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刚经》的生命观及其当代价值

2021-04-14赵文丹

华夏文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金刚经客观事物众生

□赵文丹

《金刚经》以一种大生命观的视域来看待个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认为个人与世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沟通个人与世界的纽带便是“心”,实现个体生命境界提升的关键在于“降伏其心”,一旦能够实现对心的“降伏”,就会从根本上来把握自己的生命,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金刚经》认为世界万物皆没有实相,即“诸相非相”,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完成对心的“降伏”,提升自身的生命境界,对心的“降伏”不是依靠他力,而是完全依靠自我的察觉,启发心的光明,最终照亮生命。《金刚经》的生命观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命涵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降伏其心”

《金刚经》对生命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与理解,其认识到生命观形成的根源在于“心”,提升生命境界的关键就在于对“心”的“降伏”。想要正确地看待世界中的生命,以及保持自身生命的通透,就必然要从“心”上下功夫,《金刚经》被称之为“降伏其心”。

首先,《金刚经》主张要树立一种万物平等的生命观,以消除种种的分别之心。要以平等的视角来看待不同的生命形态,最为根本的就是要“降伏其心”,以平等的视角来看待众生,不因生命外在的差异而有所分别,从本质上来讲,任何的生命形态都应该得到尊重,都应该“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种生命平等观是由“心”生发出来的,因而首先要对“心”进行“降伏”,才能真正实现众生之平等。

其次,《金刚经》阐发了智慧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亦即“心”的转化在提升自身生命境界中的关键作用。我们知道,智慧来源于“心”的认知,而智慧对生命境界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心”与生命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心”的状态就直接决定着生命的状态,对“心”的“降伏”是提升自身生命境界的关键途径。也就是说,《金刚经》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心”,涵养自身生命的关键就在于养心,只有放下分别、执着之心,才能以一种平等的视角来看待众生,这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生命境界。《金刚经》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心”进行“降伏”,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生命的所有困惑与烦恼都来源于“心”,或者说来源于“心”的分别。“心”一旦产生分别,就造成了自我与外部的对立,亦即“我”与“众生”的分别与对立。从本质上来讲,“我”即“众生”的一分子,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生命智慧的获得正是来源于“心”对“我”与“众生”关系的正确认知。

“诸相非相”

《金刚经》认为,“心”不为外物所牵制,从而消除种种的分别之心,人的内心自然就会实现一种安宁,并且保持对众生平等的心态。那么,在这一过程当中,如何消除分别之心呢?《金刚经》给我们做出了深入的解答,即处理好“心”与“相”之间的关系,“心”应该于“相”上实现一种“不住”的状态,亦即“诸相非相”,这是《金刚经》最为重要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开启生命境界的重要途径。

何谓《金刚经》所言的“相”呢?“相”其实就是外在事物在“心”上的反映,是“心”的认知所显现的形态,“包括空的相和有的相”。可以说,“相”是“心”与外物接触之后的必然产物,“心”只要具有正常的认知功能,“相”的存在就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心”必然显现“诸相”。其实,《金刚经》所言的“相”不仅仅指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同时也指对每一个念头的认知,亦即对认知的认知,例如《金刚经》讲:“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在这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法相”则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认知,《金刚经》告诉我们,“心”的认知总是在不断进行着的,也就是说念头总是在不断涌现,这就是所谓的“诸相”。那么,在这诸多纷繁复杂的“相”中,哪一种“相”才是最为根本的呢?或者说内心的哪一个念头才是最为真实的呢?《金刚经》并没有做出正面回答,而是反复教导我们要生发出一种“清净心”。

在这纷繁的“诸相”之中,“心”又如何保持一种清静状态?如果“心”执着于“相”的话,必然也将为“相”所累,保持清静便是不可能的,因而,保持“清净心”的关键就在于破除对“相”的执着,亦即“非相”。需要注意的是,《金刚经》里的“非”并不是一种否定意义,并不是要彻底否定“诸相”,而是认为不能执着于“相”,正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谓“虚妄”并不是指不存在,而是不认为“相”是最为根本的存在,其实这也从侧面回答了前面的疑问,即哪一种“相”最为根本的问题。在《金刚经》看来,并没有哪一种“相”是根本性的存在,所以“皆为虚妄”。并且,《金刚经》认为就连这“皆为虚妄”的念头也不可执着,佛法具有一种绝对空性:“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既不可执着于“相”,又不可执着于“非相”。

当代价值

《金刚经》将一切生命问题的解决都归结于“心”,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命涵养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金刚经》中众生平等的思想提示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与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追求自己的私利,而去伤害他人的生命、践踏他人的人格。甚至,人类之外的其他众多的生命形态也是平等的,我们不能以人类自我为中心,去肆意伤害其他生物,这种不杀生的思想天然地蕴含着古老的生态环保意识,汤用彤先生如此评价佛法:“此则其所谓仁慈者,以不杀最为世所称道。”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尽管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由于人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很多人为了追逐自己的私利,不惜以伤害他人、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这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也造成了人与外部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紧张,因而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在当代社会就变得至关重要。《金刚经》正是通过对“心”的“降伏”,也就是对“理想价值观”的改造,塑造了众生平等的生命观以及和谐的自然观,“心”作为生命观的枢纽,是实现生命平等的基础,并有助于构建和谐生态。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心”沟通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其他生命形态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我们能以一颗平等的心来对待他人和自然。

猜你喜欢

金刚经客观事物众生
写在六合金光寺
常在河边走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拜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汉文译本及题名
慈怀众生
过去未来现在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王家卫妙解“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