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彤管”阳汉简为考察中心
——以阜

2021-04-14□张

华夏文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蒲草兰花诗经

□张 干

《静女》诗“彤管”所指何物,诸家分歧颇多。对“彤管”之解释计有九说,皆有不足之处。“彤管”当训作“彤莞”,为初生之香蒲。此种训释不仅合于《静女》对“彤管”的描述,亦与诗歌的整体语境相符。本文对此进行简要论说

一、诸家对“彤管”之解释

《诗经·邶风》录有《静女》一诗,其中有句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句中“彤管”所指何物,诸家历来分歧颇多。种梦卓将前人解释总结为“女史朱笔赤管”、“乐器”、“女红针筒”、“红色管草”、“辛夷花”、“玉管”六种,依次指出此六说的不足(种梦卓:《二重证据与〈诗经·静女〉“彤管”新释》,载《北方论丛》2018年第6期)。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云:“白茅,古以缩酒。其芽曰茅针,白嫩可噉,小儿嗜之,河南谓之茅荑”,并自赞茅针曰:“紫茹未拆,银线初含;苞解绵绽,沁鼻生津。物之洁,味之甘,询无伦比。”李传印、种梦卓皆引此文,将“彤管”与茅草相关联。李传印言“彤管”为今之嫩茅芽。《静女》“说怿女美”其后有句云“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毛传曰:“荑,茅之始生也。”所以,嫩茅芽应为“自牧归荑”之“荑”,与“彤管”无涉。种梦卓认为白茅芽外表有紫叶包裹,此为“彤管”,而剥去紫皮的白嫩芽为“荑”,其把《植物名实图考》“苞解绵绽”之“绵”解为“白棉般的嫩芽”,将《静女》之“彤管”释作“紫皮白尖的茅草”。茅针为白茅初生叶芽后处于花苞时期的花穗,如图一所示,本身尖端即带有紫色,剥开之后是棉絮状的茅花,而非是嫩芽。种梦卓文本释读失误。董志翘赞同李嘉言之说,认为“彤管”当作“彤菅”,“彤菅”即“彤兰”,是红色的兰花。(董志翘:《诗语间诂(一)》,载《汉语史研究集刊》2014年,第15页)此说将“泽兰”与“兰花”混为一物。《诗经》、《楚辞》中的“兰”为今之“泽兰”,而非兰花。李时珍对此已有考证,并指出二者的区别:其一、泽兰生水旁,兰花生山中。其二、泽兰有叶有茎,可纫可握可佩可浴可膏焚。兰花则有叶无茎,只可观玩而无他用。其三、泽兰花叶

皆香,植株在采集之后具有持久性,不易萎缩,可以佩戴。兰花花香叶不香,收割之后极易干枯,无法佩戴。泽兰属于菊科,呈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如图二所示,与今之属兰科的兰花判然有别。“唐朝以前,‘兰’指的多是泽兰,宋朝之后才称兰科植物为‘兰’”(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145页),故先秦《静女》之“彤管”并非是红色兰花。综上可知,诸家对“彤管”的解释计有九种,分别为:女史朱笔赤管、乐器、女红针筒、红色管草、辛夷花、玉管、嫩茅芽、紫皮白尖的茅草、红色兰花,九说皆未能准确解释“彤管”。

二、“彤管”为“彤莞”说

1977年,阜阳出土汉简《诗经》170余片,其中有《静女》之句云,“我桐筦有讳,说”(胡旋:《阜阳汉简〈诗经〉集释》,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年,第60页)。“管”、“筦”皆属见母元部,二字音同。《诗经》中见有二字互用之例,如:《执竞》诗“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陆德明《释文》曰:“筦,音管,本亦作管,同。”除毛诗外,秦汉文献中亦见此用例。《史记·平准书》载“而桑弘羊为大农丞,筦诸会计事,稍稍置均输以通货物矣”,以“筦”作“管”。《汉书》全篇多见以“筦”作“管”者,如《礼乐志》“管弦”作“筦弦”,《艺文志》“管子”作“筦子”,《元后传》“欲管朝政”作“欲筦朝政”,颜师古皆注曰“筦与管同”。吴玉搢指出,“汉隶从竹之字多书从草”(吴玉搢:《别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92页)。董志翘亦言,“古字,从‘竹’之字与从‘艸’之字每通”(《诗语间诂(一)》,第13页)。在汉隶的这种书写习惯下,“筦”“管”与“莞”“菅”通。如:《大戴礼记· 劝学》篇“莞蒲生焉”,《尚书大传》作“菅”,《说苑·建本》作“菅蒲生之”。《韩诗外传》卷十第九章“以莞为席”,《说苑·辨物》作“菅”,元本《韩诗外传》作“管”。《静女》之“彤管”之“管”亦作“筦”,“筦”当读如“莞”。

毛诗《斯干》有句“下莞上簟,乃安斯寝。”郑玄笺曰:“莞,小蒲之席也”,其将莞席释为用小蒲编成的席。孔疏进一步解释郑说,认为莞与蒲是一草之名,为席有粗有精。《尔雅·释草》载:“莞,苻蓠。其上,蒚。”郭璞注言:“今西方人呼蒲为莞蒲。蒚,谓其头台首也。今江东谓之苻蓠,西方亦名蒲中茎为蒚,用之为席。”某氏曰:“《本草》云:‘白蒲一名苻蓠,楚谓之莞蒲。’”从名称来看,莞又名苻蓠,蒲草亦有莞蒲的称呼。就读音言之,蒲为并母模部合口呼一等韵平声遇摄,苻是并母虞部合口呼三等韵平声遇摄,二者读音近似,常互用。如:《晋书》记氐族人蒲洪因家中水池长出蒲草,长有五丈,其中有五节像竹子,当时人称呼其为蒲家。蒲洪之姓氏“蒲”即来源于蒲草,后蒲洪改名苻洪,除响应谶语之外,亦取蒲、苻二字音近互用之义。所以,《诗经》莞、蒲实为一物,郑康成、孔颖达之说是。

图一 茅针

蒲草今被称为香蒲。苏颂《本草图经》载:“春初生嫩叶,未出水时,红白色茸茸然。取其中心入地白蒻,大如匕柄者,生啖之,甘脆。又以醋浸,如食笋,大美。”“彤管有炜”,“彤”为红色,“炜”形容富有光彩,香蒲幼苗“红白色茸茸然”,与之相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静女》诗女子赠予男子二物,先赠以彤管,又馈以荑。荑为茅草初生之芽,今被称为茅针,可供食用。香蒲的嫩茎亦是如此,甘脆可食。二者具有相似性,因此于诗中骈列。所以,释“彤管”曰“彤莞”,为香蒲幼苗,不仅合于《静女》对“彤管”的描述,亦与诗歌的整体语境相符。

猜你喜欢

蒲草兰花诗经
蒲草抄书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兰花开
江城子
蒲草抄书
我爱你兰花
烟火兰花,宜室宜家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