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愈《原道》的道统思想试析

2021-04-14于树博

华夏文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道统佛学仁义

□于树博

韩愈《原道》主要论述了韩愈反道排佛,以及道统论的思想。本文主要从分析韩愈《原道》中道统论的内涵与构建方式入手,试图探寻儒家思想中存在的普遍特点。

一、韩愈《原道》中道统论的内涵

韩愈的道统论是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所提出的儒家道统观念,上承孔孟儒学,下启宋明理学,反映出儒学在构建本体论方面的努力。

在《原道》中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韩昌黎文集校注·原道》),这里可以看出“道”的内涵是“仁义”,如“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韩昌黎文集校注·原道》),而“德”是一种仁与义“足乎己”的状态。同时韩愈将“道”具体化为“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韩昌黎文集校注·原道》),并且说“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韩昌黎文集校注·原道》)道统论所建立的就是这个“不易之道”的传承谱系,这个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在韩愈这里又得以被接续。

韩愈的道统论思想,反映出儒家在面对佛学冲击时,不得不开始在本体论学说方面进行构建。但在韩愈的思想中,他虽将仁义作为道的内涵,可是很少论及仁义的具体内容,只是在《原道》中两次提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本体的意味不甚明晰,其思想中的“道”也只是停留在了日用常行中的“伦理之道”(参见郑熊:《从伦理之道到本体之道——韩愈、二程道论与唐宋道学之发展》,《哲学研究》2017年第6期)。

二、韩愈道统论的构建

韩愈主要在反道排佛的过程中承担起建立儒学道统的使命。

韩愈从三个方面排斥佛学。首先,韩愈在《原道》中以夷夏之辨来排斥佛学,以此来表明儒学的正统地位。其次,韩愈认为佛家所提倡的思想与人民的生养之道有很大的出入,“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韩昌黎文集校注·原道》)这就与儒家重现实的思想形成了对比,韩愈认为儒家所提倡的君臣父子的伦常是社会得以稳定,人民得其所为的基础。最后,韩愈以《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来构建儒学的修养论,以此来抵抗佛学的修养学说,“古者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韩昌黎文集校注·原道》)韩愈以《大学》的内容来说明儒家正心诚意的功夫可以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而佛家治心却要“外天下国家”,是完全不合乎“天常”的,这样的论证合理与否先不论说,而韩愈用《大学》来构建修养论,以排除佛学日益广泛的影响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韩愈主要从道家反对仁义,忽视圣人与轻视有为这三方面来批判道家。首先,韩愈认为“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韩昌黎文集校注·原道》)批判《老子》中轻仁义的思想,直接否定了《老子》的“道”,并论述称老子“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韩昌黎文集校注·原道》)其次,韩愈批判《庄子》中“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等否定社会文明的思想,韩愈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圣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古之时,民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韩昌黎文集校注·原道》)如果没有圣人,“人之类灭久矣”。最后,韩愈反对道家一贯无为的主张,他认为时代不同而为政的方式不同,而不能如道家所倡的“太古之无事”。

三、韩愈道统论反映出的儒家特点

韩愈的道统论预设了圣人的存在与神圣性,只有圣人的存在才可能保证道统的传承,因此韩愈思想中有两块基石,一是道统论,一是天命鬼神观。韩愈的道统论本身受到佛教法统说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其道统论也具有了宗教的性质。道统论中的核心内容是“仁义”,是“日用常行”,具有普世价值。

韩愈的道统论延续了儒家信仰因素的特点,其内在依据就是圣人为民立法的先天性,立法的内容诸如君臣伦常也就具有了绝对的正当性。在韩愈的《原道》思想中,这种正当性可以被表述为决定性,即君臣地位作用的决定性,例如:“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韩昌黎文集校注·原道》)这也就摒弃了人的主体性,这种思想在《原性》中也有体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韩昌黎文集校注·原性》)可是韩愈又说“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于性视其品”,这种性情三品的思想存在着很大的解释空间,从唐朝科举制度有所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阶层的流动较之前有所频繁,韩愈肯定的只是伦理关系的绝对性而非具体的人的阶层的绝对化。这种思路也被吸收到了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中。

在《原道》的思想中,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一直存在的现世关怀以及居安思危的末世思维模式。例如“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这种思想在《原毁》中也有体现,“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韩昌黎文集校注·原毁》)这种末世的思维模式代表着儒家的社会批判精神,也是儒家理性主义精神的体现之一。正是因为这种思维模式,才使儒家立足于现实,表现出儒家对现实的关怀与人文主义精神。

最后,在《原道》中,韩愈批判道家反对仁义和绝圣去智的思想,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道家的怀疑论一直都对儒家思想中的独断论因素产生威胁。韩愈“伦理之道”的建构也体现出儒家在本体论上的理论努力,同时也意味着儒家的独断论因素在向本体论方向发展并且愈发的隐秘。

猜你喜欢

道统佛学仁义
久假不归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
“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儒家学统的重建
儒家学统的重建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苦厄的修行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
论《一代宗师》中的“道统”、 “政统”与“武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