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路径探讨

2021-04-23云芸张玲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

云芸 张玲

【摘 要】本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等心理资本元素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提出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渗透心理资本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发心理资本课程、利用中华优秀传统中与心理有关的思想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为途径培育心理资本等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心理资本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036-03

心理资本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或心理倾向,是个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能源。积极的心理资本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影响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竞争优势,并促使学生从中获取幸福感。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成长,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本土化心理资本元素,并探索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自我价值感,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资本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等心理资本元素,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理性的心态,促进大学生不断开发自己的心理资本。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当前的任务或成功实现目标的自我感知程度,即“我能行”。通常我们会将自我效能描述成自信。林则徐曾言:“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他正是凭借这样的自信和胆识,才成就了“虎门销烟”的壮举。再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发出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流露出对民族赤诚的热爱。正是这些英雄们,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讓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坚定了自信心,并能在这样的集体无意识中奋发努力。浸润着中国文化长大的孩子,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到自信的力量,才能自觉坚守“本我”,开放面对“他者”。当人们真正读懂“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时,便不会只陷在个人的小情小义中,而是能够与国家社会融为一起,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会促使个体更好地去实现自身价值。

(二)乐观

乐观是指在不同的情景和时间段中对未来结果持有积极的预期,相信事件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例如,在李白所在的“开元盛世”年代,一个文人即使才华横溢,如果无法在官场上拥有一席之地,也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卑微的人物,但李白从始至终都保持一种天性和心灵的解放,活得洒脱自在,写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洒脱乐观的诗句,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无独有偶,《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表达积极乐观向上的诗句。作者陆游当时正赋闲在家,然而他并不灰心丧气,而是在农村悠然自得地生活,并充满希望,还将这种感受创作到自己的诗歌里。这种感受透过他的诗句,在后世中代代流传,人们在遭遇挫折时品读这些诗句,皆可被其中乐观的精神感染。

(三)希望

希望是成功的动因与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有希望,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我们有了希望就要去奋斗。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最终实现了鼎足三国的愿望。这便是希望之光,没有曹操的天时,没有孙权的地利,刘备却用希望点燃了自己成功的光。王阳明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立下准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名言是当代人做人、做事的指导,也恰从反面佐证了希望的重要性。希望更多透露的是一种积极的认知思维状态,具备这种状态的人有能力设定既符合实际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随后就会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这些目标。

(四)韧性

韧性是指个体在挫折或压力的状态下,依然能够坚持行为和信念,尤其是在重大困难或危险情境中保持积极适应的心理状态。正如古之刘邦,多次被项羽打败,老父妻儿均不能保,但他屡败屡起,终于垓下一战而定天下,开创汉朝。亦如郑板桥眼中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论历经什么,都顽强地生存着,成为山顶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信息化时代,人们生活中长期充斥着各种信息,容易感到心灵无处安放,甚至焦虑抑郁。而中国文化中的“韧性”精神,蕴含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在这样的文化感召下,人们能够意识到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声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至关重要,并在回归初心时坚定寻找自我,不断在沉静自然中积蓄力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有效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渗透心理资本理念

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播心理资本理念的主要阵地。心理资本是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课堂教学更看重学生的体验性,这与心理资本培育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因此,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心理资本,关注学生积极心理体验和心理潜能的开发,着重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考核标准、教学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心理资本理念渗透,进而增加大学生心理资本。一是在课堂教学上,鼓励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增加学生的心理资本,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二是在考核标准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考查,更应注重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同时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尤其是突出过程性考核方式,如对出勤率、课堂参与度、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等进行考核。三是在教学资源选取上,鼓励教师多选取合适的心理资本教学资源,借助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多讨论、体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中明白“我是谁”,即意识到目前自身所处环境和社会,在宽容过去和接纳现在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资源和优势,积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发心理资本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发心理资本课程的重要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也是我们要汲取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正能量。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发心理资本课程,素材丰富,便于共情。一是明确定位课程目标。心理资本校本课程的开发可根据地方特色、教学条件、学生实际情况、课程开发实用性等因素合理制订课程目标。要以理论课程为启蒙,让学生意识到心理资本的重要性。从知识层面上向学生讲清楚心理资本是什么,挖掘心理资本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何意义,如何增加学生的心理资本等问题,让学生从自身发展必要性上引起对心理资本的重视。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贯穿始终,融入学生的精神基因中,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除从诗词经典中寻找课程资源外,还可以挖掘地方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心理资本课程,如广西极具地方特色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这些都是良好的心理资本资源(成童礼、成人礼等),能够引发学生对自我、对人生的思考,使学生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民间故事中创造天地万物的壮族祖神布洛陀,规范人间伦理道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各地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给心理资本的培育提供了多样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地方性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理资本培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三是优化课程教学和考核。可在课程教学中探索探究式、情景式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环节融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积极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知识之间的交融点,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资本资源。比如,通过对古人成功经验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对古人失败经验的观察来打破自己的“习得性无助”。另外,进行课程考核时,应注重过程的考核。培育心理资本在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而这些品质往往较抽象、内隐,故在考核中应更注重多指標和动态化考核,具体可涵盖出勤率、课堂参与度、个人感悟等多方面考核。

(三)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心理有关的思想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许多独特的心理思想,可以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心理有关的思想开展各项主题实践活动,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一是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心理有关的思想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加学生的心理资本。如中国文化中蕴含的“知行合一”“兼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能够启迪人的使命感,使其将个人与国家、集体联系在一起,找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思想,可以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努力奋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胜败乃是兵家常事”等理念,以及提倡规律作息、读书、习乐理、练书法以修身养性的观念,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调试快节奏的生活,化解心中的焦虑、抑郁。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能守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想,我们可以将这些思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融入学生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积极的心态。还可以通过举办诗歌创作比赛、经典诵读大赛等内容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高雅的艺术中感受正能量,在隐形教育中培育心理资本。

(四)以“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为途径培育心理资本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是创新培育心理资本的有效途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给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要结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以“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为途径创新培育学生的心理资本,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对学习者的渗透和内化。一是占领“微阵地”,打破时空限制。以往课堂作为理论知识传播的主阵地,主要依托教师讲授,即便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也还是会受到固定时间、场地的限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借助微博、微信、微视等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由线下搬到线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呈现方式,从而培育学生的心理资本。这样能打破时空限制,在短时间内使更多学生受益。二是开设“微课程”,提升学习趣味。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堂”可融入音频、视频、动漫等元素,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趣味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此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当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时,更易提升自我效能感。三是开展“微互动”,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培育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很多,涵盖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点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寻找适当的时机在网络平台发布相关的议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借助这种“微互动”形式引领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心理资本培育效果。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心理资本元素,对守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大学生优秀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资本培育工作,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将价值观内化为强大力量,进而实现培根铸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刘波,刘航.“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建构[J].教育与管理,2016(28).

[2]张栋栋,王卫.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性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8).

[3]许海元.大学生心理资本发展现状的评估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7).

注: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充分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2018KY0724)

【作者简介】云 芸(1987— ),女,壮族,广西扶绥人,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张 玲(1984—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教务处常务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