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词歌赋中赏析辽代乐舞

2013-11-26王静远

学理论·中 2013年10期
关键词:音乐舞蹈诗词歌赋契丹

王静远

摘 要:契丹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同时与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不但广博地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其表现乐舞方面也是如此。辽王朝存续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北方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与此相对应的音乐歌舞艺术也得到空前发展。以诗词歌赋鉴赏作为印证,对诗词歌赋中音乐的记录和舞蹈的描述两个方面进行檀溪,进一步说明辽代乐舞艺术的辉煌和巨大魅力。

关键词:契丹;音乐舞蹈;诗词歌赋;赏析;贡献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01-02

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辽王朝存续二百多年,在这二百多年里契丹人雄踞在北方,不但建立了疆域广阔的国家,还大力发展了军事、政治及经济。此外契丹人利用和汉、女真、高丽和回鹘等民族的杂居,对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辽王朝建立之前,契丹人活动的核心区域是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地区,他们沿着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游牧、狩猎,“车马为家”、“居无常所”。而音乐和舞蹈舞却是契丹人的“平生之好”。上自契丹贵族,下至贫民奴隶,从隆重的祭祀场面到出场放牧的转徙途中,几乎都离不开音乐舞蹈。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和契丹人萧总管创作诗《契丹风土歌》中的一段则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盛况。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

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见红。

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

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①

《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②因此,辽代乐舞的兴盛直接影响到一大批的诗人学者,他们借辽代乐舞以抒情,发泄内心的快感,反之也进一步推动了辽代乐舞走向辉煌。与此同时也为因史料匮乏而难以为人们所了解的辽代乐舞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资料。

在后世流传下来的诗歌辞赋中留下的辽代乐舞气息,笔者就音乐和舞蹈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一、辽代音乐的记录

辽代的音乐以广泛吸收各民族的先进成果为特征。处于北方草原,疆域广阔,不但造就了契丹人英勇善战,还具备了草原民族宽阔和博大的胸怀,善于学习总结其他民族的乐章礼法。

在这一方面体现在诗词歌赋中的具体有如明末著名学者赵士哲在《辽宫词》第五首中所描述的内容。

全晋舆图属大辽,太宗新莅紫宸朝。

汉家礼乐真堪羡,从此坤仪改姓萧。

诗文译为:全后晋的疆域已归属大辽,太宗初次临视汴京紫宸朝。汉家礼乐法度实让人羡慕,从此契丹后族一律改姓萧。

此外公元947年3月,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占后晋都城开封,晋主石重贵投降。辽太宗下令将晋都诸司官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薄、法物及铠仗等统统送往首都辽上京。此在《辽史·乐志》中有记载:“汉乐,辽太宗耶律德光灭后晋,将……太常乐谱,诸宫悬……悉送上京”。“大同元年(947年)太宗自汴将还,得晋太常乐谱、宫悬、乐架、委所司先赴中京”。“辽雅乐歌辞,文阙不具,八音器数,大抵因唐之旧”。

从史料记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辽史》中所说的汉乐,其实就是中原的雅乐。宫悬,也称编钟、编磬,是雅乐的主要乐器。包括雅乐八音、歌辞、乐谱都被太宗耶律德光亲自带回了大辽国。

《辽史·乐志》中有记载:“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饶歌、横吹乐。”契丹的国乐,中原人称之为“番乐”是契丹祖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乐舞风格。所以说是犹“先王之风”。国乐和雅乐的规格要高于其他诸乐。多用于宫廷册礼、宋史来朝、祀神仪等等。如《辽史拾遗补》卷4《皇后生产仪》条记载:“若生男时……戎主着红衣服,于前帐内动番乐,与近上契丹臣僚饮酒……若生女时,戎主着皂衣,动汉乐,与近上汉儿臣僚饮酒。”再如,清人史梦兰所著《中元节诗》:

行宫宴饮过中元,番乐声残汉乐喧。

佳节迎来还送去,一天月色正黄昏。

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契丹语为“赛离舍”,意为月好。是契丹人非常重视的重大节日。今人庖丁有《辽代风俗歌》流传于上京故地:

七月十五过中元,前后四日不消闲。

十三夜行三十里,扎下毡帐睡梦酣。

十四迎节设酒宴,番乐声声五更天。

十五张筵奏汉曲,美酒笙歌尽欢颜。

十六早起众西行,齐喝三声送节完。

《辽史》卷53《礼志六》岁时杂仪一节记曰:“七月十三日,夜,天子于宫西三十里卓帐宿焉。前期,备酒馔”。翌日,诸军部落从者皆动番乐,饮宴至暮乃归行宫,谓之“迎节”。十五日中元,动汉乐,大宴。十六日昧爽,复往西方,随行诸军部落大噪三,谓之“送节”。

