学生看到的是一个标准的符合封建社会审美的大家闺秀。她温柔敦厚、善解人意、端庄大方、谨守礼教、“随时从分”,却依然不能逃脱命运的摆布。

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把握人物命运,反向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品读诗词歌赋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歌赋有暗示人物命运的,有抒发人物情感、表达人物志向的等。古人云,诗言志。因此,笔者建议阅读《红楼梦》时,可以仔细品读其中的诗词歌赋,以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的诗词极多,可见她本人的多愁善感;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又注定了她的诗词最能体现她的内心世界。如这首《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全词围绕“秋”字,通过一系列具体景物——秋花、秋草、秋灯、秋窗、秋风、秋屏、秋院、秋雨等,渲染出一个萧条冷落、凄切惨淡的风雨连宵的秋夜,表现了一个在秋夜中孤独苦闷、忧愁伤感的少女形象。

林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偏偏又性情高傲、敏感多思,因此她的诗词多感怀自己的身世,感叹自己的命运。学生熟悉的《葬花吟》如此,这首《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亦如此。

薛宝钗才学兼备,在整本书中,所作的诗词也颇多。尽管她善于克制、隐藏,但学生还是可以通过诗词略窥其内心一二。如这首《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勻。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林黛玉所作咏柳絮的《唐多令》缠绵悲戚。薛宝钗的《临江仙》则一反缠绵悱恻,尽显乐观、积极,这同她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一致;同时其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两句又透露出薛宝钗平步青云的志向。

鉴于《红楼梦》中诗词歌赋多的独特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诗言志”的特点,通过品读相关诗词歌赋来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便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在整本书阅读视域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作者通过《红楼梦》的阅读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希望可以给教师与学生一些启发。

[   参   考   文   献   ]

[1]  蒋雁鸣.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

[2]  周汝昌.红楼别样红[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3]  朱一玄.红楼梦人物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诗词歌赋
诗歌教学与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探究
浅谈涉农诗词歌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歌赋对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
BADROMANCE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拓展之我见
浅析汉语言文学在诗词赏析中的韵味
论《诗词歌赋》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和工艺美
初中语文诗词歌赋的教学研究
从诗词歌赋中赏析辽代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