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

2021-04-13田瑞雪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建设路径乡村振兴

【摘要】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的伟大使命,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课程思政建设是关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课程育人教学团队;要深化課程教学改革,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为国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业院校  课程思政  存在问题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5-0044-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农业院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基地,要提高政治站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为美丽乡村建设输送优秀人才。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也已进入现代化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发展方式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人们对于农业的认知却仍然停留在固有印象之中,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不愿从事相关工作,导致了农业技术人才的大量流失[1-2],这就对农业院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更高要求,要利用好“课程思政”这一阵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高校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3]。农业院校要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思想意识的正确引导和价值观的塑造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农学类专业的学生爱上农业,愿意投身到新时代“三农”工作中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管理力度不强

自从“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以来,各类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各院校纷纷成立领导小组统筹课程思政工作,各部门联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发力不一致,导致“雷声大雨点小”,使得学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管理呈现出“上强下弱”的特点,降低了学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最终会直接影响课堂上的思政教育,进而影响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意识的形成。

(二)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意识薄弱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是主力军,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但是,教师队伍在思政层面的教学素质能力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农业院校,部分教师受个人经历、教学精力、授课计划等因素的限制,对于在课堂中融入“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等元素的意识薄弱、力度不够。作为农业院校教师,若自身不能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和乡村振兴的内涵,就无法通过专业课堂教学去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

(三)课程思政教学定位不清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念,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贯穿到所有课程中,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各类课程应当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深入挖掘思政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然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课程只是僵硬的直接插入思政元素,使得课堂育人效果不佳,达不到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

农业院校要以“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为指导思想,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学校要健全工作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深入课堂了解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避免课程思政流于形式,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和选拔培训的依据;要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深入教师和学生群体了解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和教学难点,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人才”的目标要求。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课程育人教学团队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因此,教师要转变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要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建立课程思政改革立项制度,鼓励教师围绕“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纳入其中,将学习三农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新农科建设等纳入研讨与交流内容,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育人能力;建立表率示范机制,组织开展教学名师、优质课教师示范课活动,积极宣传课堂教学优秀案例,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发挥教学名师、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课程育人教学团队的建设[3]。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围绕课程本源进行谋划,从课程到专业、从专业到学科,逐步做深、做实、做透。

1.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改革,指导课程思政教学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是实现培养目标、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文件,要想使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位,就要从教学源頭入手,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改革创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各专业要结合农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各自的专业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目标、知识能力要求以及课程设置均需体现“立德树人”的要求,可通过开设农-工、农-理、农-文等融合课程来培养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的家国情怀。制定教学大纲时,要明确课程的价值引领,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将素质目标贯穿于课程的各个章节,从而将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落实到每一教学环节之中。

2.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促进课程思政教学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4]专业课程教师要根据农业院校的学校特色和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深入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融入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基层工作者先进事迹等,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大局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三农”的意识。

3.实践教学与科研创新相融合,深化课程思政教学

农业院校行业性强,人才培养除了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技术与知识的综合应用。实践教学要和农业院校的特点相结合,可通过开展进入农业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三农”意识和兴农报国志;通过接收学生进入教师课题组参与科研项目,将学科竞赛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融入实践教学等举措,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农业院校要结合自身特色,深刻领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5]。

参考文献:

[1]姚敏磊,仲开泰,庄宇萌,殷美.优秀农业文化在农科专业大学生爱农意识培养中的实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217-219.

[2]王玉辞.农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6):118-122.

[3]常桂英,杨国会,邢力,田瑞雪.《生物化学》“四融入”课程育人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93-95.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2020-06-01.

作者简介:

田瑞雪(1990年-),女,满族,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建设路径乡村振兴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