在辽代历史上也出现不少契丹的教坊乐人和音乐家。史上留名者大多是契丹贵族。例如辽景宗耶律贤(公元948~982年)雅好音律①;辽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72~1031)“晓音律”②;辽兴宗耶律宗真(公元1016~1055年)“通音律”③;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075~1128年)能“亲御琵琶”④;耶律倍,其人“知音律”,征渤海胜利后“作歌以献”⑤。在契丹贵族中最著名的当属辽道宗皇后萧观音,王鼎《焚椒录》说她“幼能诵诗,旁及经子,而弹筝琵琶,尤为当时第一”。萧观音的传世之作是著名的《回心院》。

唐玄宗时,杨贵妃与梅妃江采苹争宠,梅妃失宠,遂命宫院为“回心院”,希望玄宗回心转意。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定诗体的名称。萧观音所创“回心院”,用以谏阻帝之游畋无度,被疏远失宠。这是一首凄丽哀婉的宫怨词,例如词中写道:

张鸣筝,

恰恰语娇莺。

一从弹作《房中曲》,

常和窗前风雨声。

待君听。

诗文译作:弹响心爱的古筝,象黄莺娇羞的叫声。每当奏起《房中曲》的音调,常和窗前风雨声和鸣。弹响心爱的古筝,等待君王来聆听。

二、辽代舞蹈的描述

音乐和舞蹈就像是孪生姊妹,音乐在舞蹈中的位置尤为重要,舞蹈离不开音乐,好的音乐震撼心灵的同时,也让人翩翩起舞。

辽之乐舞包括音乐之中,契丹有乐舞不分之说,即乐人亦为舞者,这实际上是一种边演奏边舞蹈的形式。如臻蓬蓬舞,这是契丹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有《臻蓬蓬歌》⑥为证:

臻蓬蓬、臻蓬蓬,

外头花花里头空。

但看明年正二月,

满城不见主人翁。

“臻蓬蓬、臻蓬蓬”是象声词,是双手击打腰鼓发出的节奏声。“臻蓬蓬歌”又名“蓬蓬花”。臻,手击打鼓边发出来的声音。蓬蓬,手击打鼓芯发出的声音。“外头花花里头空”明指腰鼓外部华丽的装饰,暗喻辽朝末年统治外强中干。“满城不见主人翁”,指辽天祚帝弃城出逃。

此歌的演出形式是用腰鼓伴奏,击鼓舞蹈,以鼓点助舞兴。以后广泛流传于辽东京、南京、西京等地。

同时该舞蹈也在据《宣政杂录》记载:“宋徽宗”宣和初(公元1119~1120年)收复燕山,以归朝辽民来京师,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节而舞,人无不喜闻其而效之者。

古人云:“宴饮无乐,不无欢乐。”两国交往使臣来朝之时,好客热情的契丹人都要举行隆重的宴饮歌舞场面来显示对汉使的尊重。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多次出使契丹,留下了很多生动表现契丹人车马为营、宴饮歌舞的诗作。如《出塞诗》云:

涿州沙上饮盘桓,

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语巧催燕泪落,

蒙蒙吹湿汉衣冠。

再如宋代诗人、诗评家朱竹坨所作《席上观倒刺诗》云:

雪后风灯焰之寒,

云韶旧部走伶官,

一双手技从客入,

胜舞银貂小契丹。

“倒刺”为契丹语“歌舞”的意思。清《历代旧闻》记载:“元有‘倒刺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瓷灯起舞。”辽宋时期的手技类舞蹈疑似蒙古族的灯舞,盅碗舞。是表现手之技巧的歌舞,属散乐。手技用于契丹皇帝生辰乐次:“酒二行,歌,手技入”;曲宴宋国使乐次;“酒三行,歌,手技入。”⑦

另一位北宋使臣王曾记载:“渤海俗,每岁时紧会作乐,先命善舞者数辈前行,女士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踏锤”。渤海归辽后,渤海的乐舞在契丹流传很久,并在金、元还经常出现。

此外现存的大榆树堡竹马舞,这是濒危的契丹人狩猎舞蹈。目前在锦州市义县东部山区还有最后一批竹马舞的艺人。

基于上述辽代音乐和舞蹈描述和记录,辽代乐舞的传承与发展,与辽代的君主开明,经济,政治发达紧密相连。辽代乐舞不仅继承了旧唐音乐,而且受到鲜卑音乐的影响,并传播到后来的女真,蒙古。为中华多元一体化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3]巴景侃.辽代乐舞[M].沈阳: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12.

[4]蒋祖怡,张涤云.全辽诗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2.

[5]叶隆礼.契丹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乐记(论辩)[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音乐舞蹈诗词歌赋契丹
寻找契丹族遗迹
BADROMANCE
北汉来使 酒宴上“殉职”
浅析汉语言文学在诗词赏析中的韵味
民乐改编在音乐舞蹈基训课中的应用
音乐舞蹈即兴教学分析
从艺术欣赏角度初探成都永陵
仪式 音乐 舞蹈
初中语文诗词歌赋的教学研究
契丹喝死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