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甄的德育方法论

2021-04-14柴永昌

华夏文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讲学天子教者

□柴永昌

唐甄作为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界的重视。现存《潜书》97篇是研究唐甄思想的主要材料。在《潜书》中,直接或间接谈到道德修养的篇章颇多,并涉及德育的诸多方面。唐甄《潜书·诲子》(按:以下引《潜书》原文仅出篇名。另,本文所引《潜书》原文主要依据黄敦兵《潜书校释(附诗文)》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认为教子应当“修身为上”,强调立“德”的重要性。他还认为“学必得师保”(《得师》),“所贵乎师友者,师道迷而友振惰也”(《无助》),强调师友在人道德品行养成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唐甄认为教师若要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就要注意方式方法。

第一,要“善讲”。“讲”是教师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唐甄认为教师“善讲”会对受教者的道德成长有很大帮助。《讲学》说:“师友善讲,则学有成。”何谓“善讲”?“讲”一般要依据一定的教材或文本,唐甄认为“善讲”并不是“辨文析义”,仅把教材或文本的语言文字意思说清楚,这种“讲”对幼儿有帮助,但对成人为学帮助不大。如果整天拿着五经四书,以及诸儒语录讲给学生听,这样的“讲”顶多是教了些思想道德的知识,并不一定能达到德育目的。教师的“讲”和教师的德育,说到底是要“淑其身,明其心”(《讲学》),即善于教人行为端正、心地明彻,启发人的自觉。唐甄认为,道德教育并不是教人学知识,《讲学》说:“善讲者如掘井得水,因其自有而取之,非异水也。……今则求之于已,乃我之自有焉,则善讲者之功也。”可见,“善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能够激发受教者内在的道德意识,让受教者知道“道”在什么地方,并能鼓励受教者克服求“道”的畏难情绪,让受学者自觉发明本有之良知。

第二,要“亲和”。唐甄对“升五之座”,“环而听之者百千人”的教学模式提出批评,认为教师讲学贵“亲”。《讲学》说:“教者贵亲,亲则易知;承教者亦贵亲,亲则易化。……一室之中不过数人,朝而见,夕而见,侍坐于先生,侍食于先生,非若大众之不相接也,可以教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亲近,教师的“教”才有“温度”,才能感染人。从唐甄的论述来看,所谓“亲”首先是空间距离比较近。这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即教师讲学时,人数不能太多,人数过多,上下悬隔,“亲”不起来;其次,所谓“亲”是经常沟通交流,有共同生活、学习的时间,发挥教师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作用。

第三,要同异结合。唐甄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普遍性的“教”和有针对性的“教”相结合。《讲学》说:“又患教之同也,又患教之易也。一日言智,共此求智之方;一日言勇,共此求勇之方;一日言仁,共此求仁之方,是同也。”根据教学安排,有时候主要是“求智”,有时候主要是“言勇”,有时候主要是“求仁”,对受教者的普遍性教学是必要的;但是,人有千差万别,性刚性柔不一样,优点缺点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同教”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注意受教者的差异,能够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第四,要以身作则。强调教师德育的表率作用是儒家德育思想的一个重要传统,现代德育学也认为“榜样示范法”是道德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唐甄对此亦颇为重视。《太子》说:“凡教太子,有不教之教,天子身自为制,是谓不教之教。”唐甄认为,天子教育太子要发挥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天子只有勇于损其宫室、妃妾、阉奴,做到“去奢守朴”(《尚治》),才能达到对太子“不教之教”的德育目的。

第五,要用好势位。唐甄认为教师之“教”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势位”。《太子》说:“自昔有言:教太子必择贤师傅。其在于今,则为罔上之言。公卿之家,千金之子,且轻师傅,何况太子?使师傅教太子,如使弱羊牵大车。”也就是说,太子有钱有势,必定轻师傅,师傅要想教好“太子”犹如“使弱羊牵大车”,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因此,唐甄主张要把尊贵的太子教育好,只能由“天子自教之”。《太子》说:“太子故尊,必处于卑;……故骄,必纳于约。”只有天子的强势介入,才有可能镇住“尊”而“骄”的太子,使之被纳于“卑”而“约”。

第六,要严格规矩。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严格教学规矩。在《太子》篇,唐甄认为教太子必须使之遵循严格的礼义规矩,并且说:“凡教太子,有过必挞。”对太子不遵循礼仪、未完成教学任务、违背教育目的等言行,都要严厉体罚,不能手软。通过体罚使受教者严格遵守规矩的做法,在今天已难以被人们接受,但他强调严格规矩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仍值得我们借鉴。

第七,要注意实践教学。唐甄重视实践教学是基于其“身世一气”的理论主张。《良功》说:“身之于世,犹龙蛇之有首尾也,犹草树之有本枝也。”《性功》说:“身世一气,如生成之丝;身世一治,如织成之带;不分彼此,岂可断续!”“身”是自身,“世”是世运,自身与社会(世运)融为一体,不可二分。由此观点出发,唐甄认为“修身治天下为一带,取修身,割治天下,不成治天下,亦不成修身。”(《性功》)即“修身”不能脱离社会实践(“治天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就无所谓“修身”,“舍治世而求尽性”(《性功》)是达不到目的的。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将受教者引向社会实践。《太子》说:“凡教太子,春使视耕,夏使视耘,秋使视获,冬使视藏。”还说:“凡教太子,过市,则见贩鬻之劳;在涂,则见负担之劳;行道,则见征役之劳;止舍,则见羇旅之劳。”在唐甄看来,教太子不能仅待在深宫讲些大道理,专讲些书本知识,而应让他深入生产实践,亲身体会农工商贾的实际生活,知道自身衣食住行的来源,这样才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八,要创造好的环境。德育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唐甄在《太子》篇提出教太子要“先去女蛊”、“必除阉蛊”,即可见其重视环境在德育中的作用。《太子》还说:“艳女贼体,阴寺贼性,众佞贼智,虽三朝三问,礼严文备,如优饰然,何有于教!天子视朝之余,太子事师之余,不离左右,慈以笑语,严以诲责,三贼不近,一习常安。”在他看来,要教好太子,就不能给予其太多的自由空间和生活特权,否则只会纵容其恣睢;教太子应该使之常随天子左右,而不能被“艳女”、“阴寺”、“众佞”包围。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为受教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把不利于受教者品行培养的因素尽量排除在外。

唐甄虽然认为教师在德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他还讲“即心是道,即心得师,破迷起惰,不假外求,诚能精思竭力,必为圣人”(《无助》),强调主体用心、努力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无助》还说:“苟不惮劳、不耻后,虽无仆马之助,终亦必至焉。为学无朋,亦若是矣。”在此,唐甄把师友在进学中的作用比作“仆马”,认为他们不过是“致远之资”罢了。人走到半路,没有了“仆马”,难道就不走了?只要不怕困难,哪怕慢一点,也会达到目标。可见,道德养成的关键是“反求诸己”,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猜你喜欢

讲学天子教者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银龄讲学
天子当屏而立
2019银铃讲学计划印发湖南拟招260人
无字碑随想
对西周王权衰微的分析
浅谈讲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