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审美性解读刍议

2021-04-25杨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策略

杨静

[摘   要]当前,在语文教学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场面热闹的背后,“语文教学本位迷失”的问题日渐严重。追根溯源,教学筹备阶段的文本解读中出现的误读、偏读问题,不可避免地起了“帮凶”的作用,直接助长了“非语文化”,甚至“去语文化”的蔓延。文章旨在通过独立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策略的研讨,阐述如何变思想性解读为审美性解读,以实现语文教学回归本位、追寻学科特色的诉求。

[关键词]审美性解读;策略;《伟大的悲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0-0014-03

当前,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正式使用,大量的通识培训已不同程度地消除了教师理念层面上的混沌,廓清了很多认识误区,使致力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已从原先只关注师生互动频繁、场面热闹好看的显性因素转变为注重师生在课堂这个场域中的思维律动这样的隐性因素;从原先孤立地进行单篇阅读转变为进行整合了多篇有“精神呼应、思想融通、手法勾连”的文本的群文阅读;从原先狭隘地局限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条分缕析转向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面对这些标志性的变化,语文教师该如何积极应对?在笔者看来,作为课堂教学工作起始环节的文本解读值得教师高度关注,毕竟其独具的前瞻性和指示性特征影响着课堂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且对于规划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文本解读中凸显学科本位,以更好地提升和发展学生?显然,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独特属性,是语文文本解读中必须遵循的“行业宪法”。当前,笔者欣喜地看到,很多教师已摆脱了“教参崇拜和依赖综合征”,开始在追求个性化解读的路径上前行,认识到文本解读并不等同于文学解读,更不能异化成“考据、求证”式的学术行为。然而,笔者也遗憾地看到,部分教师的个性化解读出现了些许问题。“(一些)教师文本解读的兴趣,常常聚焦于主题、思想、意义之类的价值判断,或者把语文文本当作思想教育的素材”。一些本质上裹挟着“泛语文化”甚至“去语文化”的“杂音”经包装后粉墨登场,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细细想来,语文课承担班会课、思想品德课、历史课等的功能的怪诞现象层出不穷,这无异于“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可见,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位是何等的急切,其道路又是何等的曲折、不易。

笔者认为,文本解读应由以往偏重于思想性解读向审美性解读转变。所谓“审美性解读”,可以这样定义:在文本解读时,应牢牢把握学科本质属性,立足言语形式,努力挖掘出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感内涵,并使之与学生的审美体验联通,从而能够为学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作品思想魅力、领悟人生道理,并最终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做好必要的铺垫。

一、拨云驱雾觅正道,溯源归真祛积弊

《伟大的悲剧》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课文,曾选入人教版教材。对于这篇再度入选的文章,该如何教,才能展现部编版教材“守正创新、立德树人”的崭新风貌呢?笔者搜集了近年来诸多专业杂志上对此文的解读。其中,围绕安杨华老师的一篇解读文章引起的争议引起了笔者的密切关注。安老师认为以往一些教师的教学解读均是停留在文本表層意义上的分析,因而是肤浅的,应将“引导学生在探寻悲剧成因的基础上,挖掘文本所蕴含的生存智慧”作为此文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李得安老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此举)将步入‘泛语文课的泥潭之中”。同时,宫琳琳老师则认为“把发展学生心智看作课堂教学目的的教学观,至今不多见”。

笔者经过仔细分析,发现这场争鸣可以归结为文本解读观上的分歧,其关联到了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确定教学内容。三位老师意见相左背后所蕴藏的深层原因,正是彼此阅读教学理念的不同,以及文本解读观念的不同。

笔者认为,安老师独辟蹊径,抓住“鲁莽”这一个词语来深入探讨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悲剧的成因,这似乎是将文本内涵解读出了新意。但语文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展示教师个人的文本解读成果,而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努力去探求作品独特的语言表达,把思维的触角深入文章内在,理解作者倾注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和哲理性思维,最终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乃至精神上的交流、融合,以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倘若语文阅读教学单纯聚焦到“汲取生存智慧”,是很有可能把文本教读课“异化”成属于社会学、行为学范畴的综合性专题探究课的。“总结悲剧发生的原因”“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等思想性问题的设计,并不利于“挖掘语言表达深刻内涵,激发唤醒学生审美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执迷于“挖掘文本所蕴含的生存智慧”而对“语言外在形式”的研磨无动于衷,实质上就是在轻视文字之美、无视语言的魅力。若教师坚持这样做,必将把语文教学引向“非语文教学的烂泥塘”,使“语文味”无处可寻。

