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镇中学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2021-04-20张冰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关怀家校乡镇

张冰

随着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发展,乡镇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在劳动力的迁移过程中,大多数父母不会将儿童带在身边,而是选择将其留在乡镇交给长辈照管,“留守儿童”由此而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同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校双方的有效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本文就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家校合作问题进行分析,为乡镇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提供实践参考。

一、留守儿童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儿童家庭关爱不足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无法切身参与到儿童的成长过程;而留守儿童的看护者多为长辈,他们的认知观和教育观与年轻人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使得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影响。

(二)家校双方沟通困难

家长和教师沟通不畅是造成留守儿童家校合作难的重要原因。乡镇中学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家庭中缺少教育传统,家长对长远的教育成就没有足够的追求,较少参与子女教育。有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养”是家庭的责任,“教”是学校的责任,教孩子读书是教师的事,孩子的成绩完全由教师负责。

目前一些乡镇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现有师资有限,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没有空余时间进行家校互访。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加大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和家校沟通的难度。另外,乡镇中学师资力量中大部分是年轻教师,他们的教育经验不足,一些教师缺乏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正确认识,使得家校合作互访效率降低。

二、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依据

(一)政策背景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办法。2019年,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协同相关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从机构、人員、社会、政府等四个方面提出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关爱服务体系。其中要求教育部门强化适龄儿童控辍保学、教育资助、送教上门、心理教育等工作措施;将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纳入家庭教育工作内容。

(二)理论依据

关于儿童的教育理论研究研究成果较多,对于可适用于留守儿童家校合作问题的理论也比较丰富,其中以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感恩教育理论和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主。本文主要基于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对乡镇中学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现状进行分析。

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关怀。关怀一般是通过行为来表达的,关怀行为就是根据具体情境中的特定个体及其特定需要做出的旨在增进其福祉、有益于其发展的行为。关怀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关怀和教育责任相关,关怀者始终有责任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知被关怀者,并帮助被关怀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诺丁斯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紧扣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中,从更大范围视角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怀自己,关怀身边的人,关心人类、植物、动物和环境等。

三、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优化对策

(一)达成共同的教育目标

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为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在乡镇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家校合作是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有效开展的新方式。保障有效的家校合作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型人才的主要手段。因此,家庭和学校都要意识到新时代教育目标,明确自身的教育职责。

作为家长,应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身在外地,也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能推卸责任。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关注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主动与孩子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联系沟通,可事先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平时多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

作为学校,在家校合作中,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考虑,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人文关怀,定期调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拟订家校合作计划。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每个班级要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收集管理。一方面,个人档案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人格特征、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照顾者的和谐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等各方面情况;另一方面,要记录留守儿童家长的基本信息,如受教育水平、工作性质、工作地点、联系方式,以及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

(三)完善家校合作制度

家校合作中的很多问题都源于缺乏制度保障。学校是家校合作的牵引人,将家校合作工作列入日常管理工作的日程,健全家校合作规章制度,才能有效普及家校合作的理念。顺利开展家校合作工作。随着社会文化意识不断加深,在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父母逐渐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愿意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学校制定家校合作制度,明确家校合作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效果评估过程,尤其要考虑到让留守儿童父母也能够依照制度参与到家校合作工作中来,同学校一起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四)拓展家校合作渠道

教师和家长是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形成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二者互相合作,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对于留守儿童,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在父母关注缺乏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及时反馈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这样即使家长在外务工,也会第一时间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情况。

一是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建立家校学习平台,教师在业余时间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转变留守儿童父母教育思想,辅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制定家庭教育计划等。二是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如利用微信家长和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或在家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变化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建立班级公众号,开展班级公众号征文活动,学生和家长通过文字、图片等一对一互动交流,既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和成长,又锻炼了学生自我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关怀家校乡镇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乡镇卫生院应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今年起3年内新增财力全部留给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