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分析
2021-04-25张丽丽戴启芸
张丽丽 戴启芸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食管腔过度接触胃液导致胃食管反流症和食管黏膜损坏,致使食管局部发生炎症反应,随病情发展,对呼吸道、口腔、咽喉部造成相应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胃灼热、胃反酸、吞咽困难、咽喉炎等[1]。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有调查显示,我国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5%,成为影响国民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2-3]。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与年龄、烟酒、肥胖等均有密切相关[4]。因此,探索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发病高危因素的关系,在预防该病发生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5]。本文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为观察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26~84岁,平均年龄(52.63±6.34)岁。(1)西医符合《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6]中诊断标准:①具有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吞咽困难、哮喘等;②经质子泵抑制剂试验呈阳性。(2)中医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7]中诊断标准:①肝胃郁热证,主症:烧心、反酸,次症: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胃脘胀满等,舌红,苔黄,脉弦;②中虚气逆证,主症: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次症:胃脘隐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舌淡,苔薄,脉细弱;③气郁痰阻证,主症:咽喉不适、胸膺不适,次症:嗳气、吞咽困难等,舌苔白腻,脉弦滑;④胆热犯胃证,主症:口苦咽干、烧心,次症:脘肋胀痛、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⑤瘀血阻络证,主症:胸骨后灼痛或刺痛,次症: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等,烧心反酸,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3)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25~85岁;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4)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②妊娠期或哺乳期;③精神系统疾病者。另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男66例,女54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53.17±6.83)岁。
1.2 方法 观察患者主要、次要症状、舌苔、脉象分析辨证分型,统计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年龄、性别对中医证型的影响;统计两组人员年龄、性别、饮食习惯(高脂饮食、高盐饮食、咖啡、进食过饱)、经常饮用咖啡、便秘、有无精神紧张等资料,比较两组上述资料差异,分析诱发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8]评估两组人员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共含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智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100分,评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型 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和气郁痰阻证患者较多,肝热犯胃证和瘀血阻络证患者较少。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2.2 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中虚气逆、气郁痰阻证患者多为女性,中虚气逆证多发于>60岁患者,病程长于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患者。见表2。
表2 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病程比较[n,(±s)]
年龄(岁) 性别(n)证型病程(d)≤60岁 >60岁 男 女肝胃郁热 30 2 17 15 17.64±4.62中虚气逆 18 21 13 26 34.33±4.89气郁痰阻 24 1 4 21 18.07±5.43
2.3 胃食管反流病单因素分析 两组在饮酒、高脂饮食、便秘、进食过饱、精神紧张等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胃食管反流病单因素分析[n(%)]
2.4 胃食管反流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饮酒、高脂饮食、便秘、进食过饱、精神紧张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4。
2.5 生活质量 观察组SF-36的8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胃食管反流病影响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表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s)]
维度 观察组(n=100) 对照组(n=120) t值 P值生理功能 83.69±1.38 92.39±2.61 30.013 <0.001生理职能 77.34±4.77 93.68±5.22 20.037 <0.001躯体疼痛 72.09±3.42 88.11±5.98 23.743 <0.001总体健康 66.12±2.10 83.51±4.53 35.344 <0.001生命活力 73.97±3.85 82.65±2.93 18.972 <0.001社会功能 80.26±5.03 90.72±2.43 20.140 <0.001情感职能 81.33±6.02 91.35±5.32 13.101 <0.001精神健康 70.24±2.55 85.54±3.86 33.937 <0.001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胃食管反流病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临床多采用综合诊断技术,另外我国对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对其中医证型探索不足,缺乏对疾病高危因素及中医证型与病症相关因素的认知,故对该病无法起到预防作用,且易产生漏诊,病情长期发展可增加消化道癌症病变的风险。
中医将胃食管反流病归于“吞酸”“吐酸”“胃反”“胃痞”等范畴,其主要病机是各种因素导致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致使胃气上逆,侵犯食管[9-10]。本资料结果显示,中虚气逆、气郁痰阻证患者多为女性,中虚气逆证多发于>60岁患者,可能因年龄增长致使机体正气逐渐衰弱,组织器官衰老,机体免疫力下降。中虚气逆证病程长于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患者,可能是因邪气久留体内,进一步增加脾气虚损,加之身体持续不适导致的情志不遂进而加重脾气损伤,引起脾胃虚弱、脾虚气逆,病势迁延难愈。现代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属于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发病机制为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诱发胃内食物逆流、食管清除能力下降、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导致抗反流防御机制降低,反流物长期残留食管内可对食管黏膜造成持续性损伤[11-12]。本资料结果显示,饮酒、高脂饮食、便秘、进食过饱、精神紧张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因长期饮酒、高脂饮食刺激胃泌素大量分泌,促使胃酸分泌,从而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延长食管和胃排空时间;同时胃酸大量分泌可导致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易造成胃酸回渗,引起胃食管产生炎症反应;进食过饱可刺激迷走神经,促进胃酸分泌,增高胃内压强,致使膈肌上移,加剧反流;精神紧张可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激素分泌的调节,进而影响食管括约肌压力和胃食管动力,降低胃动力,减缓胃和食管排空[13-15]。另外,肥胖可导致进食过多,尤其是高能量食物摄入过多,且肥胖可导致食管与胃的接合处结构出现异常,相关研究表明,肥胖者更易出现食管裂孔,从而改变胃与食管处的压力,促使胃内物反流至食管,故肥胖已成为胃食管反流病公认的危险因素[16]。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SF-36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因胃食管反流病易反复发作,常伴有反酸、烧心、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多样症状,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临床需告知戒酒,减少高脂食物摄入,多食用促进排便的蔬菜和水果,同时控制饮食量,放松心情,从而预防胃食管反流病发生。
综上所述,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是临床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分型,饮酒、高脂食物、便秘、进食过饱、精神紧张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危因素,临床应重点关注具备该类高危因素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