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汉文译本及题名

2017-05-13范晓阳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译本

【摘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它产生于约公元前2世纪的古印度,并且随着佛教在印度的消匿而逐渐埋没,与此情形不同的是,被西方誉为佛教圣经的金刚经在印度之外的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甚至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英文译本等诸多译本,在中国从姚秦时代始就有六种汉文译本出现,其中鸠摩罗什所译一本一家独盛至今,另就其经文名称而言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等此类名相都需要一一详解其意,而后方能准确理解经文题目的内涵以及其在大部头般若经中的地位和意义,本文试图从其他佛经、论以及部分高僧学者对诸如金刚等名词的理解中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金刚经;般若;译本

一、金刚经汉文译本

根据现在的学者统计,南亚次大陆中一共现存三种梵文版本“马克思·米勒梵本”、“中亚梵本”以及“吉尔吉特梵本”。这三种不同梵本的流行与传播对中国汉地的《金刚经》的翻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4、5世纪之交,其中一个梵本途径西域辗转十数年传至内地,由一代三藏大师鸠摩罗什在长安译为汉文,6世纪中,印度的梵本《金刚经》又通过南北两条道路相继五次入华被翻译出来,这样,中国历史上就存在了六种《金刚经》的汉文译本。汉文译本互有详略,《金刚经》即是《大般若经》中第五百七十七卷,一曰: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年永平二年,即公元五零九年;二曰南朝陈真谛法师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地点在广东惠阳,是年公元五六二年的天嘉三年;三曰隋朝大业年间(605—618)达摩笈多在洛阳上林苑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四曰唐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玄奘在山西铜川玉华宫所译《大般若经》中第五百七十七卷《能断金刚分》,今收列在《大正藏》卷七九百八十页至九百八十五页,还有一处收在除罗什译本外另五种译本之后独为一單行本,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但是各类藏集中前后两个玄奘译本无论字句抑或章节顺序都属一致,两文实为同一文;六曰姚秦弘始四年至弘始十年即公元四零二年到四一二年鸠摩罗什三藏在长安译《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此译本最为通行,后人无论诵读、讲说、批注,汉译本皆以之为底板。台湾陈燕珠学者以为,前五种译本为法相一系的诵本,依无著、世亲之译本而译出,“罗什译本人言为中观诵本,中观家扬性空般若的思想,罗什译本以离相无住之般若为旨趣,故而更合原经的本义”。

还有,罗什的译本最早,它比最后一个汉语译本即义净译本早300年,比第二个汉语译本即流支译本也早100年。一般来讲,一部经典产生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传播过程中多少会有些损益和嬗变。因此,罗什译本应该是最接近本来面貌的。另外,“罗什所依据的《金刚经》不是在印度次大陆,而是在南疆地区,加之其文多和发现于和阗的中亚梵本接近,所以,罗什所据的梵本很可能是早已从印度翻山越岭进入南疆,从而尽可能少地避免了印度佛教发展演变及派系传承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对《金刚经》的不断修改。”而玄奘所据梵本《金刚经》则是玄奘周游印度十几年后搜罗择选的,是经过几代印度佛教徒根据不断发展的印度大乘佛学而增改完善的本子。但是最后译出的义净本却与其间隔时间最近的玄奘本相差甚多,而与最早的罗什译本接近,除了篇幅相似外,许多句子还出现一致的译法。罗什本与玄奘本两相比较下,可大致推测出玄奘译本《金刚经》代表了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甚至一定派系对《金刚经》的信仰情况。所以,即使它很可能与《金刚经》最初的形态差距很大,也许正因为有了这唯识一派名传天下以及被授予无著世亲一门,其独特的瑜伽行派翻译特色使其在《金刚经》六种汉译本中有独特地位。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题名

《金刚经》从《大般若经》中独立为一经,全文超过五千余字的规模在众多经典中实在算不上大部头,无论其言字多少,精华之处都在题目这一点睛之笔,且从经文题目中释义其涵韵。

《涅槃经》云:譬如金刚,无能坏者,而能碎坏一切诸物。太虚大师析之为:佛说般若,有十六会,故般若波罗蜜一名,通于诸部般若,是为通名。金刚一名,专指此部般若,是为别名。无著云:金刚难坏;又云:金刚能断。《三藏法数》二:金刚者,金中最刚,故云金刚。金刚有二:1、般若;2、般若断。般若有二:一体二用,此般若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体性坚固,常住不动,不可破坏,故曰金刚;又此体性显现时,一切妄相妄见,悉决断无者,皆消归于此体性,亦名金刚,是以金刚有坚固、决断二义。此般若用,本不离体,在众生分中,既未能显现此体性,般若妙用亦无由而发生,苟一旦体显用生时,则一切妄相妄见,悉皆破坏无用,其破妄之力最极锋利,故曰金刚,又此智用,不但能破坏一切不为一切所破,故云:“般若若大火聚,凡有触者无不被烧。”苟妄想缘般若时,妄相即当下消灭,归乎般若;若暗中无明,则名存暗亡,妄相若缘般若,则般若生,妄想不生矣,故此智用,非常坚固,非他可坏,是名金刚。般若断有二:1、所断;2、能断。所断非他,即妄相妄见耳,所见之妄相,由能见之妄见而生,如空花由目眚而有,妄相妄见皆妄想心所现,如空花亦眚,皆从一眼痴而起,眼病若愈,眚花俱灭,妄想若断,相见均寂,但此妄想最极坚固深细,无处不到,无法不缘,通于一切众生法、菩萨法、佛法甚难断除,可谓之金刚妄想,非金刚智无能断之。

《大智度论》四十三: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五等,更无胜者。《大乘义章》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波罗者岸,蜜者名到。《六祖坛经》云: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若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西竺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其实,连通总结起来,此岸,是轮回生死之苦地,彼岸,是诸佛清净之乐土,般若波罗蜜多便是以最坚利之智慧,度生死海到彼岸世界。至于智慧为何种智慧,如何度到彼岸,上文已经言明了一部分含义,想要想起参解,又需读透金刚经全文乃至大般若经。

【参考文献】

[1] 太虚大师. 《金刚经》心释[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

[2] 谢 锐. 《金刚经》六种汉译版本的相互关系[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11).

[3] 唐 昉. 《金刚经》罗什译本流传原因考[J]. 外国语文, 2011(2).

[4] 史原朋. 《金刚经》及其不同译本研究[J]. 文化, 2009(2).

[5] 丁福保. 金刚经笺注[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作者简介】

范晓阳(1992—),河南安阳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唯识学。

猜你喜欢

译本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老子》中译本的社会历史语境因素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译本
浅议“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陆机《文赋》的抄本及译本考述
后来未必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