二、依据体式精准解读,彰显文本独有特性

一般来说,文本解读的切入角度对设计、组织最终的课堂教学实践有重大的影响。所以,文本解读时是重点关注主题思想还是表达艺术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选择的结果直接决定了教师实施的课堂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丰富学生的人生情感。这的确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深思。

教师该如何通过审美性解读来把握《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呢?又该如何找到教师个人解读与学生实际认知、阅读初感的交汇点,从而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呢?王荣生博士认为,一是依据文本体式,二是根据学情。由此可知,教师可以从体式入手对文章进行解读。此文是典型的人物传记。作者“为失败者立传,旨在挖掘人性的光辉”,“宣扬他们的崇高道德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秉承课标精神、课程理念,通过解读“文本表达的智慧与技巧”来确定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策略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琢磨茨威格是如何“挖掘人性的光辉”的,文章主人公的崇高道德精神又是通过什么写作手法传递出来的。

就文本语言表达艺术而言,茨威格鲜明的传记创作风格在《伟大的悲剧》中展露无遗。

他“善用细腻的心理描写、行为描写、环境描写再现场景,刻画人物;倾注了全部感情来写这场悲剧,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 。可以说,茨威格运用出色的文艺笔调来激发读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教师在解读时应牢牢抓住上述特质,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沿波讨源”“寻觅津梁”。特别是在揭示主旨时,不应让“主题先行”,把教参及赏析材料中的结论直接“塞”给学生;而应在辅以必要背景材料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比如给出资料:“18、19世纪欧洲国家积极对外殖民扩张造就了欧洲人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等的国民性格,这是斯科特和阿蒙森展开角逐、争夺荣誉的情理基础。”除此之外,还应重视以读促悟策略,防止架空分析。在赏析语言时应高度关注文字中蕴含的丰沛情感,特别是那“强烈的人情味、人道主义情怀、世界公民信念”。“披文以入情”,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作品时可以把“品咂字句,把握作品中鲜明而炽烈的情感”作为切入口。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教学重点:

1.仔细阅读文本,字斟句酌,了解作者主要通过抓住细节、妙用对比、注重心理分析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简明扼要、凝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2.品读关键句,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富含感情色彩的语句来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的,感受作者笔端洋溢出的丰富审美意蕴。

在教学中,教师具体可以遵循“品佳句、赏炼字,鉴情味,悟主旨”这一思路。

三、含英咀华品篇性,涵泳斟酌见真章

笔者建议各位教师选取以下语句作为斟酌品悟的素材。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在教学中可以把这里的“耀武扬威、洋洋得意”替换成“迎风飘扬、醒目耀眼”,让学生进行辨析,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挪威国旗,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斯科特一行面对胜利者留下的标记时的万分痛心与沮丧。

2.“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

教师可引导学生体味这里的对比和反衬手法。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读这一语句,读出悲凉而不失激昂的情感,再在读中悟,悟出茨威格对“失败英雄”们的赞赏之情。这样才能借助澎湃的情感波涛叩开学生的心门。文学首先是“人”学,这篇文章并不是理性分析探险失败原因的科学论文,教师如无视这点,必将把涵泳文本语言丰富内涵这一环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只有潜入文字深处,才能体会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的美学意蕴。

3.“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教师可引导学生深情朗讀这句话,体会斯科特探险队所特有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勇于牺牲的意志。教师要特别点明,茨威格通过勾勒奥茨赴死时大义凛然的姿态彰显出他独特的英雄史实观,即“失败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和纪念”。这对于学生形成健康崇高的道德情操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4.“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抓住作者在此处文字上的精雕细琢,引导学生感受“悲伤地”“坚决地”这些修饰语体现出的斯科特在改变对妻子的称谓时内心无法抑制的悲痛。一个无畏严寒甚至死亡的铮铮铁汉在生命终结前流露出丝丝柔情。从此处的描写可以看出,茨威格谱写的这曲伟大的悲情乐章已渐近高潮。对此处细节的再三品读可以拨动学生心弦,让他们感受到文字的唯美,体会到文本语言的温度,进而体悟到作者所构建的悲怆的意境,并有效提升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茨威格是如何通过刻画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神态情思来展现人物的内在品质的;要让学生了解,主人公性格中的坚毅、顽强等铸就了他“对探险的执著”,并使他拥有了超人的力量和勇气;还要让学生明白,主人公对家人、朋友、同伴、祖国无私的爱使他的形象更为丰满。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那些单一、呆板的“无情冷血式”人物塑造套路的粗陋,还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全面立体地认知茨威格精湛的文学创作技巧,使学生习得优秀的人物塑造方法。

至此,学生便能感受到充盈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体会到茨威格语言的独特魅力。韩军老师认为:“若关注精神,也须由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教师应有效关注审美性解读,以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文本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正玲.《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3(5):62-64.

[2]  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