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美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1-04-15莫惘
摘要:2021年,河南卫视凭借奇妙游系列晚会火出圈。其通过5G、AR、AI等现代创新科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也验证了浸媒体能够将传统文化与动漫、游戏、音乐等年轻人喜欢元素相结合,达到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的良好效果。但是,浸媒体的大规模运用加大了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力,对青少年的审美引领与价值观引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加强美育教学改革,坚持价值导向,着意审美引领的意义更为凸显。文章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美育教改为例,探索浸媒体时代,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美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浸媒体;美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2-0091-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浸媒体时代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美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广商院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Y2019YB34;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项目“广西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立体式教育体系设计及全程育人路径探究”成果,项目编号:GXGZJG2017B083;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构建现代化美育实践模式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KY42006
“十三五”以来,教育部与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科学制定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措施。至此,美育体系建设在我国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美育既有普通高校的共性,又兼具职业教育特点和民族性特点。如高职学生更偏重技艺方面的学习,接触浸媒体的平均时间长,能快速上手新事物,偏好时尚文化。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美育更需要融合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之美等。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美育工作面临着浸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方面,浸媒体能增强美教育传播效果,让其传播场景更加真实、用户观看和阅读体验更加沉浸、互动与对话机制更加完善。如2021年凭借奇妙游系列晚会火出圈的河南卫视利用浸媒体优势,通过5G、AR、AI等现代创新科技,塑造出“唐宫小姐姐”“水中洛神”“唐小妹”“月小兔”等经典形象。从“唐宫夜宴”到“纸扇书生”再到“洛神水赋”,河南卫视提供了一场场美育视听盛宴,唤醒了观众对中华文化尤其是特色中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制作方利用短视频等浸媒体方式精准触达年轻受众后,受众反过来通过话题讨论、表情包、再剪辑等方式进行二次创作与传播。其在全民美育上的成功给高校美育实践带来了启发。文章在广义美育的范畴内,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美育及美育教改进行探讨。
一、美育的内涵和特征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美育是通过对美的观察和的鉴赏达到完善人格、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目的的教育。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学校的教育科目“六艺”,重点强调了礼与乐应当相辅相成,注重美育与德育的结合。18世纪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人只有在审美境界中,才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受动与自由的统一,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
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即通过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作品的鉴赏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广义的美育即认为,美育是审美的教育,或将美学理论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教育。所谓的高校美育,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统筹和规划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培养人、塑造人完善的理想人格为根本目的,充分利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形态对在校生进行情感净化、性情陶冶,并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教育。
在浸媒体时代,美育工作面临新挑战。所谓浸媒体,是沉浸、沁润型媒体,强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艺术化的表达,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的结合,给受众沉浸式的体验和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后疫情时代,随着短视频、视频直播等传播手段的崛起,云校庆、云招聘、云开学典礼等浸媒体手段大量运用于高校学生工作中,高校的德育、美育工作场域也不断向线上线下融合推进。这都亟须美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既要让浸媒体成为美育的创新载体,又要克服浸媒体的不利影响,做到以美感人、以美化人、以美育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
二、高校美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制度层面激励高校美育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改革,推进学生的审美沁润和教育。然而当前,高校美育尤其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美育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美育常识。部分高职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他们一味追求所谓的时尚文化,对本土民族文化不感兴趣。而时尚文化中具有反美育因子,恶搞文化、快餐文化、时装文化等的兴起,解构了传统民族文化。尤其是一些娱乐文化中存在某些过分看中颜值的偏执文化,这样的偏执审美存在过度失序乃至走向极端、逾越法律规范的风险,需要教育工作者大力纠偏。
二是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国内高职学生审美评价标准有待厘清,不少学生停留于日常化感觉的状态,关注的只是对象的实用功利属性,他们以物质第一、功利至上为最高标准。文化的产品化对传统文化内涵产生消解。此外,民族传统文化迎来了最严峻的挑战,经典世俗化、盲目崇外在高校里成为一种风气。时尚文化对高职学生主体精神也进行了解构。其商品性特征和物质化倾向,促进了大量产品的浪费。物质化的享受代替了审美价值的引领。而浸媒体的发展加剧了年轻人“娱乐至死”的追求。吃瓜群众的围观,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对丑陋的追捧。如网络大V咪蒙,其在旗下公众号不断贩卖焦虑、制造性别和所谓的阶层对立等话题、熬制毒鸡汤、蹭热度、割粉丝韭菜,而她却因此坐拥数千万粉丝,年收入数千万。但这种行为终究会始作俑者自食恶果,所以咪蒙及其团队最终也遭受了封杀。
三是浸媒体时代,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德育美育的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存在阵地监管不到位、网络教育内容监管及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两微一端”利用率不高,无法用生动活泼的“网言网语”引导学生。一些高校出现过分重新媒体形式而轻内容供给的现象,强调数字化教学手段,忽视了教育内容和产品供给的打磨。一些高校价值引导不到位,其思政工作者在有效利用浸媒体引导价值观方面还存在不足,多元价值通过各类浸媒体呈现在高职学生面前,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物质女性、贩卖焦虑等错误的价值导向占据了相当部分学生的价值观。
