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
2021-04-15吕琴
吕琴
【摘要】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契机,同样也为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便利,它不仅能使当前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还能有效改变当下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同时推动各阶段教学的整体发展。本文将从初中数学教学出发,分析和研究信息技术与其有效融合的相关策略,以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055-02
在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当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这重大改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能改变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活化数学课堂的教学呈现;同时,也能改变以往数学教学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初中数学的效果和质量。由此可见,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运用能力,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于数学教学中,以信息技术的多样化运用构建更有创意、更有活力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培养其数学学习思维,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显著的提升。
一、用信息技术激活亮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往常的初中数学教学相对呆板,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数学课堂往往枯燥乏味、没有激情,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导致学生被动地进行数学学习,甚至以敷衍的态度应对教学环节。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则能明显改善上述情况,它不仅能改变以往的课堂呈现模式,增加数学教学的层次感和丰富度,还能将数学教学亮点趣味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能让学生找到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把握数学知识的同时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更为高效地进行初中数学的学习。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轴对称的性质》的教学为例,学生通过轴对称的定义掌握了“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这一性质。在引导学生探索其他性质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放映一小段有关于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小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更加直观地感受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又或是教师可以设计与此相关的黑板小游戏,让学生将投影出来的多个图形拼接起来,拼接成的图形一定要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拼图小游戏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性质探索成为教学亮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学生在自由拼接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自主行为,他们会自发测量计算两图之间的各种距离,慢慢就会发现“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在技术化小游戏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这一性质,为了让这一发现更加牢靠,教师可以带学生在各种轴对称图形中进行验证,让这一性质成为普遍性规律,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多兴趣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小视频、小游戏这些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新载体,能迅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同于小学数学的基础性教学,初中数学难度明显增加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学生要有效利用日常教学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形成一定的学科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成这样的学习目标,教师就需要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中获得更深刻的数学学习体验。不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引导他们进入更为自主的数学学习。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数学问题的剖析和解决,减少教学阻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情境的切换中认识、了解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并能清晰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首先,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安排一些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如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设备画一个三角形,接着复制形成另一个三角形,让其观察两者是否完全相同,并在这个环节提出一系列极具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这两个三角形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画出两个完全形同的三角形?生活中有哪些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这些充满启发性和教育性的问题能有效减轻全等三角形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进而慢慢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或定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全等三角形的数学知识。就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而言,这些层层递进的数学问题能循序渐进地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让学生有效学习的同时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用信息技术活跃氛围,加强师生的良性互动
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单纯地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并不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范畴和接受能力,只是机械式地完成日常教学动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差,他们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让初中数学课堂沉闷压抑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数学学习的效果。但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与教师间的良性互动能显著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努力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利用信息技术活跃数学教学氛围的同时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有意识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和教师能够平等有爱地沟通数学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相关教学内容。
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有关内容的讲解时就要培养学生利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个包含二元一次問题的小短片,让学生根据短片中的已知内容完成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减少学生走弯路的可能,同时增加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在跟教师交流数学问题和个人见解的过程中,学生是开放的,他们会愿意积极主动地跟教师交流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遇到困难时也会立即寻求教师的帮助,一来一往间,课堂氛围变好了,数学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师生间的关系也更加亲厚了。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也能产生活跃数学课堂气氛的作用,让初中数学教学不再沉闷的同时增加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让数学学习变得轻松高效。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可以实现一举多得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其有益的方面,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更多发展可能。
四、用信息技术突破限制,增加教学的呈现可能
除了要重视日常的课堂教学外,教师还需要重視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拓宽学生学习渠道的同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数学学习机会的增加则要依赖于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录制微课或者开展线上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的同时增加数学教学呈现的可能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化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巩固初中数学知识。总之,信息技术还能改变初中数学教学的呈现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学呈现为初中数学教学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更多实现可能,增强整体学习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进入到更为主动的数学学习中。
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教学时,部分学生学完相关知识点之后仍然不能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更不会运用这一知识点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块的内容,具备解决常见一元二次方程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这节课录制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反复观看、学习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吸收和巩固相关知识点。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在学习微课过程中碰到的数学难题或障碍记录下来,在平时的交流学习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获取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对学生而言,学习微课不仅能打破数学学习的课堂界限,让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巩固性的数学学习,提升他们学习质量的同时促进其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快速形成,让其具备优质的学科综合能力。
五、结束语
新课改要求教师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要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知识发现、探索及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的同时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对学生而言,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初中数学教学能给他们营造丰盈立体的课堂氛围,给他们带来独特教学体验的同时增加其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为其提供更多实践空间的同时培养其学科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科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小雄.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9(17):128-129
[2]汤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入融合的实践和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