四是学生对美育课存在期望与失望并存的现象。根据对在校高职学生的调查和了解,前期其对美学课程期望值普遍较高,希望通过美育提高自我包装,后期则兴趣减少,不少人持美学无用论,认为除了获取学分外,美育并无实际价值。
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通过美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浸媒体传播的特性,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各类文化活动、实践活动所蕴含的能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锐意进取,敢于创新,有机整合校内外美育内容和美育资源,丰富高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弥补传统美育的不足。
三、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关于美育教改的一些探索及成效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商院”)高度重视美育教改工作,出台系列举措,从政策层面扶持美育,加大对美育的经费投入,完善实施美育的硬件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深入挖掘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美育资源,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美育资源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美育。
一是规范美育课程设置,系统传授美育理论,明确课程学时。如通识学院安排各类艺文类公共课,充分运用各类浸媒体技术,在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良性循环模式的带动下,改变受众对书法、绘画、舞蹈、声乐等公选课的刻板认知,将艺文类公共课发展成了真正的高校美育天地。
二是在其他专业课和人文课上,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美育教育。组织开展课前“五分钟时事教育”活动,以每年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日、纪念日)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其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美育功能,做好学生的主题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形成专业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协同效应。
三是每年印发“文化育人活动”方案,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统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每年“三月三体育文化节”,将山歌、抛绣球、跳竹竿舞、板鞋舞纳入活动,以传播壮族传统文化之美。每年6月校庆日毕业文化周系列活动,开展教学文化展演,凸显“粮·商”特色。每年12月开展“大学生艺术文化节”,80多个社团百花齐放,光芒四射。而各类主持人比赛、音乐节活动、电音节活动,与第二课堂学分制配套进行,以美育有学分制度为依托,从办学根本上增强学生接受美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选择部分学院或公共课程开展美育教改试点工作。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与广西革命纪念馆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课程的美育教改,仅2021年就投入了近10万元开展舞台展演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团队在建党百年之计,举办了“百年风雨 有桂同行”教学展演活动,有小品、相声、情景剧、朗诵、歌曲及情景剧等多种类型的节目,契合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和概论课教学内容,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也展现了思政课程之美。
五是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美育融入党建工作。如信息设计学院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开展“飞扬校园梦,彩绘工商情”创意井盖涂鸦活动作为“为民办实事”亮点活动。可爱的画面引得师生驻足观看并运用手机通过图片、视频进行传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学院团委开展“献礼百年华诞·青听党员故事”团员青年寻访百名老党员活动,组织了近1000名团员青年利用寒假返乡深入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了解党的历史、挖掘党员故事。访问和传播过程运用了大量浸媒体传播手段,实地实践或“云实践”相结合,参与人员在浸媒体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寻访经历,分享寻访心得,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美、奋斗美、意志美、人生美。
六是在课堂中融入美育元素,开展美育创新。如在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上,为展现中华文化之美,任课老师开展了“古诗词传唱进课堂”教学活动。具体以诗词传唱为迟到学生的必备曲目,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提升了准时到堂率。讲解各朝代历史文化时,配合播放最能体现该阶段文化美的电视剧、纪录片。还邀请学生主动上台对经典的诗句、散文进行领读或传唱,或全体诵读。如王菲演绎的《但愿人长久》、李叔同的《送别》等,这些曲调或大气磅礴,或缠绵悱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诗词中的意境美[1],能给予学生非常有效的美育体验,提升其诗词审美能力。
七是打造线下线上正向美育格局,充分发挥校园橱窗、校园灯杆旗、校园LED、校园广播及学院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抖音、H5融媒体等新媒体优势,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美育宣传。值得一提的是,学院特别注重借助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抖音,在传统节假日尤其是民族文化活动日,以及其他特殊时间节点,推出精心策划的推文和制作精美的视频,吸引了数万粉丝关注,达到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通过以上方式方法和实践,广商院美育教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也得到了传统社会媒体和新媒体的大量报道。其中,“献礼百年华诞·青听党员故事”活动被广西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刊登。广商院学子也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美育充分领会到了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风雨征程中,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真理的理想美;充分領会到了全体华夏儿女在抗日战争中,同仇敌忾、顽强御敌的意志美;充分领会到了全体中国人民在建设新中国以来,同心同德、追梦圆梦的自信美[2]。
四、结语
美育不仅是针对具体艺术技能的教学,还要通过在普通课堂中融入美育,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文化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在高校教育中,美育通过情感教育,唤醒和提升高职学生对人文的感知力,唤醒青年学子“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责任和担当。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面对浸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要结合民族特色和职业教育特点,对美育教学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充分利用沉浸式体验和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挖掘民族文化、时尚文化、职业文化的审美要素,打造坚持价值导向,着意审美引导的“定海神针”,如同孙悟空挥舞金箍棒一样,既敢于创新、敢于反叛、活泼浪漫,又能“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领人们攀登高远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 章丹丹,周纪来.“古诗词传唱”融入高校美育的启示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93-95.
[2] 仲呈祥.坚持价值导向,着意审美引领[N].中国艺术报,2021-08-27(3).
作者简介 莫惘,硕士,新闻传播学副教授,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创新、新闻传播、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